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蝇蛹 数蚊子 轰麻雀——笑谈之六

2011-11-08 03:28陈四益谢春彦
世纪 2011年6期
关键词:苍蝇蚊子麻雀

陈四益/文 谢春彦/ 图

(作者为《瞭望》周刊原副总编辑)

1958 年的大学生活,尚可记者,还有“除四害”。那样轰轰烈烈地同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交战,动员之广,场面之壮观,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除四害,讲卫生的提出,好像是在讨论农业发展纲要17 条的时候,但作为一场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发端当在1958 年初,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文件,足见重视。

共产党做事,在延安整风时期就已由毛泽东总结为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即不但要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还必须有群众的积极性。“两种积极性”的办法,到建国以后,化为接二连三的群众运动。不论什么事,都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记得读初中时的“三反”“五反”,其一是“反贪污”。“贪污分子”名之曰“老虎”。我所在的北京汇文中学,校长名叫高凤山,现在已经重被称为优秀的教育家了,但当时硬说他是“老虎”,还是“大老虎”。“打虎”要有声势,除了“打虎队员”即骨干力量的“冲锋陷阵”,我们这些初中娃娃,也被组织起来,跟在校长后面大唱“贪污分子你睁开眼,两条道路由你挑:一条活路,一条死路,一条光明,一条黑暗。想想吧,随你走向那一条!”那样一弄,不但校长颜面扫地,而且不管最后如何定性,至少已经“轰轰烈烈”——群众发动起来了。最后,即便弄错了,挨整的也还要“正确对待群众”,怪不到领导头上。“反浪费”也是如此。北京一些大屋顶的新建筑被指为浪费的典型。我们这些不懂什么建筑的娃娃,其实同这“大屋顶”并无干系,但也被动员起来哄哄。演个活报剧,唱的歌词好像是“我不吹,我不夸,我是个伟大的建筑家。人民有钱,我呀,我呀,我呀我呀我会花,哈哈”。

那样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不是梁思成先生的主张,那时年少,弄不清楚,但直到今天,看着留在三里河、景山后街的那几座楼,还是觉得这样的建筑虽不无可议之处,但毕竟是一种民族风格的尝试,同当时北京古老的风韵也较为协调。及至把那些还想顾及民族风格的建筑家都搞臭了,此后北京乃至全国就都是火柴盒子式楼房的一统天下了。

到发动“除四害”的时候,我已是大学生了。讲究卫生,减少疾病,增进健康,自然是好事,何况这是党中央的号召,岂能不坚决拥护,积极行动?老鼠有洞,麻雀会飞,苍蝇、蚊子虽不难打到,但时届早春,苍蝇蚊子都还少见。一成运动,就要声势,若是几天报不出惊人数字,岂不泄气?所以班级里大家商议,怎样才能立见成效。还是家在农村的同学有见识,说是苍蝇从幼虫到蝇蛆再变蛹,到天气再暖些才能羽化为蝇,但现在去挖蝇蛹可以把苍蝇消灭在成蝇之前。蛹在土里,不会动,一挖一个准儿。

这一说,立即士气高涨,于是三五成群,利用课余、周末去打蝇蛹歼灭战了。但校园里都是现代的下水设施,很少有蝇蛹存身的地方。好在复旦地处五角场附近,现在虽已繁华一片,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却还是比较荒凉的地段,离得不远就有大片农田。农田附近都有粪坑,周围是蝇蛹藏身之所。那时政治热情高涨,虽是臭气熏得眼疼,还是不顾一切在坑边挖蛹,挖出的蝇蛹还用纸盒装好,以便回去上缴点验。这一来,效果立见,数字喜人,但不久就出了麻烦——有两位学兄得了传染性肝炎,后来知道叫“甲肝”。一查究竟,多半是挖蝇蛹后未能彻底冲洗消毒,以致病从口入。病者要隔离,这事就惊动了校方,于是下令不准再去挖蝇蛹。挖蛹之事就此暂停。这时,天气渐暖,蚊子已出来活动,便回师灭蚊。打蚊子大家很起劲,因为蚊子着实讨厌。不但吸血叮人,伤处瘙痒难耐,而且晚间温课之际在耳边嗡嗡营营,挥之不去,暂逸又返,弄得人心烦意乱。一则谜语道:“为你打我,为我打你。打死了你,流出了我的血。”颇肖拍蚊情状,噼啪之声,打得自己生疼。

若只是打蚊子倒也罢了,但既是群众运动,自然就要有评比,看谁个消灭得多。要评比,就要有数量,总不能笼而统之,都说“消灭了大批蚊子”吧。有些地方灭鼠,要缴鼠尾,以证实灭鼠数量。蚊子体小,打死了也很难清点蚊尸,而且一间宿舍充其量也不过几只,不大会饕蚊成阵,即便清点战果,也不会令人“震撼”。但是既要争先,便会激发出各样巧招。那时复旦北面并没有什么围墙,只是一道铁丝网隔离了校区和校外。铁丝网外一片荒凉,一条臭水沟成了校外的“界河”。水沟两侧葭苇丛生,杂草簇长,杂草间大约因为有人行走,踏出了一条小土路来。每到傍晚,蚊子成群飞舞,像一团团青烟。我们吃过晚饭,就在脸盆里倒一点水,再擦上肥皂,到那小路上迎着蚊团一挥,便有几十只蚊子粘在盆上。连挥几回,总有百数。清点一过,便拿着脸盆去报告战绩,费时不多,战绩可观。起先,大家还认真,班干部有时还要复点。日子一长,就有点感到无聊。蚊子每天还在孳生,并未因捕杀而减少,而清点数字也着实麻烦。渐渐地,大家只是估摸着报个数字,而班干部也就报多少,写多少,反正也没人较真儿。日子再一长,又要围歼麻雀,数蚊子的事也就无疾而终。终于蚊子还是蚊子,每到夏天,扰人依旧。足见人要胜天,谈何容易!

“除四害”中声势最为浩大的,还是围歼麻雀。上海围歼麻雀是怎样发动的,身处下层,不知高层的部署,但听到的传说却活灵活现:说是那年毛泽东驾临上海,住在锦江饭店。一日凭窗而望,一只苍蝇不识相,恰恰停在伟大领袖的手上。于是毛主席道:“上海还有苍蝇啊。”在旁的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赶紧检讨,说上海“除四害”还搞得不彻底。接下来就发出指令,“打一场围歼麻雀的人民战争”。这样的传闻是否确实,无从核对,只能聊备一说,以资谈助罢了。不过,这样的“人民战争”却绝非上海一处的发明,有记载称,北京在那年4 月19 日就出动了300 万人灭雀;最近看到俞明先生的小说《姑苏烟云》,才知道同上海差不多的时间,苏州也曾倾城出动剿灭麻雀,办法同上海、北京是一样的。

这种事大概只有中国能做。一声令下,学生不上课,干部不上班,工厂大动员,连里弄的大爷大妈都一下子扑到街头巷尾、城境郊区。手执锣鼓、脸盆,鞭炮、喇叭,还有短棍、长竿,上面都扎有红色布条或旗子,一队一队,好不威武雄壮。我的“阵地”就在学校附近,说得具体一点,复旦大学校门斜对面,现在高楼林立的所在,当初还是一片农田,我就站在农田中间的田埂上,拿着一根木棒,一只脸盆,任务是看到麻雀飞来就连喊带敲,不让它落脚。据说,麻雀不耐久飞,这样“到处不留爷”,就会因疲劳而坠落、死亡。偌大一个上海,要让麻雀无处落脚,真不知要动员多少人力。

《全民战雀》谢春彦 作

那天很热,带了一瓶水很快就喝完了,加上大声吆喝,真是咽如焦釜,精疲力竭。看到校门外有外文系一位女生,颈上挂一个饼干桶,左侧背着一个军用水壶,麻雀来了也不吆喝,只是用手轻轻将饼干桶敲敲,然后吃上一片饼干,喝上一口水,好不逍遥。起先很瞧不上这样的“资产阶级臭小姐”,及至自己口焦舌燥,有类虚脱,又不禁有点羡慕起来。

好容易捱到鸣金收兵,如获大赦。回到宿舍,学友们有的说看到麻雀落地,我则未曾见到一只,大概都落到别处去了吧。

后来的报道,记得大都在描绘领导的指挥,队伍的雄壮,士气的高涨,民众的赞扬,至于全国性剿灭麻雀的“人民战争”,总共消灭了多少麻雀,出动了多少人力,耗费了多少财力,多收了多少粮食,均未见报道,这大概也是不算经济账,只算政治账的原则吧。

又后来,大概一年之后,听说动物学家认为,麻雀主要吃的是害虫,只在某些季节吃些草籽谷粒,得失相权,益大于害。于是麻雀也蒙皇恩大赦,成为益鸟,而先是臭虫,后是蟑螂,填充了“四害”的空缺。

“除四害”原是利民之举,只是好事也要有科学的方法。经济是一门学问,一味迷信群众运动,动辄千百万人齐上阵,未必就会引出积极的后果。后来的大炼钢铁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猜你喜欢
苍蝇蚊子麻雀
蚊子叮人
蚊子爱叮哪些人
熏蚊子
燕子和麻雀
肚有蚊子等
紧盯着窗外的麻雀
苍蝇搓脚是怎么回事
苍蝇为什么喜欢搓腿
打自己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