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背后的媒体与政府责任

2011-11-16 15:09□袁
声屏世界 2011年6期
关键词:核辐射流言谣言

□袁 也

在人类社会中,谣言往往与灾难并行,正是由于谣言的迅速传播,造成了民众的恐慌情绪,防止谣言的扩散及其危害也是政府救灾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在灾难发生时有效制止和控制谣言的传播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媒体不容推卸的责任。

科技文明的进程中流言何故四起

“我国海域受到核物质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正是这种种似是而非的流言,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方式,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平台,在极短的时间里扩散至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一场疯抢食盐的闹剧席卷中国。

一、现代化对资源透支引发公众心理的不安全感。从“非典”时期的抢醋大战,流感肆虐时的板蓝根争夺战,到张悟本引发的绿豆哄抢,中国人仿佛早已习惯了盲目抢购,然而国人为何如此轻信流言,从根本上分析还是出于内心的恐慌与不安全感。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指出: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个体才会将注意力投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当我们不再为生理生存的需要而担忧苦恼时,对于个人以及所处环境的安全的需要便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负面影响也在慢慢凸显。地球生态环境为“人类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媒体的报道中,个人、自然与社会的问题与风险被强调,社会成员渴望安全、有保障、无危险社会环境的内心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①因此,在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泄漏后,关于生活环境遭到污染的流言因为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与注意而广泛流传,耸人听闻的流言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焦虑给流言的传播提供了推动力。

二、对政府信心不足引申出的权威信息的质疑。回顾此次“抢盐大战”不难发现,其实早在日本核电站事故发生不久,有关部门和媒体就开始宣称并不断强调,核辐射对中国没有影响,即便有也可以忽略不计,呼吁民众不必过于紧张。可是,民众对此似乎并不认同,人们选择相信毫无科学依据的传言,甚至是相信奸商推波助澜的“忽悠”,暴露出了民众对相关部门和媒体的不信任。今年2月10日江苏响水化工厂传出爆炸引发的“万人大逃亡”,尽管响水县政府深入村组稳定群众情绪,同时通过政府网站、手机短信、电视、电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辟谣之举可谓尽心竭力,然而却还是未能阻止数万人出逃。一句谣言能使万众响应,而政府的万语规劝却信者寥寥。②

不同于以往,“谣盐”是通过传统的口耳相传,以比核辐射还快的传播速度在中国大地上扩散开来,迅速点燃了公众的恐慌情绪。凤凰网统计的抢盐信息的传播渠道中,通过亲友口耳相传得知此消息的占到了统计总数41.3%(35000余人),其次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而第三位的传播媒介才是网络,占到总数的13.8%。可见,口头传播是谣言流传的最主要方法。传统方式的传播群体主要是家庭主妇与老年人,这类人由于特定的年龄层次,并且经历过社会物质缺乏的时代,相信自己和亲友的口耳相传,流言也正因此以燎原之势传播开来。同时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对核本身感到恐惧,成为“囤盐”的主力军。

媒体与流言

公共领域如果出现某些信息缺乏,极易由个体的恐慌行为演变成为群体失控的事件。当公共领域出现影响人们生存的安全问题,部分居民又无法掌握有效信息的情况下,为了保障自我的安全,宁可对流言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这样的社会环境就要求媒体用合理的报道方式把真实情况展现在民众面前,进行有效的社会疏导。

媒体的报道方式需要时刻坚守理性。在这次抢盐风潮中,媒体强势报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引人注目。各大报纸在头版头条刊登日本核爆的照片以及文字,力图说明事故的破坏性和影响范围,无形之中营造出了一种压抑低沉的气氛,这种编排处理方式就为流言的传播准备了良好的土壤。此外,我们不难发现各大媒体在3月14日和15日的报道主体都是日本核爆炸这一点,再加上个别媒体为求影响力,甚至制造虚假新闻,而其他媒体缺少必要的判断力,盲目跟风,便使得“核爆炸”与“食碘”密切相关了。可见,作为媒体只要提供了一点具有危机性的东西,人们便会对它进行放大并且传播开来,当这种危机与人们生活密切时,人们的恐惧感便会加强,从而在紧张的情绪中拼命传播这类信息。媒体应当坚持新闻原则,多普及科学知识,而不是一味扩大宣传抢购风潮如何激烈。流言一旦通过传媒传播开来,再想通过媒体澄清便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媒体的日常报道中我们一定要谨慎,要考虑到新闻传播的方方面面,而不能仅考虑新闻的吸引力。

庞大的信息网促使媒体成为辟谣的主力军。人们通常认为“运用新闻媒介制止谣言是控制谣言最有效的办法”。③2011年3月17日《新京报》的社论《让核安全对公众更公开透明》则是对于“公众对核知识的无知”的理性看待。3月18日《新京报》又充分报道了北京多家超市出现市民排队购盐的现象和由此引起的超市“已售完”的告知一事,并在此基础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突出库存充足,竭力劝说市民无需盲目跟风抢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流言本身具有脆弱性,当正面和准确的信息发出之后,民众就会形成一个冷静的判断。在新浪等门户网站上,日本核爆后的数天内,微博热门话题榜排名前两位全部被“盐”占据,与“制止谣‘盐’”相关的微博达到数百万条。很多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以及微博达人也都在努力辟谣。网友以“无需抢购食盐”为题转发微博,普及食盐小常识,还在微博上面发起了签名保证不抢购食盐的活动,得到了广泛支持。

反思

刘建明教授认为:“谣言是环境危机的产物。当社会生活遭到人为的或自然力量的破坏,损害社会的稳定,出现广泛的环境危机,随之产生人心浮动。人们面临微小的社会变动,表现出惊恐或猜测的忧虑,社会原有结构失衡而造成惶恐。”在重大灾害面前如何释放个人乃至群体的恐慌压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有效制止谣言,透过“抢盐”值得我们思考。

各部门协作辟谣平息“谣盐”风潮。民众对于核辐射影响自身健康的流言产生恐慌心理才发生抢购食用碘盐的情况。只有消除这种恐慌心理,才能防止抢购碘盐。要消除这种恐慌心理,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政府各部门协同一致。卫生部门加大防治核辐射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并提醒民众不要惊慌。环境保护部门则加强核辐射物质的监测,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通报监测结果,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避免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盐业部门及时向民众通报食盐供应情况,加强市场供应,确保市场稳定。另外,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制止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盐业部门还会同政府工商部门甚至公安部门联合出击打击不法商人。总之,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调沟通,做好各自的工作,消除公众对核辐射的恐慌心理,这才得以在短短的两三天内便使流言引发的抢盐风潮平息。

良好的公信力是政府成功辟谣的依托。真实、科学、权威的信息要胜过流言。毫无疑问,在传播背后需要政府的公信力作为依托。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往往比信息本身的逻辑性与合理性更为重要。④在重大公共事件上,公众还是愿意相信政府的,关键在于政府有没有扮演好管理者与服务者的角色,有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将社会往正面方向疏导,让所有传言得到平息。在抢盐风潮中,人们之所以会选择相信流言,是因为在大众间存在着这样一种质疑:假如核辐射真的会对公众产生某种影响,政府是否会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该报的不报,发生了的不报,久而久之,民众就会失去信心和耐心,政府就会失去公信力。例如,此前有相关机构称“中国反应堆厂房可抗万年一遇地震”,这种说法就算成立,也会遭受公众的心理抵制,进而让人产生质疑情绪。现代政府提高公信力,信息的利用必须遵循准确、全面、及时、有效的原则,坚持政府职能的转变,打造服务性阳光政府。

面对大众的权威发布既要科学又要通俗。谣言止于信息公开。首先应当把真实情况公之于众,让公众对突发危机有科学的了解和理性认识。就传播手段而言,权威信息有必要借助各种信息渠道,通过形象通俗的表现形式传播,才能取得好效果。在日本核电站核泄漏尚未彻底制止甚至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环保部门应当像2003年非典时期那样,启动应急反应机制,把我国各地区,特别是和日本接近地区的大气、海水以及陆地的核辐射情况及时向公众通报,采取一日一报制度,安抚民心。一般人对核电厂及相关知识比较陌生,难以凭借自身知识做理性判断,这样的社会现实要求相关部门的信息发布在科学的前提下以通俗形式传播。国家环保部从15日起,除表格式的报告外,以汇总图的形式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并以直观的绿色曲线和蓝色柱体加以呈现,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国内辐射环境水平,简单易懂。只要坚持以恰当的传播手段进行信息公开,流言自然就会失去流传的市场。

注释:

①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版,P10。

②《政府公信力“亚健康”与辟谣难题》,http://theory.people.com.cn。

③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第一版,P211。

④吴江霖:《社会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版,P295。

猜你喜欢
核辐射流言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流言
医用手术膜在核辐射重伤员伤口精密洗消中的应用
谣言
谣言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