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片如何营造真实感人的故事

2011-11-16 15:28张雪青
声屏世界 2011年8期
关键词:电视片小孙女细节

□张雪青

电视片的创作本身是艺术创作,它必须受艺术规律的制约。创作者应如何做到既尊重真实,又恰到好处地进行艺术点化?

加深理解,以情动人。创作需要激情,有情之作,方能打动观众的心,使他们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感的力度直接影响作品层次。当然,这种情感必须是真实、真挚的,是在作者深刻理解了所拍摄题材后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而不是肤浅的、矫揉造作的,像贴标签一样硬按上去的。例如,笔者曾参与创作的《红顶屋的故事》讲述了一名17岁的少女吴晓佳由于身患晚期骨癌,引起社会关注的感人故事。该片突出一个“情”字,通过母女情、师生情和同学情,多层次多角度来反映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它以纪实的风格纪录了吴晓佳同病魔作斗争和重返学校的感人情节,反映吴晓佳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吴晓佳截肢到最后离开人间,我们一直跟踪拍摄了两年多时间,许多感人的场面让编导和摄像师都流下了泪水。我们并没有把它拍成一个悲剧,而是从吴晓佳面对病魔的勇敢,从她亲友、同学的爱心中感受到了一种超乎自然的美的存在和爱的力量。最后,我们把自己的感悟通过吴晓佳所唱的《红顶屋的故事》表达出来,在委婉的歌声中,她对美丽生命的追求,她的亲友、同学对生命状态的思考,都得到了艺术化的表现,而那些人类最美好的情和爱也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立足真实,借助想象。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作品,电视片的创作也是如此。只不过这里的想象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虚构,而是创作者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形象含蓄地表现生活对象的情景和韵味,体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和丰富,并准确地体现作者鲜明的个性。也就是说,作者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为营造一种良好的意境、气氛,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有意识地将视觉对象在不影响其真实性的前提下重新加以提炼、溶合。比如专题片《石三奶的故事》,介绍的是一位71岁的老共产党员石三奶承包荒山搞农业综合开发的事迹。为了反映主人公的精神,在拍摄时我们选用了主人公大量的劳动工具和满山遍野果实累累的丰收镜头,互相交替剪辑,并用夕阳空镜头作为过渡,使整个画面沐浴在一片金黄色之中。创作者的想象力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电视所特有的剪辑和画面则使想象变为一种更真实、更集中、更鲜明地表现人物个性的电视手段。它既能起到象征性目的,又能富有美感地烘托出主人翁“满目青山夕阳红”的情怀,使整个片子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捕捉细节,刻画人物。在对人的表现刻画中,细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有效方法。真实的细节,观众看了会觉得亲切、自然、贴近生活,作品的倾向性才有具体的说服力。如上面讲的《石三奶的故事》,我们就捕捉到了小孙女去喊石三奶吃早饭的细节。晨露中,小孙女的天真活泼表现出了生活的美好,而在小孙女奶声奶气的呼唤中,人们又真切地体会到了那份浓浓的亲情。与此同时,石三奶废寝忘食的苦干精神也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了。一个好的细节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

和文学创作不同的是,电视片拍摄更讲究灵性,因为细节的捕捉,许多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这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时时准备捕捉那些活生生的细节,为电视片服务。当然,生动的细节也来自对生活的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有些有意义,有些较无聊,有些生动,也有些枯燥,这就需要我们去选择、分析和捕捉。那些有价值的细节,应在片子中加以突现,要不惜笔墨把“戏”作足。

力戒说教,开拓多向思维空间。现在观众不愿意作为一个被动的欣赏者,他们希望同作者一起参与创作,多样而不单一,复杂而不简单,开放而不封闭,自我启发而不接受灌输。电视片的多向思维要求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让观众主动参与思考的机会,一方面,给他们留一个能自由取舍、自愿选择的思维空间,留下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另一方面,不在于寻求某种统一的结论答案,不强制观众想什么、怎么想。在拍摄电视片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现代人的思维特点,要从多角度、多视点、多方面去探讨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虚假和不真实,避免塑造完人。笔者曾经参与拍摄《鹌鹑嫂的烦恼》,在开拓多向思维空间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尽量纯客观地真实拍摄,拍鹌鹑嫂的喜和忧,以及她的收获和困窘。播出以后,不但她自己满意,观众反响也热烈,许多人甚至为她出谋划策。

猜你喜欢
电视片小孙女细节
除非在小朋友的监护下
电视片《零容忍》观后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无 辜
一眼千年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我家有个小精灵
电视“语言”在电视片剪辑中的作用分析
细节取胜
试论电视语言在电视片剪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