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测试的实践研究

2011-11-03 03:58杰,漆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效度信度口语

杨 杰,漆 红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基础部,重庆 402460)

□教学实践

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测试的实践研究

杨 杰,漆 红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基础部,重庆 402460)

基于结构主义理论和交际教学法,文章试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实践研究,探讨不同语言测试体系和方法在具体研究中的应用及不同体现,以谋求寻找到切实的、科学的口语测试方法用于英语教学中,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为促进。

结构主义语言测试;交际语言测试;实践研究

一 英语口语测试理论概述

(一)口语教学的新要求及口语测试现状

2007 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从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从而学以致用。作为语言教学重要手段之一的语言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教学提供目标、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授课手段和方法的效果,因为“测试不仅仅是给学生评分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方法”(Milton,1982)。同时,口语测试中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测试中的语境设置,学生对语言的得体性有更切实的体会,对实际社会运用规则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从而避免语用的失误,从而达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这与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在测试中,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和个人的心理素质,个性的发展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两者是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的。

在以往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测试标准和效应并没有得到完全的重视和体现。这当然是由于我国的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受到了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的教学设备等;此外,作为测试主体的学生也是一直困扰语言测试的问题,学生人数众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仍存在英语考试只是考查“听、读、写”而不是“听、说、读写”的观念。就测试本身来说,除了测试的客观性和考官的评估的主观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之外,测试的制定上的科学性及复杂性也是久已存之的问题。正如 Heaton曾说过:“Testing the ability to speak is a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language testing.However,atall stages beyond the elementary levels of mimicry and repetition it is an extremely difficult skill to test, as it is far too complex a skill to permit any reliable analysis to be made for the purpose of objective testing.”[2](测试口语能力是语言测试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可是,除了在初级阶段测试模仿和重复能力,在所有阶段中尤其以测试口语能力为最难。因为这种技能太复杂,很难对此进行可信和客观地分析。)以上种种都对现行的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和英语口语测试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二)语言测试的发展及体系

根据语言测试模式出现的先后,语言测试分为三代体系:第一代为科学前语言测试(pre-scientific testing);第二代为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测试(psychometric-structuralism testing);第三代为交际语言测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又称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psycholinguisticsociolinguistic testing)[3]。

科学前语言测试(20世纪40年代前):顾名思义,该阶段的语言测试缺乏科学理论依据,是一种基于经验教学基础上的测试,测试仅是从语法知识、词汇知识和语音知识三方面入手。口语测试尚未涉及。

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测试(20世纪40年代后):该语言测试体系的产生是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所提出的“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一套符号系统”理论以及行为主义的影响,该学派的学者认为语言是一套形式系统。所学的和所考的就是操作这套形式的技能。在他们看来,语言可以分解为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等技能)和语言成分(语音、语法、词汇),学习语言者运用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的能力即为准则语言能力。根据该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们提出了分立式测试(discrete-point test),考试采用了选择填空、语法填空、改错、词汇填空等,分别对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的各个分点进行单项的测试[4]。比较第一阶段的科学前语言测试,口头语言及口语测试被纳入了结构主义语言体系并得到了重视。但是,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强调与口语的各分项技能,以提高评分的信度,侧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技能的熟练性而忽视被测者能否完成既定的交际任务;考题也通常比较机械,脱离语言环境,缺少信息的交流。因而在这一阶段,口语测试流于人工雕琢。

交际语言测试(20时间70年代后):该流派的理论产生基于语言学家们对语言交流中交际能力的提出。以Bachman为代表,他们认为交际能力是由包括语言能力在内的多种因素如语篇能力、语用能力等构成的,各因素之间是一种互动(interactive)的关系。由此,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过程,故语言测试应该是一个融合了各种知识、技能和心理过程的测试。关于交际语言测试的特点,我们从Bachman关于交际语言能力测试模式的观点可见一斑:他认为旧的语言测试模式把语言看成知识或一种体系,而新的语言测试模式则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和办事情的手段。语言的使用不仅受制于语音、词汇、语法规则,还受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旧的语言测试模式认为考生语言知识掌握得越多越全面,其语言运用能力就越强.而新的语言测试模式认为,语言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包括在交际时对所掌握的知识的运用。故而测试时要把涉及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测试[5]。交际语言测试的独特性还在于它强调的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在整个测试的过程中以交际能力为理论指导,侧重对语言行为的测试,往往包括了听、说、读的成分。比之传统的分立式测试,交际语言测试更注重考生解决实际问题即在真实生活中以及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交际时使用语言的能力。测试由此具备真实性、功能性、交互性、情景性、综合性的特点。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充分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6]的要求和规定是吻合的。

二 英语口语测试案例研究

(一)测试研究背景

从笔者所在的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大学英语为大学公共课的必修课,但是由于受到上述的客观、主观因素以及CET考试的应试需要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所限,两年的课程学习中,教学的重点还是精读和视听为主,而学生的“说”的方面的学习、培养及应用并不是很理想。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比较,农业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下述的问题:(1)生源背景影响极为突出,由于在中学阶段语音学习基础不够牢实,语音语调不过关,基本词汇读音不准,发音问题尤为严重。(2)语言功底薄弱,语法错误明显且严重,如混淆人称、时态、单复数和词性,不熟悉常规表达而产生误解。(3)缺乏跨文化的背景知识和交际能力,不能正确地表达,仍然习惯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组织英语,中国式英语使用现象突出。如何在新要求的形势下,使教学能迎合时代的要求,其中,口语教学和口语测试的问题便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二)测试研究理论基础及原则、标准

1.测试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测试,交际语言测试。

2.测试研究原则。参考 Bachman和 Palmer(1996)提出的关于语言测试的“总效用性”(效用性/信度;构想效度;真实性;互动性;冲击力/后效)理论并结合实际的情况,在测试中我们遵循以下几点分原则:真实性——即真实的交际情景和交际语境;交互性——参与交际的双方的互动;信息化——以Bachman提出的信度与效度的理论(1990)为指导,词汇和语法为基础,语言形式为载体,从而实现语言的最大化输出和接受信息量。

3.测试标准。刘润清教授在《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中对于语言测试的标准作了如下的划分:

1)效度(validity)(其中又包括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 共 时 效 度 ( concurrent validity));(2)信度(reliability,包括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3)难度(difficulty);(4)区分度(discrimination);(5)实用性(practicality);(6)后效作用(backwash effect)[7]。其中,对于效度和信度的掌握和平衡是口语测试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一套科学的、高质量的测试试题应是高效度和高信度的结合。虽然这是个理想化的目标,但也正是测试的标准制定的关键所在,要使信度和效度两个重要要素在测试中做到互补并相对平衡。即两者的一致性。

(三)测试目标:考查口语测试的反拨作用(或后效作用)

反拔作用是指通过语言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是语言测试的社会质量标准。测试内容和技巧与教学目的是否能保持一致性对反拨作用可以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一个语言测试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能用多少数据去说明什么,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带来好的快乐的结果,有助于使人变得更完美。”(李筱菊,1997)[8]科学的语言测试能促进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则会对教学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阻碍教学进程,打击或削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考虑到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尝试将结构主义语言测试与交际语言测试两套测试方式和体系相结合,并将测试与教学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考察测试的反拨作用,以实现教学与测试的互促和互化。

(四)测试评分标准的制定

在参考Arthur Hughes提出的口语测试的评分标准[9]: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句子语言的正确性(Accuracy),话语的得体性(Appropriateness),词汇量的大小(Range),反应灵活性(Flexibility),谈话参与程度(Size)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将测试的评分标准大致分为总体评分标准和分项评分标准两个方面,其中的具体要求如下:

1.总体评分标准:(参见表一)

表一 总体评分标准(表一)

2.分项评分标准:(参见表二)。分项评分的总分为四个分项成绩之和除以4的平均分。

表二 分项评分标准及要求

3.总体评分和分项评分分别由专门的老师评定,总评分则是将总体评分与分项评分的分值相加除以2即为被测试对象的最后得分。

三 口语测试研究进程报告

(一)测试对象

本次研究以校区2008级动物医学和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共150人)为测试对象,共分为四个教学班进行。此外,考虑每班学生人数较多,在进行口语测试的初级阶段,又将每个班分为10个小组,确定组长,负责每次的组织工作和向老师汇报小组的学习进展情况。

(二)测试进程及内容安排,(参见表三)

表三 测试进程及内容安排表

(三)测试结果及分析

1.在口语测试工作完成后,参加测试的150名学生的测试结果及成绩分布如下(参见表四)。

表四 口语测试结果表

2.测试结果分析。

本次口语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农业院校学生的口语情况,虽然从结果上来看,学生的口语情况不尽如人意,但测试是基于交际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原则进行的,所以测试的结果应该是较为真实可信的。通过这次测试,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在测试的过程中,应把握具体情况具体操作的原则,制定相宜的测试方法和体系。在详细的测试内容和形式上应从学生的真实情况入手,不同学期阶段,学生的起点水平等都应作为必要的参考标准。教师方面,培训高素质的考官或评分人员是保证测试的公正性、客观性的重要条件。

从口语测试的内容和时效性来看,它的直接性决定了其较高的效度;但从测试者和被测试者来看,它的主观性又决定了其较差的信度。要保证测试的质量,必须把握和平衡好两者的关系。我们在测试的内容和涉及的话题选择上,既要考虑到试题的广泛性,又要考虑到试题的代表性。题型上也应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上来测试考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其次,测试的原则是创造真实的交际情景和交际语境,所以,在测试过程中尽量保证口语测试的真实性和交际性,也能对提高测试的效度起到有效的作用。再次,创造宽松的口语测试环境,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制定具体严格的评分方法和标准,从而提高评分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提高口语测试信度也是有益的。另外,根据高校的实际学生情况来看,如要开展大规模的标准化口语测试,可行的、科学的评分标准还要注意将分项评分法和综合法相互为用,以实现信度和效度的有效结合。

从此次口语测试对四六级口语测试的观照:在没有实施口语测试的四六级考试中,许多学校因片面追求考试的过关率而忽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出于考试的需求而只重视语言学习的理解和记忆而不是生产和运用上,这与语言教学的目的是相违背的。现在,这种负面的效应在引进了口语测试后得到了很大地改观。

从英语学习者来看,他们对口语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比较传统的语言测试,口语测试能更真实的测试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促使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测试的正面反拨作用还在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地转变,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较大地提高,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气氛明显比以前活跃,教学模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填鸭式,学生能更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中。这对实际的教学过程改革起到了很大地促进作用。

从英语老师来看,通过口语测试,老师们达成了普遍的共识:要达到口试的要求,或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应更新观念,注重对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需要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大胆尝试和不断创新,对口语教学方面也应进行有益的教学改革和测试实践。如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英语口语测试的地位日渐突出和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况中,应结合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尝试多视角、多层次对口语测试进行实践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找到新途径和新方法,争取达到语言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的最佳融合。如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加强词汇学习,强调语音教学,重视文化信息的输入等)和实际技能的培养,以实现口语测试的有效化。

[1][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Heaton J.B.WritingEnglishLanguageTest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4][7]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Bachman L.F.and Palmer A.S.LanguageTesting inPractic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长沙教育出版社,1997.

[9]Arthur Hughes.TestingforLanguageTeachers[M]. Cambridge:CUP.1989.

[10]金 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J].外语界,2000,(4).

[11]Underhill.TestingSpokenLanguage:AHandbook ofOralTestingTechniqu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2]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舒运祥.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G424.74

A

1674-3652(2011)06-0143-05

2011-09-20

杨 杰(1976- ),女,重庆荣昌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基础部讲师。

[责任编辑:赵庆来]

猜你喜欢
效度信度口语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科技成果评价的信度分析及模型优化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