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2011-11-07 08:03胡昱东包迪鸿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

胡昱东,包迪鸿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27)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胡昱东,包迪鸿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27)

从培养目标定位、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状况,以及后备人才资源状况等四方面入手,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并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提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改革的新措施。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激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注重复合技能的培养,以及个性化的生涯辅导,不断提升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能力,以期形成“优秀生源—优秀运动员—优秀毕业生”的良性循环。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模式

随着体育社会化、职业化的发展,运动员作为一种职业越来越受到其职业生涯短暂性的限制,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阶段性和社会对运动员综合素质要求高的长期性的矛盾,推动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变[1]。高校承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通过体教结合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积极探索竞技体育学院化之路的重要收获。自1987年国家教委首次确立5l所院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以来,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全国有235所高校拥有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并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也必须承认,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尚未进入中国竞技体育的主流,多年来很少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运动员[2]。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人才培养成效与办队目标之间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但在实践中,部分高校由于片面理解高水平运动队办队目标,追求功利,所以只把运动员作为参加比赛、摘金夺银的工具,或是把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作为扩大学校影响力的一种手段,而忽略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及其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二)教育培养模式

在文化课专业选择方面,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由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在报考时自由选择专业,学校根据考分予以录取或调剂,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二是实行学院大类招生模式,2年后再选择具体专业,如西安交通大学;三是由学校指定专业进行学习,考虑到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基础,多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如浙江大学。相应地,在管理体制方面,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由学校下属体育部和相应的院系共同管理。

在教学管理方面,大部分高校采用学分制,极少的高校采取学年制,而采取学分制的有两种形式,即专业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独立的学分制和专业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学分制[3]。在前一种模式中,所有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毕业必须要达到与其他普通大学生同样的标准,学校为保证高水平运动队学生顺利毕业,实行了如单独编班、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以及弹性学制等配套措施。而在后一种模式中,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教学计划总学分数,与普通大学生的相同或略高,分为文化学习学分和运动训练学分2个部分(以浙江大学为例,见表1),而且文化学分中部分课程的难度和要求(如英语、计算机、数学),也会低于普通学生。

表1 浙江大学2009—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学分比较

(三)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状况

“学训矛盾”始终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学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高校为了追求优异的比赛成绩,通过延长训练时间、增强训练强度等手段,占用了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之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多数自身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主观上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导致他们文化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教学培养和日常管理,多采取由学校、专业院系和训练队共同负责的模式,在实践中,高校负责文化学习管理的教务部门、负责具体教学任务的专业院系,以及负责体育训练和赛事的体工部门之间仍没有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培养运作机制,各部门之间无论在培养理念的定位上,还是在具体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均存在着分歧和冲突。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导致了高水平运动队学生无法保证其日常文化知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据调查,55%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环节(甚至考试也经常申请缓考),除了专业学习与训练外,几乎没有空余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实践锻炼,导致其无瑕顾及自身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能力方面综合与协调发展[4]。

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就业质量仍然是评价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就业状况也就成为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高校在体教结合过程中,没有重视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底线控制,忽略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导致了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偏弱,出现了就业率相对偏低,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对浙江大学2006—2009年毕业的56名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保研率、出国率以及公务员的录取率均低于相同专业的普通学生。此外,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位也是造成上述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后备人才资源状况

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采取的是在政府主导下,从中小学运动队,到重点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再到省市运动队和国家集训队的“三级训练网”的培养模式。在这种高度集中和高度专业化的训练体制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使得他们在结束运动生涯面临二次就业时,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面临择业困境,由此导致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出现了生源匮乏的窘境。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不足全国中小学生的4%,而日本这个数据为1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基础薄弱,后备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水平较低[5],这也是对当今家长不愿意让自己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价值观取向的又一佐证。而自1987年国家实行“体教结合”,开展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除了清华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大多数办队高校尚未形成从“优质生源—优秀运动员—优秀毕业生”的良性循环,这不利于吸引更多学习基础好、运动成绩佳的同学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习深造。

二、国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借鉴

世界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把竞技体育纳入教育系统,通过学校体育来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是发展竞技体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虽然各国的训练培养体制不一,但学校在对运动员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体教结合”和“全人发展”的理念,重视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努力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确保运动员的综合全面发展。

美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是其培养高水平运动竞技人才的主要渠道。在办队过程中,美国高校注重运用法律、法规手段,对招生途径、训练时间、比赛资格、文化学习的数量和质量等进行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例如美国大学生体协(NCAA)在其章程中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当成获胜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同时还规定了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分,并给出了参赛资格的最低文化成绩分数线,以及提出了运动员的毕业率必须与该校全体学生的毕业率相一致等要求[6]。正是由于美国高校注重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学习,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才使得运动员们即使在运动生涯结束后,也可以凭借其良好的文化素养而再次择业,顺利地融入社会。

在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是把学校运动训练和一般性群众体育活动融为一体,以学校为基础,以俱乐部为载体,形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并十分遵循职业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来培养运动员,提出了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的理念[7]。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实践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帕森斯、威廉姆斯的特性—因素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金兹伯格与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杜拉的社会学习决策理论等的提出和发展,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得到推广和实施,并逐渐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8]。在国内,由于高校的连续扩招以及就业难等问题,学者们在21世纪重新开始关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践。2000年10月北京8所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活动,以及2004年6月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共同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网络调查等活动,均引起了全国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注。

现阶段我国高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多以“就业指导”的方式出现,形式主要有职业规划课程、职业发展讲座、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比赛等,而基于专业的测评软件以及一对一的职业规划辅导还较少,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融入到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日常工作中去。

(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树立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方向,应是培养思想文化素质与运动水平俱佳的复合型人才。在办队过程中,要始终牢固树立高水平运动队的队员首先是学生的理念,真正落实“体教结合”的要求,不能因片面追求短期的运动业绩而牺牲学生长远的成长与全面发展。只有在培养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贯彻全人发展的培养理念,才能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使得大学在当代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

2.明确个人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人们希望达到的、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结果。组织行为文献中最一致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那些具有明确的、有挑战任务目标的雇员,要比哪些没有目标或对目标责任感不强的雇员表现得要好[9]。同样地,对于大学生而言,明确的个人生涯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是其形成远景性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自主意识和学习自觉性的必要前提[10]。因此,应该尽早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在对其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制定个人的生涯规划,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努力学习,完善自我。

在当前高校越来越多地实行大类培养模式的趋势下,专业选择将会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目前多数学生在专业选择过程中,仅凭专业表象的“冷”与“热”来做出决策,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对于那些可以自主选择专业的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学校应该在帮助他们分析自身兴趣、条件、特质以及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专业选择过程中的指导工作。这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而且还关系到他们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更会影响到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3.注重学生复合型技能的培养

能力是每一个人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必须关注的因素,个人的能力可以分为“能力倾向”和“技能”两部分。能力倾向是指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技能是指经过后天学习和练习培养而形成的能力,也是学校教育中需要给予学生的东西,具体可分为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三种类型[11]。实践证明,现代社会已越来越重视学生这三种不同类型技能的综合发展。因此,培养具有复合型技能的人才将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今后建设的重点。在知识技能方面培养方面,除了要求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学好专业文化知识以及体育训练外,还应鼓励他们通过课外培训、讲座、资格认证考试等多渠道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技能。在自我管理技能培养方面,要注重培养耐心、负责、踏实、敬业等优良品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在可迁移技能培养方面,要注重从学习之外的社会实践、在为人处事中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帮助他们提高对各项工作的适应能力,最终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平稳过渡。

4.拓展与完善探索职业生涯的通道

为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更高的满意度,了解职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不断修正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战略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除了通过传统的社会实践方式探索自己的职业生涯外,还可以利用各类外出比赛的机会进行人物访谈,通过职业分类的信息库、校友资源、专业职业规划师的咨询辅导等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的职业知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真实有效的决策信息。

5.建立分类别、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模式

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来源主要有3个:一是专业运动队退役队员,二是省、市等各级体校的学生,三是具有体育特长和体育天赋的普通中学生。不同来源的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训练经历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职业发展方向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高校应该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运用MBTI、CAREERSYK等软件工具对其自身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能力技能等进行测评,并结合学生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帮助他们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规划,以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发展。

[1]张蕾.高水平中学生运动员培养新路探析——解读清华大学“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办学模式[J].安徽体育科学,2006(6):57-60.

[2]于芬.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探索——以清华大学跳水队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64-69.

[3]上官戎,易小坚,孙洪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实施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6(9):73 -75.

[4]李金林,申玮,冯军.从就业状况探索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办学改革[J].浙江体育科学,2007(9):64 -66.

[5]周艳,刘娜.“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大学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2):88-90.

[6]王立小,陈东,周学兵.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给我们的启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8):84 -86.

[7]谭继业.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5-9.

[8]王宇.比较研究视野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9(7):104-106.

[9]杰弗里·格林豪斯.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6-27.

[10]陈晶.大学生学习动力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2):51-53.

[11]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46.

(责任编辑张佑法)

Probe into the Education Pattern of the Advanced Sports Team s of Colleges and Un iversities Based on Career Development Plann ing

HU Yu-dong,BAO Di-ho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China)

Undertaking advanced sports teams in Colleges is the important implementation of“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Cultural Education”for training outstanding sports talents.But there is a gap bet

ween the status of advanced sports teams’education and objective of undertaking colleges’advanced sports team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education objective,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ode,the education quality and employment conditions,and the status of reserved sports talents.Furthermore,the career competitiveness is improv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the all-round education philosophy,awakening of personal career planning, training of compound skills and individual career guidance,which is the right way to for m a virtuous circle.

advanced sports tea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areer development planning;education mode

G642.0

A

1674-8425(2011)02-0119-05

2010-08-07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会2009年度课题资助项目。

胡昱东(1975—),男,浙江安吉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包迪鸿(1963—),男,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