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探析*

2011-11-07 08:03郑继兵
关键词:高校教师素质结构

郑继兵,时 伟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29)

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探析*

郑继兵,时 伟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29)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校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结构,已成为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章针对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研究现状,分析了有关影响因素,尝试探讨了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应然结构。

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关注,提升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温家宝总理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目前已经成为高校实力竞争的重要指标,而教师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结构。高校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结构,便成为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研究现状

(一)研究角度多,统一认识少

关于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不同研究者关注点不一样,研究角度不一样,认识上也不统一。有的从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角度提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转变观念的素质、发现问题的素质、创设情境的素质、引导发现的素质、研究实践的素质和科学评价的素质[1]。有的从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角度提出,高校教师应在身心素质、业务能力、价值观及师德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2]。还有的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高校教师应注重提高职业理想、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教学行为与策略方面的素质[3]。除此以外,还有的从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的办学类型等角度来研究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这些研究的目的都是想要搞清楚高校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结构,但往往由于研究的视角局限,结论要么略显偏颇,要么略显以偏概全,因而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

(二)表面研究多,结构研究少

从课题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关于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的研究文章,多数仍停留在表面研究,对素质与能力结构的深入研究较少。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章直接谈“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研究对象不具体。这里的“教师”,是小学教师,是中学教师,还是高校教师?文章没有明确对象,让阅读的人难以琢磨,也难以“对号入座”加以采用;另一类是文章指明了对象,但却泛泛而谈。这类文章对于“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面面俱到,阅读文章的教师也会觉得很有道理,但读完文章后,对于诸多的素质与能力该怎样培养和提高,仍难以把握。上述两类文章,都缺乏对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的深入研究,使人们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把握素质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和形成规律,因而在实际中应用意义并不大。

目前,国内对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的研究仍比较薄弱。华东师范大学谢安邦教授等人曾进行过研究,探讨了教师的素质范畴和结构,提出了教师素质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其结构包括三个维度[4]:真的维度、善的维度和美的维度,并分析了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成果让人耳目一新,备受启发,但缺憾是该研究的视角是整个教师群体,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显得有些宽泛,因此课题组选取高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结构作了深入研究。

二、影响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的因素

(一)学生需求

学生需求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就应当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五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师生交流是促进学生实现需求的有效途径。师生交流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内外及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通过交流可以直接感受到学生需求,了解到更多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在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需求的实现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锻炼教学组织能力,提高教学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可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在现实当中,与中、小学教育相比较,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仍相对较少,学生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得不到满足。个别教师与学生产生隔阂,甚至出现摩擦,这对教师的发展极为不利,教师素质与能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阻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结构。

(二)专业需求

专业需求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师专业需求一般通过专业学习、培训和进修等途径实现。教师专业需求的满足可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提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主体意识(即自我意识)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主体意识是教师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主体意识不断改造自己,进行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主体意识好的教师,往往能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获得良好的科研素质与能力,并通过教育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平。教育反思能够使教师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助于教师发挥自身优点,克服缺点,产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叶澜教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育反思对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三)社会需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力量来源主要是科技进步和创新,而高校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功不可没。据教育部统计,在国家三大奖通用项目获奖中,2006年度高校的获奖比例占60%, 2007年占63%,2008年占65%。从近几年国家三大奖的获奖情况来看,高校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对社会的贡献正逐渐加大。高校教师是高校的核心要素,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待理所当然体现在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两方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输出的人才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些不仅是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而且已逐渐成为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职前教育

职前教育即高校教师在从教前接受的教育,它对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职前教育一般与教师的来源有关。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社会兼职人员,其中高校毕业生包括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两类。一般来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方面有优势,如在口语水平、教学组织能力较好;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社会兼职人员在实践素质与能力方面有优势,如在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好;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在科研素质与能力方面有优势,如在学术能力、创新能力较好。除此以外,经过名校熏陶、受过名师指导的毕业生,其素质与能力往往也较好,正如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

三、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结构

课题组为了深入研究高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结构,在确定研究对象之后,对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即高校教师已具备的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直接影响的素质与能力的总和,它包括基本素质与能力、业务素质与能力、实践素质与能力、科研素质与能力、人文素质与能力等五个部分,并尝试用梯形图来解释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

梯形的底层即第①层为基本素质与能力,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反思能力。第②层为业务素质与能力,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理论素质、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处理能力。第③层为实践素质与能力,包括教学经验素质、实践经验素质、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第④层为科研素质与能力,包括科研素质、学术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第⑤层为人文素质与能力,包括人文素质、审美能力。

图1 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梯形结构

通过分析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梯形结构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素质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及形成具有层次性

如果将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的形成期划分为五个阶段的话(对应于上述五个层级),第①层的形成一般在教师大学毕业之前,第②到⑤层一般在教师读大学及参加工作期间。从第②到⑤层来看,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形成需要的时间也不同,越靠上层的素质与能力的形成往往越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教学组织能力”一般在教师参加工作后(一般在一到两年内)便能习得,而“学术能力”则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多年以后才能形成。

(二)素质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及形成具有难易性

一般来说,通过大学期间的努力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就具备了第①层的基本素质与能力;高校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业务素质与能力(即第②层素质与能力),这往往需要通过参加培训、见习和观摩等活动来实现;高校教师需要经过教学实践和经验累积,历经磨炼后才能获得实践素质与能力(即第③层素质与能力);高校教师在经过学术熏陶和科研锻炼后,才能获得科研素质与能力(即第④层素质与能力);而第⑤层的人文素质与能力可以说是高校教师在众多素质与能力基础上的情操追求,因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培养和形成的难度较大,所以人们常用“陶冶情操”一词来表达。

(三)素质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及形成具有动态性

高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培养及形成过程具有动态性[5]。梯形结构图中向上的三个虚箭头,表示各级素质与能力经过一番努力都可以得到提升,同时各级素质与能力向上延伸,形成了素质与能力的综合体(即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个综合体也具有动态性。用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来表达高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结构,是为了提醒人们,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应从基本素质与能力抓起,循序渐进,经过锻炼和积累,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个特点以外,对于不同办学定位的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还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高校由于实际发展不同,办学定位不可避免存在着差异。目前,从国内高校的定位来看,我国高校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社区服务型大学(主要指高职高专院校)[6]。身处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其素质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及形成所受到的影响明显不同。教学型大学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和技能应用教学,教师的业务素质与能力往往较强;研究型大学主要侧重于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教师的科研素质与能力往往较强;教学研究型大学既强调理论和技术应用教学,又强调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因而教师在业务素质与能力方面、科研素质与能力方面均有所长;社区服务型大学主要侧重于技能训练,除了教学业务素质与能力以外,有的还特别强调教师的实践素质与能力,如职业教育类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既要求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要求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1]贺定修.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教育探索,2004(6).

[2]董俊华.基于我国新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下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J].考试周刊,2008(50).

[3]邢同林.从社会需求角度谈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谢安邦,朱宇波.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2).

[5]沙汉英.21世纪高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初探[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6]刘广明.大学类型与教师智能结构的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07(1).

(责任编校:朱德东,段文娟)

Analysis of Quality and Ability Structure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 iversities

ZHENG Ji-bing,SH IWei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Fuyang Teachers College,Anhui Fuyang236029,China)

A college teacher is the main practitioner in the training of higher educational personnel and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What quality and ability structure the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have becomes the ubiquitous issue concern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f quality and ability structure of the teache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teachers’quality and ability structure.

college teacher;quality and ability structure;influencing factor

G451

A

1672-0598(2011)01-0153-04

12.3969/j.issn.1672-0598.2011.01.026

2010-11-21

安徽省教育厅2008年重点教改项目(2008jyxm134)“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郑继兵(1980—),男,河南温县人;讲师,教育技术学硕士,在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任教,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时伟(1970—),男,安徽阜阳人;教授,教育学博士后,在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任教,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等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素质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论结构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论《日出》的结构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