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的诗歌创作

2011-11-06 07:04海日寒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阿尔泰抒情民族

□海日寒

阿尔泰的诗歌创作

□海日寒

阿尔泰,蒙古族诗人,内蒙古锡盟太仆寺旗人,自治区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内蒙古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先后出版了《飞马》、《阿尔泰诗选》、《波涛集》、《犊牛的牧场》、《心灵的报春花》、《阿尔泰蒙古风》等多部诗集,翻译出版了《草叶集》(惠特曼著)。先后三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993年获“庄重文文学奖”,其作品多被国内外翻译介绍,并多次入选高等院校当代文学教材。

阿尔泰是新时期蒙古文诗歌的重要代表,他以卓越的创作实绩引领了蒙古文诗坛的一代诗风。他的诗歌创作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蒙古文诗歌创作的发展轨迹、精神风貌、艺术探索和审美追求;带有主人翁姿态、英雄情结的抒情主体,以庶民主义和求真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特点,以现实关怀和文化批判为内容的理性精神,带有史诗色彩的审美追求;拓展了蒙古文诗歌的表现领域,加强了表现力度,丰富了蒙古文诗歌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方法,为民族诗学宝库增添了新的经验。

一、主人翁姿态

在草原上/在祖国的土地上/我生来就是主人——《主人》

读阿尔泰的诗歌你会发现,他的抒情主体是站在祖国大地上,豪迈地高声宣布着“我是主人”的高傲的英雄。这一定位决定了阿尔泰诗歌的抒情视角、抒情主题、抒情方式和抒情角色。

抒情视角——阿尔泰是个有着广阔胸怀的诗人,他的诗歌苍茫浑阔,有如站在苍辽的蒙古高原远眺天地间不尽的绵延。他取的是“鹰的视点”,视野辽远而开阔,因而在他的眼中诸物都变得渺小,也源于他的诗歌抒情主体所抱有的姿态,他的诗歌视点高,体认深刻,气象雄浑。

阿尔泰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蒙古高原顶天立地的主人,他站在空间的制高点上历数着故乡的万里河山,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思接千载,神游八荒,审视着过去、现在,展望着未来。“主人翁”姿态和“鹰的视点”使他的诗歌拥有了超越凡俗的开阔和大气。

抒情主题——阿尔泰诗歌的深层主题实际上只有三个:故乡、人民、民族。对阿尔泰来说,诗歌写作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承担,一种义务,一种感恩,是一项具有群体意义的、崇高而重大的事业。在他的观念里,诗歌写作是有终极价值的不朽盛事,攸关民族命运的经国大业。不独阿尔泰,整个新时期蒙古文诗歌都被“故乡情结”和“民族情结”所深深浸染,诗歌观念和思考方式也随之被规约。新时期伊始,在相近的文化语境中汉文(族)诗歌和蒙古文诗歌就已经显示了极大的不同。蒙古族诗人们呼唤着“民族意识”的觉醒,高声唱着:“我的——蒙古——高原”!

这个题目并没有吓倒我/抒写故乡有什么害怕的——《我的蒙古高原》

从诗行中能清晰听到充盈着自由空气的新时代到来的脚步声。充满深沉、凝重、执拗“故乡”、“民族”情结的诗行,是阿尔泰献给祖国、人民、民族的拳拳深情赞歌。

抒情主人公——阿尔泰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有着三重角色:故乡的主人,民族的代言人,人民的儿子。而这三重角色又有着深层的统一。

在先人的土地上/谁又不是主人呢?!——《母语》

诗人以自我的名义命名故乡的山水风物、一草一木,很多诗歌的题目都带有第一人称物主代词:《我的蒙古高原》、《我的内蒙古》、《我的故乡》、《我的老师》、《我的话》、《我的祝福》、《我的幸福》、《我们孩子们的胜利》等等。这里有着作为主人的自豪与责任,也流露着蒙古族古老的观念——人与故乡的生命统一。主人角色的定位决定了阿尔泰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基调:群体性的题材、社会化的主题、宏大化抒情、巨型话语和沉重的基调,这些使他的诗歌几乎成了“时代的史诗”,是充满着痛苦思考和沉重思绪的“思之诗”。

抒情方式——阿尔泰诗歌的主人公既是主人也是英雄。他站在高处,面对广场,向群众激情演讲着;演讲的内容是祖国、人民、民族,过去、现在和将来;他的交流方式是“抒情主体——群众”;他的语言方式是宣言式的,语调是鼓动的,态度是决绝的。他的诗歌是主人的豪歌,英雄的宣言,豪迈胜过悲情,信心远胜于彷徨。

二、庶民主义

庶民至上是阿尔泰诗歌的基本思想倾向。抒写庶民,关怀庶民,站在庶民的立场上替庶民说话,把庶民奉为精神偶像,是阿尔泰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特点。在阿尔泰的观念里,庶民是真善美的化身,代表着正确的、正义的、正直的历史方向。他把“庶民这个伟人”描述成为无敌、无畏、无往不胜的永恒的力量。

阿尔泰的很多作品是劳动者的赞歌,他以全部的热情和真诚去讴歌劳动者,去塑造他们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在《小草》中,喊出“小草万岁,小草一样的一切万岁!”的口号,去抨击个人崇拜;在《劳动》中,讴歌了创造历史的劳动和劳动者;在《夜》中,塑造了“夜”这个被误解和被忽视的“无名英雄”;《牛倌》中的牛倌是纯朴劳动者的典型;《老者》中的老者是底层人民的化身。

阿尔泰诗歌中的“庶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学或社会学概念,而是情感因素大于理性界定的象征意象。他的庶民主义与蒙古族的社会结构,历史境遇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联。“王公贵族/庶民”这个社会结构在蒙古草原延续了几百年,封建世袭制度使社会日益走向没落;近代以来的民主主义运动让人们看到了庶民的力量,从而在蒙古地区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庶民至上”思想。阿尔泰的“庶民主义”在继承了以“庶民为本”思想的同时,也明显地受到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可以说是历史传统、主流思想和诗人“代言人情结”三者合一的结果。

大青山在行走/为了真在行走——《我的母语》

为了真,为了民族/为了你而写作——《大青山》

如果说“庶民”这个符号为阿尔泰的诗歌赋予了话语权力,那么“真”就为阿尔泰的诗歌提供了价值标准,是其终极价值。

说真话,抒真情,写作充满“真”的诗歌是阿尔泰价值观的核心。在诗人的观念里评判“善/恶”、“对/错”、“正/邪”的终极标准是“真”。真就是善、对、正;假就是恶、错、邪。真又是社会历史的终极裁判。诗中反复出现“真的胜利”、“真的清白”、“真是永恒”等肯定语句,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虔诚信仰。总体上看,乐观、明朗、温暖是阿尔泰诗歌的基本色调。他的历史观是乐观的进步主义。社会发展被描述为是有目标、有方向、有规律的,真善美终将战胜假丑恶的运动。他诗歌中的温暖的色调、有力的节奏、乐观的态度、豪迈的气势都源自这一历史观。

阿尔泰诗歌中的“真”包含了“真理”、“真实”、“真诚”等含义。真理/缪理;真实/虚假;真诚/奸诈是阿尔泰价值判断的基本公式。这种二元对立的判断模式既受到强大的蒙古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是传统文化的当代变体;既体现着雄浑有力的一面,也暴露着简单粗略的一面。

三、理性精神

阿尔泰是使命感和道德感极强的诗人,他在诗歌中选择了“精神英雄”角色的那一刻,也就注定了迎着时代风雨艰难前行的命运。在他的诗歌中很难找到轻快的节奏,艳丽的色彩,清幽的雅趣,唯美的感伤,而始终是在探索中苦闷,在思考中煎熬。

蒙古族诗歌作为弱小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下承担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这些超重的意义使阿尔泰的诗歌有了内涵的容量,思想的力度,也有了道德的沉重感。初期的豪迈、爽朗,后期的苦闷与怅惘,源自同样的精神自我。

在阿尔泰诗歌中极少个人成分,他的一切思考都指向祖国、人民、民族等巨型话语,浸透着社会化、理性化、宏大化的色彩。在他所有作品中几乎找不到纯自然,纯爱情,纯生命,纯唯美的诗歌。社会化的内容,理性化的精神,宏大化的主题是阿尔泰诗歌的最明显特征。阿尔泰诗歌写作的最高目的不是美,而是意义。比起美,他更注重意义。他的诗歌不是要以绚烂的美去陶醉读者,也不是以感伤的情愫去煽动人心,而是要以思想去震撼心灵,以意义去启发心智。阿尔泰是当代蒙古族诗人中最具现实精神、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广泛的现实关怀,有力的文化批判提升了蒙古文诗歌参与现实的能力。

阿尔泰的诗歌有着高度参与现实能力,充满现实关怀或文化批判。他往往能及时捕捉祖国、人民、民族所要面对的时代主题,给予理性的解读,诗性的表达。这些主题有着很强的当下性、针对性和普遍意义。新时期伊始,他就高唱着《我的蒙古高原》,赞美着《蒙古包》,呼唤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又通过抒写《小草》预示了对普通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后来的诗歌继续探索这两个基本主题,在现代化的大语境中喊出了文明、发展、改革的豪歌。诗歌中蕴含的乡土意识、对文化劣根的批判、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反思精神、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怀等,都是对当时的重大现实问题或文化问题的发言。他的诗歌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在蒙古族读者中广泛流传,深入人心,重要原因就是他敏锐地抓住了紧迫的现实问题,并能从思想的高度给予了深刻透彻的批判。在阿尔泰的诗歌中几乎没有纯粹的历史题材诗歌,“历史”总是在参与解释现在,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交错中闪现。他的关注点在当下,而深意却在未来。

阿尔泰初期诗歌的批判武器是“现代化”。一个民族应该怎样战胜物质的贫困、精神的愚昧、文化的落后呢?他们获救的希望在哪里?阿尔泰最初的回答是:依靠科学文化,实现现代化。

坚强意志是你的翅膀/科学知识是你的心脏——《我的蒙古高原》

新时代的青年/名字叫“科学”——《是蒙古人就喝酒》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成为时代共鸣,偏远落后的内蒙古地区更是如饥似渴地盼望着现代化的到来。在这样的语境中,“现代化”话语在蒙古族读者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化”话语渐渐从蒙古语诗歌中淡出了,个中原因很多。此后,史诗时代的民族精神又成为新的批判武器出现在阿尔泰的诗歌中。这一时期的诗歌,“回头看”的频率明显增多,重温祖先的光荣历史,总结失败的教训,以成吉思汗时代的民族精神重构现实的构想比较突出地出现在其中。

阿尔泰诗歌的运思方式是思考的,表达方式是论说的。自《气魄之歌》、《生活畅想曲》开始的思考、论说倾向一直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在运思过程中,感觉、想象和情感因素均服务于思考的核心,建立以“思”为中心的精神世界;在表达过程中,描写、抒情、叙述因素均听命于论说精神,意在最终表达诗人的思考。《云》、《秋》、《小草》、《金色芨芨草》等以自然事物命名的“社会化”诗歌最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一特点。《秋》这首诗,其中包括了自然的、回忆的、情感的秋天,但最后还是提升到理性的、社会的秋天——劳动者的神圣。值得注意的是,阿尔泰诗歌中的思考是集感觉、想象、情感、智性于一身的“诗性之思”,因而有别于纯粹的哲理思辨和枯燥的说理。这是阿尔泰诗歌即有力,有理,也有趣,有味的原因。

四、史诗追求

阿尔泰是民族诗人。他的诗歌扎根于民族生活,继承了民族传统,观照着民族的现实,体现了民族精神。这里只从“史诗追求”这个角度分析阿尔泰诗歌与蒙古文学传统的关系。

首先,阿尔泰的诗歌在选题的现实性、宏大性、重要性;运思方式的神奇性、浪漫性、夸张性;精神气质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赞赏主义;审美风格的明朗质朴、雄健博大等方面都体现着史诗追求,是蒙古族文学史诗精神的当代体现。

阿尔泰的诗歌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他的诗在抒写普通人,反映现实生活,评判社会问题等方面有着极为突出的现实性。而在运用神奇想象,达到传奇、夸张效果方面又是极具浪漫性的。如《牛倌》一诗中的主人公是个极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一生的丰功伟绩便是跟了40年的牛屁股,而在诗人的想象中,年轻时的牛倌是骑着山峦,怀抱太阳,歌声唱得月亮山都摇曳的史诗英雄式的人物。《老者》一诗中的老者在井边搓着驼毛绳,而他的思绪却是“这座山到底有多高?/风钻进它怀里迷了路/从游荡在它胸口的白云缝隙/漏下了岁月的闪光”。这些想象方式都具有史诗式无限夸张的特点。

其次,充满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赞赏主义的文化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英雄主义文化,整个文学史的一大半是英雄赞歌。阿尔泰的诗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英雄,但在他笔下的普通人身上却有着很鲜明的英雄特征。《气魄之歌》就是英雄的宣言书:“在普通人的人生中/什么是最宝贵的?在世界上什么最美?/是英雄的气魄/是英勇无畏的好汉”。《小草》中的小草,《牛倌》中牛倌,《夜》中的夜姑娘,《马》中的马都是平凡与伟大、普通人与英雄气的统一。在阿尔泰诗歌中最大的英雄可以说就是抒情者——“我”。这个“我”被塑造成为豪迈、高傲、坚决、质朴的、真理的英雄,与庸俗、邪恶、虚假进行着毫不妥协的斗争。

蒙古族文化也是乐观主义文化。因为崇尚吉祥,多数作品不会过多渲染愁苦、悲哀和感伤,而以欢乐结尾。乐观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一种信念的力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标志。在阿尔泰的诗歌中就鼓荡着这样坚定有力的信念。同时,阿尔泰诗歌中的乐观主义与浮浅的盲目乐观是不一样的,而是无畏的英雄蔑视苦难的眼光。

蒙古人注重赞赏,总是以赞赏的眼光看待事物,祝福美好,祈祷吉祥如意,从而产生了赞祝词这一体裁。更重要的是,赞赏精神已深入到蒙古文学的方方面面。阿尔泰的诗歌中对党、对故乡、人民、民族的赞美成了主流。总是充盈着诸如“美好啊”、“不管怎样,好啊”这样的感叹词,这就是蒙古人的赞赏态度,也是文化心理的无意识流露。

阿尔泰是民族诗歌传统的受益者和传承者,他在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整合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明朗质朴,雄健博大。

明朗质朴——阿尔泰诗歌的抒情主人公虽说是个知识分子,具有思考型的特点,但思考的终点是指向民间生活,人民心灵的,并采用比较民间化、通俗化的表达方式。思想方面,建立了真假对立的价值判断模式,构建了一个统一而简单的,黑白分明的世界;情感方面,单纯质朴;修辞方面,多采取直抒胸臆,高谈阔论的表达方式,不事隐藏、暗示、曲指:想象方面,联想丰富,幻想不足,色彩质朴自然,少给人华美绚烂之感。

雄健博大——选题的现实性、宏大性;思维方式的神奇性、浪漫性、夸张性;精神气质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社会历史模式的对立性、矛盾性;时空结构的宏大性、自由性;形象的丰富性、驳杂性;修辞中博喻和夸张的运用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阿尔泰诗歌雄健博大的风格。□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

责任编辑:张燕翎

猜你喜欢
阿尔泰抒情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简单的轻吻
妈妈的吻
妈妈的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会抒情的灰绿
抒情和说理,“宗唐”和“宗宋”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