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性的营造

2011-11-11 01:13张文生
现代装饰·理论 2011年1期
关键词:亲和性市民广场

张文生

改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提高城市活力、塑造宜人的人居环境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大城市建设的方向。市民广场作为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和气氛的开放空间,倍受人们的关注,随着人本思想的深入与生命意识的觉醒,亲和性的营造正日渐成为市民广场建设的主要目标。

1. 富有亲和性的市民广场

市民广场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市民广场可能源于古希腊之民众大会场,是人们召开公民大会、聆听演讲、发布言论及法令的地方。作为人们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它的形成无疑与当时主要的社会组成形式——城邦有关,城邦是一个规模有限却有着独立的政治生活、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和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将其他成员置于其视野之内,因而相互间产生一种认同感与亲近感。也许这就是广场空间中亲和性最初的起源。

人类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出现了无数个城市,同时也产生了无数的市民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仅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而且透视出这个城市人们的生活状态及精神面貌。同时,优秀的市民广场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它周围的人们,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让他们引以为骄傲。

世界最著名的圣.马可广场无疑为意大利赢得了无数的荣誉,这个欧洲“最漂亮的客厅”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它漂亮的外表、完美而巧妙的空间组合,还有那漫步于广场上的历史感以及由它引发的无尽的想象,并时不时地走入人们的梦中(图1)。

现代广场设计中也有比较成功的例子。如纽约市中心的佩雷小广场(图2、图3),面积仅30.5mx12.8m,它一面临街,三面由相邻建筑的墙面包围;左右两侧的墙面用绿色攀缘植物装点,端墙则设计成水墙,沥沥的水瀑,顺墙而下,发出潺潺的水声,淹没了大街上的交通噪音;在广场的主空间,交叉种植了间距4.5m的乔木,夏秋季节,树冠交织,形成了室外空间的绿色天棚,使人们身居闹市而又享受大自然的景色。该广场深受周围市民的喜爱,使用率极高。

另外,美国Torv广场则最无微不至地满足了人们基本的心理与生理需求。该广场平面简单,可以说是一块硬地,中心有一喷水雕塑。然而细细品味却让人感动:自然、古朴、洁净的花岗岩铺地保留了地形的起伏;几棵古老的大树在广场边沿形成了亲切宜人的空间;广场上充满了随处可坐的第二座椅;咖啡店、电话、自行车架,甚至还有可以插圣诞树的预留孔……人们到这里感受到的是如家般的轻松和自由。

还有许多成功的实例,许多有特色并得到人们喜欢的城市市民广场,如波特兰爱悦广场、达拉斯喷泉广场等等,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营造了亲切、宜人的氛围,归纳起来可以说是富有“亲和性”。一个广场“亲和性”的有无或者强弱可以说是判断其设计成败的终极标准。

2.市民广场的亲和性

2.1民主——亲和之源

2.1.1民主与亲和

亲和性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源或者前提,这里将其归结为民主。民主的实现程度或者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享有的平等与自由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建筑、空间、环境的亲和程度。就古希腊的市民广场而言,人们在其间交流、娱乐,平等地进行各种活动,自由地发表言论,相互间感到认同与亲近,这一切的前提就在于古希腊的民主城邦制。

从人类最原始的民主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如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所描述的那样:它的全体成员都是自由人,都有相互保卫自由的义务;在个人权力方面平等,不论酋长或军事首领都不能要求任何优越权;他们是由血族关系结合起来的同胞。自由、平等、博爱,虽然从来没有表述为公式,却是氏族的根本原则。这里的博爱可以说是最原始的亲和。也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的社会性空间,或者说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广场。人们在此召开氏族会议、节日庆祝、供奉祭祀、宗教仪式等活动,在这里一切都是平等的,它自身就表达了那种原始的亲和。

2.1.2参与意义上的民主

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民主的不断完善一直是人们努力的目标。民主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在不同领域的各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体现。

就市民广场建设而言,它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一种方式,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特别是在今天的都市化生活中,广场建设对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形象等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民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广场建设的过程中,并表现出积极的意义。

2.2交往——亲和之本

对于市民广场而言,不管空间环境设计的多么精巧、美妙,如果缺少了人的活动,缺少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依然会显得毫无生气。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精辟地指出,“正是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有生气的城市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广场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才是亲和性创造的最重要的内容。于是就不难理解锡耶纳康保广场为什么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广场之一了,从那些成功的广场的实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无一不是对人们的交往活动做出细致的考虑,它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存在着潜在的交往的可能性,都在为引发人们的交往活动创造条件。

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交往活动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由是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正是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得到他人、社会的承认,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丰富着生命的意义。

这里的交往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第二,人与外界环境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通、最不引人注意的事情,然而正是它赋予了生活缤纷的色彩。人与外界环境的交往也是自人类诞生以来一直进行着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斗争的过程。无论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都是在积极地寻求与自然等外界环境的对话,是一种积极的交往方式。

在建筑的创造过程中,优秀的建筑师往往寻求与周围环境的对话,其实也是在寻求一种交往,有了与环境的交往,才使建筑有了生气,进而实现其存在的意义。这种交往看起来是物与物的交往,而在本质上依然是人与外界环境的交往,因为物的意义是人赋予的,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实质上是人自身与环境对话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市民广场建设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对活动于其间的人的交往的可能性考虑不足,出现了铺地广场、草坪广场等,追求形式与平面布局代替了对人的潜在活动可能性的考虑,造成了人情味的缺乏。总之,相对于绿化、设施等物的因素而言,活动于市民广场中的人的交往活动(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往)才是广场空间亲和性产生的最重要的元素,用一句话说,交往乃亲和之本。

推而广之,亲和性的营造,不单单存在于市民广场的设计中,它应该融入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中,就建筑方面来讲,从城市规划、街区设计、建筑单体到室内、家具乃至生活用品用具的设计,是否具有亲和力可以作为评价其设计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设计作品具有亲和力,除了表明设计者对人的活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外,同时也透射出设计师自身的不凡的境界。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建筑设计院)

猜你喜欢
亲和性市民广场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部分蔷薇与现代月季杂交亲和性研究
在广场上玩
‘富有’甜柿砧木种质早期亲和性研究
荔枝高接品种的选择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不结球白菜与西洋菜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