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工业化阶段演进分析

2011-11-07 07:00许君如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都610041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二产业产值

□许君如 [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成都 610041]

□牛文涛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 610074]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工业化阶段演进分析

□许君如 [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成都 610041]

□牛文涛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 610074]

本文基于钱纳里模式、罗斯托的分析结论以及库兹涅茨模式,采用PGDP(PPP方法)、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三种指标,对我国的工业化阶段演进做出了测度和判断。分析表明依据人均收入水平,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阶段;依据产值结构,我国处于中后期;依据就业结构,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综合来说,我国的工业化应该是中期向中后期过渡阶段。

钱纳里模式;工业化阶段;演进;分析

引言

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但对其判断标准也同工业化的定义一样,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就目前来看,工业化阶段划分理论主要有霍夫曼定理、钱纳里标准模式、罗斯托的阶段划分理论以及库兹涅茨模式。霍夫曼定理忽视了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产业之间生产率的差异,并将衡量工业发展局限于工业内两大部类产业的比例关系,其适用性非常有限,盐野谷一认为它只适用于工业化初期[1]。关于霍夫曼理论此种略带悲观的认知,其实是在强调这种理论的有限适用性。比较上述几种工业化阶段划分理论,钱纳里模式在定量分析方面更为有效,而且钱纳里模式将工业化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也更适合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实情,因而本文将其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但考虑到我国工业化的复杂性,钱纳里模式或许无法给出我国工业化过程的足够说明,因而本文在分析的过程中也一并参考罗斯托的分析结论以及库兹涅茨模式。

关于我国工业化阶段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但或许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加之学者所基于的理论依据、指标选择以及研究时期的不同,对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定位存在差异。朱刚利用人均GDP指标测度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的工业化阶段,认为已经由低水平循环陷阱进入到钱纳里结构变化区间,工业化进入起飞阶段[2]。沈宏达依据人均生产水平、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工业部门结构、外贸结构、城乡人口结构、人民消费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等十个经济指标的变动分析,考察了从19世纪40~60年代到21世纪末期间的中国三个阶段、六个时期工业化阶段的历史分布,带有猜测的色彩[3]。郭克莎以人均收入水平为主要依据,以产业结构水平和工业结构高度两个指标为辅助依据来判断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认为我国在20世纪末,在三阶段的划分中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上半期,在四个阶段的划分中处于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4]。王岳平依据钱纳里等人的标准,选择人均收入、制造业所占份额和发展过程作为指标,认为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5]。武义青、高钟庭在研究中参照了各种标准和研究成果,使用16项指标来测算分析,得出中国经济正处在由完成传统工业化与推进工业现代化两个阶段交叉进行的时期[6]。这些研究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工业化基础提供了基础,但1978年改革之后至今我国工业化阶段的演进和历史分布尚没有学者进行过研究,或者说尚未进行阶段细分,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我们认同《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有关工业业化的解释,除了强调工业化过程本身之外,更为关注与之相伴随的诸如生产方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城市化等社会经济特征的变化。因而本文也试图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国逾30年来,也就是1978年改革之后的工业化进程。根据发展经济学尤其是实证研究的多国模式所揭示的理论线索,通常认为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人均收入水平(GDP或GNP)的变动;其二,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其三,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我们在本文中将钱纳里模式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并参考罗斯托的分析结论以及库兹涅茨模式。考虑到数据的科学性、易得性和系统性,以及选择的理论依据,我们采用三种指标,分别是PGDP(PPP方法)、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我国的工业化阶段演进做出测度和判断。

一、PGDP指标分析[7]

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总量增长情况,同样与总量增长互为因果的结构变动也可以从中得到说明。如果我们将总量增长理解为人均产出的有序上升,那么只有当一个经济体的总量增长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人均收入到达一定的水平之后才能启动以结构转换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增长。此外,人均收入水平也测度了一个经济体的资本积累边界,并基于资本之于经济增长路径的显著颠覆作用而影响着工业化进程的速度。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人均收入水平则基本上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购买能力和需求结构。因而,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人均收入或者人均经济总量应当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极为重要的总体性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本文选择以购买力平价方法(PPP)计算的人均GDP作为反映人均收入的指标,并借助钱纳里模式等关于此指标与工业化阶段划分的基本结论对我国的工业化阶段做出分析。

表1 基于钱纳里模式的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钱纳里、赛尔奎因等人将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换,并基于这种理解来认知近一百年来最为重要的一个现象:工业化过程。他们在库兹涅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世界银行有关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基础数据,借助多国模型回归得到“标准的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也就是今天在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研究中被广为引用的钱纳里模式[8]。钱纳里在这个标准模式中依据人均GDP指标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将从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共包括六个时期,如表1所示。然而在钱纳里和赛尔奎因1975年的著作中,所有数值均是以1964年美元表示的,没有考虑到不同年份美元的可比性问题,其实后来钱纳里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强调了美元平减指数在工业化阶段划分人均GDP临界标准值的制定中不能被忽略。实际上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钱纳里即根据美国的价格缩减指数,以1.4的换算因子,将1964美元标准等价换算为1970年的美元。人均GDP判断基准如今经过多年的研究,早已涵盖多数年份美元的版本,这些不同年份的参考值表面上看起来存在着显著的数字差异,而本质上都是在刻画同一的过程。本文依据钱纳里等人对这些划分基准测算的说明,测算了钱纳里模式的2000年美元标准,以与本文所获得的我国1978年至今的人均收入数据具备可比性。我国三十年来的人均收入数据采用世界银行基于PPP方法测算的数据,这些数据均以2000年美元为基,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1978~2005年PGDP(PPP方法,2000年国际美元为基)

本文基于PGDP关于我国三十年来工业化阶段演进的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结论①。其一,1978~1985年我国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是684.45美元,而1985年相应的数据则增加到1202.01美元。1978~1985年的8年间,我国的平均PGDP是610.885美元。其二,1986~1993年我国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1986年我国的人均GDP是1288.47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1986~1993年的工业化初级阶段期间,我国的平均PGDP是1677.30美元。其三,1994~2002年我国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也就是处于工业化中期。1994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2488.87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1994~2002年的9年间我国的平均PGDP是3473.47美元。其四,2003年至今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是5016.70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但应该是工业化中级阶段结束向高级阶段演进的准备阶段,也就是工业化的中后期,基本上可以认为,我国目前处于这个阶段。总的来说,1978年至今,我国工业化阶段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跨越了初级产品生产阶段(1978~1985年),工业化初期阶段(1986~1993年),工业化中级阶段(1994~2002年),工业化中后期阶段(2003年至今)。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可能会较长[7]。

二、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动分析

工业化过程首先是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这种产业结构变动包括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间的结构变化。产业的结构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所占比重的变化;二是不同产业的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因而,工业化作为产业结构变动最为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表现出来。根据库兹涅茨、钱纳里等学者的实证研究的结果(详见表3,表4,表5),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随着工业化进程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一般来讲,在工业化的起点,第一产业产值会占有很大的份额,计划经济的国家表现出一二三的特征,而市场经济国家会表现出一三二的特征,这是由于市场化推动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增加,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缓慢提高。

在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根据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反映的工业化阶段的库兹涅茨模式(见表3)和赛尔奎因、钱纳里模式[9](见表5),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是二三一格局,而在发达经济阶段根据钱纳里、艾尔金盾和西姆斯模式,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则是三二一格局,表现出经济的软化或者服务化。依据产值结构判断工业化阶段具体的标准如下:第一产业比重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占最大比重,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10%以下,第二产业上升到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了结束阶段,也就是后期阶段;如果经济体表现出三二一格局,则可基本上认为进入了发达经济阶段。

表3 基于库兹涅茨模式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表4 基于钱纳里、艾尔金盾和西姆斯模式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动说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表5 基于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动说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化基本上遵循世界各国工业化阶段的一般规律,依据我国三十年来的产值结构数据,如表6所示,我们结合具体的判断标准和库兹涅茨、钱纳里实证研究的模式对我国的工业化阶段做一基本的识别。可以看出我国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有几个周期性变动。对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而言,1978年的28.2%,1978~1982年不断上升,1982年达到33.4%,这种上升和改革与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有关。1983年之后开始有序下降,1986年初次小于改革初期的比重,为27.2%,1993年降低到20%以下,为19.7%,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接近10%,为11.3%。1978年至今,第二次产业产值比重在总体缓慢上升的趋势里有相对下降的变动时期,表现出两次下降和两次上升的特征,分别是1978~1990年和1998~2002年的两次下降时期,1991~1997年和2002年至今的两次上升时期,也就是先降后升,再降又升。从1978年的47.9%下降到1990年的41.3%,1991年开始出现上升,从41.8%增加到1997年的47.5%。1998年出现下降,从46.2%降到2002年的44.8%,2002年之后保持增长势头,2006年达到历史最大值48.7%。在1978年到1990年的第一次下降时期,又有两个上升点,分别是1980年较1979年上升1.1个百分点和1986、1987、1988三年相对稳定上升期。

表6 1978~2007年中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也表现出总体上升局部下降的特征,1978~1980年和1993~1996年为下降时期,1981~1992年和1997~2002年为上升时期,2003年之后基本维持在40%左右。1978~1984年,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均大于31.7%②,1985年首次低于该值,这7年的平均产值比重为31.47%,接近31.7%。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分析,1978~1984年为二一三格局,1985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我国进入二三一格局时期。可以初步认为改革的前7年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而1985~1991年,第一产业比重均处于(22.8%,31.7%)区间内,1992年其比重为21.8%,

而1993年我国的第一产业比重首次低于20%,为19.7%,而且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因而,我们可认定1985~1992为工业化初期,1993年之后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0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15.1%,低于15.4%,而至今为止我国的第一产业比重也没有降低到10%以下,2007年为11.3%,接近10%,第二产业比重在2003年之后也超过人均GDP(1980年美元)到达4000美元时的标准比重45.6%。因而,我们得出结论,2003年左右我国在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后期,现在大致已经到了工业化后期。

三、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就业结构作为产业结构的重要方面,其变动构成了工业化过程结构转换的主要内涵。无论人均收入水平还是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就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结果。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反映了市场对某种要素的偏好和四种基本要素的收益变迁,这是由于劳动力具备要素的基本性质:追逐生产效率更高的部门,以期待获得更多的报酬。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力先是和土地结合,接下了是资本和技术,最后是与组织或者说企业家才能、知识结合,这种结合是指在其他三个要素增值的过程中劳动力的协同作用。因而可以说,劳动力不仅是在追逐更高效的部门也是在追逐更有效的要素组合。要素组合的不同往往可以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以劳动力从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转移为特征的就业结构的演进就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因而就业结构就成为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根据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的钱纳里、赛尔奎因标准模式,如表7所示,在工业化初期,三次产业结业结构的标准比例是51.7:19.2:29.1,工业化中期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是38.1%,而工业化后期第一阶段,第一产业比重降为24.2%。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相反,分别相应的从25.6%增加到32.6%,和从36.3%增加到43.2%。因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劳动力不断的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又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带来第一产业就业比例的下降和二、三产业就业比例的增长;到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劳动力基本饱和,趋于稳定,第一产业的过剩劳动力开始流向第三产业,带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急剧下降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持续上升,这种就业结构的服务化是工业化深化的一个方面。

表7 基于钱纳里、赛尔奎因模式,PGDP(1980年美元)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1978年至今,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我们以钱纳里、赛尔奎因实证研究的结果为依据,结合我国三十年来的就业结构变动数据,如表8所示,来考察我国改革之后的工业化阶段演进。我国三十年来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呈现有规则的变化: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有序下降,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是有序上升。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1978年的70.5:17.3:12.2演化为40.8:26.8:32.4,第一产业下降29.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增加9.5和20.2个百分点,各分享第一产业流出劳动力的32%和68%。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在总体下降的趋势里1998~1990年三年出现微幅上涨,并于1991年之后保持下降趋势至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也有暂时的下降,前者在1988~1991年和1998~2002年两个时期出现下降,后者在1982年出现过下降。

1978~1993年,我国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是一二三格局。1994年,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以23.0%超过其在第二产业的比重,为22.7%,我国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进入一三二时期,并以年均2.67%的增长速度③增加为32.4%的比重,而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29%,可见我国处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缓慢增长,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居于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选择三个代表性年份,分别是1984、1996和2007年,将其与钱纳里、赛尔奎因标准就业结构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如表7所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1984年为64.0%,低于标准模式在PGDP为500美元时的就业比重1.1个百分点,在1996年为50.5%,低于标准模式在PGDP为1000美元时的就业比重1.2个百分点,在2007年为40.8%,接近于标准模式在PGDP为2000美元的比重(仅高2.7个百分点),而二、三产业与标准模式基本吻合。由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下降和工业化的深化基本是一致的,我们认为更低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往往代表着更高的经济发展阶段。据此,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几点结论:1984年,我国处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的后期;1996年我国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段;2007年,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

表8 中国1978~2007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四、结语

本文基于钱纳里模式、罗斯托的分析结论以及库兹涅茨模式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分别用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三个因素来度量,得到的结果略有不同:基于人均收入水平的分析,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基于产值结构,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而基于就业结构,我国则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综合来说,我国目前应该是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过渡阶段。作为一种经验数据分析的结果,钱纳里模式具有很强的对比功能。然而,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很难精确的问题,我们基于钱纳里模式获得的有关我国所处阶段的认识应该也是模糊的,但或许可以乐观地认识到,这些分析结论至少可以大致的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注释

① 此处结论参考:牛文涛,《中国工业化阶段演进分析—基于PGDP指标》,《中国商界》,2008年第9期。

② 31.7%为赛尔奎因、钱纳里模式(1989年),人均GDP为500美元(1980年美元)时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此时处于初级产品阶段的后期。

③ 这里的年均增长速度是从1994年开始,算至2007年。

[1] 曾国安. 试论工业化阶段的划分[J]. 经济评论,1997,(3):33-39.

[2] 朱钢. 论工业化阶段划分及增长来源变动[J]. 江苏社会科学,1993, (2):14-19.

[3] 沈宏达. 中国工业化阶段划分初析[J].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 (2):16-19.

[4] 郭克莎.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和出路[J]. 中国社会科学,2000, (3):60-71.

[5] 王岳平. 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M].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6] 武义青,高钟庭. 中国区域工业化研究[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7] 牛文涛. 中国工业化阶段演进分析—— 基于PGDP指标[J]. 中国商界,2008, (9):123-124.

[8] H·钱纳里,S·鲁宾逊等.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9] SYRQUIN M, CHENERY H B. 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s, 1989,(3):145-181.

编辑 何 婧

Analysis on Our Country’s Evolu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in 30 r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XU Jun-ru
(Chengdu Hi-Tech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Chengdu 610041 China)
NIU Wen-tao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China)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henery mode,this paper has made one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i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PGDP(PPP), output value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 average income, our country is at the middl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l; auording to the output value structure, our country is at the mid-and-lat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our country is at the first stage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intermediate stage. Generally speaking,the industrialization phase in China now could be the transitional stage between and intermediate stage and mid-and-late part.

Chenery mode;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evolution; analysis

F40

A

1008-8105(2011)01-0043-07

2010 - 09 - 22

许君如(1966 -)女,成都高新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牛文涛(1984 -)男,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产值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