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特征

2011-11-17 02:48杨子初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3期
关键词:哥窑钧窑定窑

杨子初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醴陵 412200

宋代陶瓷特征

THE CHARACTERISTIS OF CERAMICS IN THESONG DYNASTY

杨子初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醴陵 412200

盛世收藏

时逢盛世,陶瓷收藏渐热。

一曲《青花瓷》唱红大江南北,是为“陶瓷”这一最古老产业之最成功的广告。

人们乐见于斯,寻宝于斯,却又生疏于斯,踌躇于斯。不知其来龙去脉,不得其真优伪劣。

究其实,即使研有所成的专家,恐怕也只是专于某一朝精于某一代,而博古通今的大师,则稀为“国宝”。

我们广大草根市民,纯是业余爱好,可谓“命中来运里有,一朝沽酒醉梦中”。

但谁又能不说:人生之乐正在于此?

上善若水,因势而导,应是从业者之本份!

我们与大家同乐,写些陶瓷常识,编些历史线索,抽些典故由头……浅来浅去,抛砖引玉。

或许醉梦中有见:秦汉三国,隋唐五代,魏晋南北,宋元明清,民国共和……

或许,我们乐于为友!

——编者按

宋代陶瓷,是当时中国的国家标志。构筑成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工业门类。其代表是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

一、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烧制民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烧瓷时间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

明代前期景德镇御窑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制,但鲜有乱真者。

二、钧窑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汝窑以青瓷为主,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层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汝窑另有一部分民窑器,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相映,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一片彩霞,五彩渗化,交相辉映。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三、官窑

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北宋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相传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汴京官窑瓷器胎质细腻,胎釉都纤薄如纸,釉色有粉红、月白、大绿、灰油等。器形有鼎炉、葱管、空足、冲耳、乳炉、贯耳、壶环、耳壶、尊等及一些仿古铜器。由于金兵入侵,汴京被破,官窑也随之终结。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礼器。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四、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相传为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小规则不同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宋·龙泉青釉荷叶罐

哥窑主要是陈设瓷,多仿古铜器形制坚,如贯耳瓶、菊瓣盘、兽耳炉、弦纹瓶、长颈瓶、立耳三足炉、鼎式炉、五足洗、葵口洗、葵口碗等。哥窑瓷器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

哥窑瓷器既有支烧的,也有垫圈烧的。传世哥瓷胎厚釉薄,胎子非常密,胎色种类较多,有沉香色、淡白色、杏黄色、深灰色、黑色等,釉子不明亮,润如玉,有一层酥油光,紫口铁足现象很少。

哥窑的瓷胎敲击起来,没有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

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五、定窑

定窑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

定窑白釉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

划花是定窑瓷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钢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最常见的划花纹饰。立件器物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谐调,是当时尚处于初创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可作定窑器断代的依据之一。

刻花是在划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与划花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再在花叶轮廓线内以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多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立体感。

定窑瓷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其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繁而不乱。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是动物纹饰。动物纹饰中主要有牛、鹿、麒麟和飞龙等。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上。飞龙

宋·天青釉执壶

北宋·越窑双耳瓶

纹位于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花卉纹以牡丹、莲花最常见,菊花次之。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

定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一是胎体轻薄,胎质洁白;二是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积釉处常有泪痕状流釉,呈黄绿色。器物外壁釉薄处可见胎上旋坯痕;三是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则多不施釉,俗称“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四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五是定窑器物釉面通常有气泡,类似宋影青瓷器特征。

金代定窑器的上乘之作与北宋定窑器没有什么差别。而金代中低档次的定窑器在装饰技法上明显劣于北宋定窑器。部分产品采用砂圈叠烧法,器物内底有一圈露胎。这是金定与北宋定窑器的明显区别。

杨子初:副研究员,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湖南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轻工业陶瓷质量监督检测醴陵站站长,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程陶瓷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副理事,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陶瓷科学与艺术》编委会主任,湖南湘瓷科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文章图片来源:中国首届华夏珍品展)

猜你喜欢
哥窑钧窑定窑
写意泥性·黄河印迹·钧窑瓷板
孔家钧窑 国礼精品钧瓷作品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定窑剔花技艺浅析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哥窑“百圾碎”瓷器的研究与烧制探索
唐代定窑“装饰纹”探秘
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