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曲十年
——在江苏省纪念昆曲申遗成功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1-11-17 05:17汪人元
剧影月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院团昆曲剧目

■汪人元

2001年5月18日,昆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年以来,在党和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指引下,对昆曲艺术进行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全面、持续的保护和扶持,成效十分显著。无论是对传统剧目的抢救、整理、继承,还是在新剧目的创作和演出,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资料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理论研究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更突出的成就也在于,它形成了“昆曲作为文化遗产的国家形象”这样一种社会性共识,并以此引领和形成了当代中国对 “非遗”全面保护的文化新格局。这体现了我们民族一种极其可贵的文化自觉。

而江苏的昆曲事业在此十年之中,对昆曲的继承发展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说是最为突出也不过分。可略述如下:

1.扶持力度大。江苏是昆曲的发源地,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昆曲从业人员、社会各界对源自家乡的昆曲传承保护那份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清晰的。江苏很快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做好传承、以创新意识促进发展”的基本思路,并将这一工作纳入当时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2004年省委即出台 《江苏省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工程方案》,明确了保护和振兴昆曲的多项实事。经努力,终于在江苏建立了中国昆曲博物馆,并以省政府的名义会同国家文化部在江苏连续主办了四届中国昆曲艺术节。省演艺集团成立后,省昆剧院“事转企”,省政府又特别加大扶持力度,专设每年200万元的昆剧专项资金用于昆曲的抢救、保护和演出。

苏州市政府则在全国率先以政策法规形式专门出台了《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办法》,还创造性地建立了两个“五位一体”格局的保护思路和工作体系。在精心组织和引导下,江苏在《国家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中获得立项数目和资助数额也是最多的。上述一切,都成为江苏保护昆曲切实有力的主导性支撑。

2.演出多。江苏两个昆曲院团极有作为,积极开拓各类演出市场,把演出作为活态传承、培养演员、赢得观众最重要的方式,商业演出、旅游演出、堂馆演出、校园演出、海外演出、重大活动(如世博会)演出等,全面展开,可以说,现在的年演出场次至少是十年前的十倍以上!在全国显然居于首位。演出最多,受众也就最多,昆曲作为全国性剧种,在发源地的江苏,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至今仍是昆曲最大的流行区,拥有着最大的昆曲市场和最多的昆曲观众。2010年文化部艺术司与省文化厅联合举办全国昆曲优秀剧目展演,全国现有的七个院团云集南京,全部商业售票,剧场里热气腾腾,黑头发竟比白头发多,多场满座,最低九成上座,给文化部和各地同仁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3.队伍发展快。在人才培养上,江苏有很得力的措施。一是多演出,在舞台上去成就人才;二是加强对青年演员传授传统剧目的数量要求,如省昆采取轮流举办个人演出专场的办法,就极大推动了演员对传统剧目、自身看家本领的学习和打磨;三是认真办学,规模培养。目前,省昆剧院在张继青、张寄蝶、黄小午、林继凡、石小梅、胡锦芳等一批梅花奖演员之后,第三代演员如柯军、孔爱萍等巳日渐成熟,李鸿良也正于今年全力“争梅”,而第四代新人单雯、罗晨雪、施夏明、张争耀等一批青年也很有光彩,形成了可喜的梯队。而苏州方面更是在十年中取得突飞猛进的人才发展,不仅拥有了二度梅王芳,还推出了俞久林、沈丰英两朵青年“梅花”,更形成了一个十年前难以想象的、有规模有影响的全建制苏州昆剧院,并且还拥有着不间断来自昆曲学校的后继人才。

4.在海内外的影响大。江苏的两个昆曲院团以恪守昆曲故里的南昆正宗艺术风格,更以积极有为的艺术活动和频繁广阔的演出在近十年中形成了最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布城乡,进过国家大剧院,也踏入了景点街区,前所未有地深入高校师生,还大量献演港、澳、台,出访欧、美、日、韩,随温总理出行公务演出……,一出青春版《牡丹亭》曾让数个驻外使馆多次明码电报通过外交部报请中央,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昆曲艺术家请功表彰。江苏两个昆曲院团以大量、特别是优质的演出为昆曲近十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传播,让昆曲开始走进西方主流社会,以及某种程度上近年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昆曲文化热”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自身也在全国文化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欣慰之余,我们还是必须看到有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如何形成常态性、规范化、可持续的保护机制和发展态势上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从未来的江苏昆曲事业发展着眼,我以为要增强三方面的自觉。

第一是要自觉加大传承力度,以此作为第一要务。因为这份遗产太过珍贵,但流失的速度仍然太快。以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藏《昆剧全目》来看,其中收录清代中叶盛行于舞台的昆曲剧目即达1298出之多,而今天所有演出的昆曲剧目加起来也不及当时的三分之一。而以昆曲老艺术家蔡正仁的话说,传字辈以下,传一代,剧目就减一半,怎么不让人痛感传承的紧迫!剧院要从大量谋生性质的演出中稍稍解脱出来,更多投入传承的硬性工作中去,而政府也要对此给予更大的针对性扶持。我们还要倍加尊重老艺术家,更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抢救他们身上的才艺。

第二要自觉维护昆曲正宗的地位与特色。昆曲虽然在清代巳成全国性大剧种,而且昆曲也形成了最严格、统一的艺术规范,但各地方昆曲在艺术上实有昆曲的地域性流派意味,而唯独江苏昆曲因地域环境而基本沿袭原味本体。但若干年来,因学戏的错杂与盲目,外来艺术家排戏的不自觉影响乃至干扰,京剧化的渗透等,在艺术上如何自觉维护昆曲正宗的地位与特色,便成为了我们不应忽视、切需加强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三要自觉于人才阵营的建设与提升。前面说到江苏人才培养很有成绩,但作为人才阵营还不够强大,两个院团都没有很硬、很齐整的四梁四柱艺术人才,甚至没达到历史上省昆六朵梅花都在台上的最好状态。而昆曲作为传统极深、文化含量极高的独特艺术品种,昆曲中青年演员提升修养素质,成为有学有术的艺术人才也成为迫切问题。至于创作人才更加缺乏,这使得我们在如何更好地传承并依照规律创作出高水平的新剧目方面带来很大限制。江苏的昆曲院团,应当成为中国昆曲的国家队,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要有新思路、新措施,尽快走向全国最前列。

猜你喜欢
院团昆曲剧目
河北省艺术类高校与文艺院团合作机制研究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