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繁荣的内蒙古

2011-11-06 07:05李淑芳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强区欠发达富民

□李淑芳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繁荣的内蒙古

□李淑芳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谈到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时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要求与以前的规划相比较,突出了民生,成为规划的一大亮点。这一要求同样在我区“十二五”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标,切实加大民生工作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将成为自治区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一、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之所以能经受住各种考验,长期保持快速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得益于民生状况的不断改善。而现实生活中之所以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稳定因素,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有些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有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民生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需要我们清醒认识、全面把握。

(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进入快速增长的历史阶段,对民生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到“十一五”规划期结束时,人均GDP超过了4000美元,预计“十二五”时期将迈上5000美元的新台阶。在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民生需求正在加速呈现出四大转变:从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转变;从物质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转变;从实物需求向服务需求转变;从外部驱动向以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动力转变。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更多的地区达到中等以上收入发展水平,更多的城乡居民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新兴社会阶层不断分化涌现,形成高、中、低不同档次的有效购买力,不仅对基本服务保持旺盛需求,对多样化、专业化、优质化的非基本服务也提出更高要求,也使多层次的社会需求总体格局加速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将有力扩大城乡居民即期消费需求,极大释放潜在需求,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国家要不断推动经济增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不断出现的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当前扩大内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明显加大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办了一批老百姓热切期盼、多年想办而一直没有办成的大事。如2003年取消农业税,2005年开始推行全面免费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特别是2009年在全国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试点,是对几千年来农民没有养老保障历史的重大改变,等等。这些都是真正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也是建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之上的民生工程。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发展本身并不能自动带来民生改善,更不能取代民生发展。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客观地说,在民生等很多领域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曾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总量是英国的6倍,但旧中国民不聊生,在英国的枪炮之下不堪一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表明,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再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看,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撑。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立足扩大内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民生消费和民生投资始终是支撑国内需求的主要力量。中央提出,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就是因为民生的不断改善能够优化我国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从而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更加紧迫。民众的需要满足程度太低已成为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主要矛盾。众所周知,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序看,排在20位以后的全部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全国3000万贫困人口,80%以上集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近年来,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迅速,比如内蒙古连续八年经济增长列全国第一位,但水涨并没有船高,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群众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惠。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下,导致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满足程度太低。这必然造成双重消极后果:一方面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另一方面导致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贫困,使人们的观念、价值取向、理想、目标、文化水平等停留在较低层次上。这些最终必然都要延缓生产力的发展。在此情况下,即使增加资金、物质、技术等要素的投入,也会因人的因素制约而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影响欠发达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进一步加快其发展速度。

二、内蒙古自治区“富民强区”的战略即是在践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201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决定,将不再追求GDP增速,而把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目标,并适时提出“富民强区”战略。“富民”即是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改善。“强区”就是让内蒙古自治区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高,其中包含经济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等等。强区的目的是为了富民,富民是强区的重要体现。

不追求GDP增速不是不要发展,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区现在最主要的矛盾,我们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条件和能力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才有可能解决富民的问题。提出“富民强区”的发展战略,强调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其实质是在践行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区为实现富民强区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第一步就是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期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然后逐步提高。同时,关注平均水平掩盖下的贫困问题。改善民生首先要从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抓起。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全面提高我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标准、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孤儿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扩大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范围,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比例,首先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甚至略高一点,然后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对特殊困难群体,要有专门的解决办法。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大的政绩。

改善民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就业,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大企业代表我们工业化的水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搞活经济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要大力发展。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确保就业扩大。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凡是国家统一要求的“规定动作”,自治区要全面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财政还加大了教育、文化、医疗、社保、就业等项目的投入力度,为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还相应提高了补助标准。

经过2010年以来的努力,我区“富民强区”的战略已初见成效。目前,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孤残儿童供养三项民生指标均有所提高。以城乡低保为例,2010年1—4月份,内蒙古月均保障城镇低保对象87.1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271元,比上年月均提高了3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192元,比上年同期提高30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让人民过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内蒙古自治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力促“富民强区”战略的实施,彰显了一种关注民生的情怀。我们相信,内蒙古人民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建设成和谐繁荣的内蒙古。□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丹

猜你喜欢
强区欠发达富民
旅游兴区 产业强区
小连翘撑起富民兴企大产业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东兴行动
财政部安排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人才招揽政策评析
乡村振兴|产业富民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人才强区:杭州高新区“5050计划”
内蒙古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