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1-11-17 01:25吉鸿荣
现代情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

〔摘要〕知识转移效率一直是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国内外关于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仍然缺少系统性和专题性。本文从知识转移和知识转移效率的内涵入手,识别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关键因素,建立了一个较为通用的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应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

〔关键词〕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

收稿日期:2011-03-14

作者简介:吉鸿荣(1974-),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工业工程,发表论文7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6.004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6-0016-05

Research on Knowledge Transfer Efficiency Evaluation System of Enterprise

Ji Hongrong

(Binhai Colleg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270,China)

〔Abstract〕Knowledge transfer efficiency is a hot issue now.At present,the study of knowledge transfer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till lacks systemic and topical.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knowledge transfer & its efficiency,identified the impact key factors,established a gener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finally measured the weights and consistency of the evaluation indexes by AHP.

〔Key words〕knowledge transfer;knowledge transfer efficiency;evaluation index;AHP

自Teece最早提出技术知识转移的思想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针对知识转移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研究对象、内容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特征,知识转移效率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不过由于学者们对知识转移的内涵、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的认识各不相同,加之知识转移效果难以量化和测量,所以很难建立全面有效的知识转移效率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分析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可见当前有关知识转移效率的研究主要沿着3个方向进行:一部分侧重于知识转移(传导)成本以及知识转移(传导)速度方面的分析;一部分侧重于影响知识转移(传导)的各种因素和效率以及测量方法的分析;一部分侧重于提高知识转移效率的对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虽然目前知识转移的效率研究工作正在不断深入,但是国内外关于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仍然缺少系统性和专题性。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识别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关键因素,试图建立一个较为通用的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1 知识转移与知识转移效率

要想建立较为科学适用的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需要理解知识转移的含义和内容,明确知识转移效率与效果之间的关系。由于学者们对于知识转移的定义存在分歧,导致学术界对于知识转移效率和效果的认识也有很大不同。当前知识转移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类:

1.1 从知识转移效果出发

Kogut & zander[1]认为,知识转移能够使组织加速应用那些使组织获益的知识,从而达到吸收和有效利用新知识的目的,最终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Gilbet & cordey[2]认为只有当组织学习到的知识同化为组织的一部分时才算完成知识转移。Verkasalo & Lappalainen[3]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发送者教导知识接收者如何将新知识与现有的知识存量加以连接的教与学的过程,只有当知识接收者了解到信息与知识基础的关系后,知识转移才能算成功。Harem[4]等认为知识转移是指接收者能够获得与知识转移者相同知识的类似认知。

1.2 基于过程观点

Wiig[5]用系统化的观点给知识转移下定义,他认为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获得、组织、重构、储存或记忆、重新包装以利于布署与扩散等动作。Szulanski[6]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从知识源到知识接收方的信息传播过程,主要包括初始、实施、调整、整合4个阶段,对应知识的识别、调整被转移知识(发送方)、建立知识转移情景渠道、调整接收到的知识(接收方)、整合利用被转移的知识等内容。

2 知识转移效率的内涵

鉴于知识价值和知识转移效果难以量化和验证,诸多学者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理论引入知识转移效率、知识定价、知识转移成本等研究范畴,目前较为常见的是知识价值理论和知识交易理论。

按照经济学的理解,效率指的是消耗的劳动量与所取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其中效果是指由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或成果。但是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商品,与有形商品在效用价值、投入专用性、转移过程、交易方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说,知识对于不同消费者,其效用价值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使得知识交易价值难以具体定价,并且呈现出很大的波动性。此外,知识价值虽然会随着时间贬值,但是购买者却可以通过知识学习使个人或组织的知识水平提高,从而提高知识创造能力,进而产生额外的组织价值或社会价值,而普通商品折旧后,其使用者的社会价值却不会增加。

根据知识转移的定义以及知识商品的特殊性,我们在分析和测定知识转移效率之时,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分析知识转移的业绩成果或产出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分析知识转移的过程效率。

知识转移的业绩成果或产出水平可以由相应的指标来体现,比如说知识的效用价值即可以按照其在知识创新过程中使产品或服务增加的价值量或减少的成本量来计算,也可以用知识创新的专利申请数据[7](国外经济学界常采用专利申请量来衡量创新)来体现,苏卉[8]则采用了知识接收方对于转移知识的拥有程度、运用程度、满意程度等3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

关于知识转移过程效率,Szulanski[9]以知识转移的及时性作为衡量知识转移顺畅程度和知识转移率的指标;Teece[10]以知识转移成本的高低来表征知识转移过程的困难程度;周波[11]则认为可以通过“待转移知识”和“已转移知识”的一致性对比来衡量,两者越一致说明转移效率越高。

3 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3.1 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

总体而言,对于知识转移效率的测量需要采取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笔者系统研究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影响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和结果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汇总(见表1)。

表1 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

续表1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8,12-19]整理。

3.2 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表1中的影响因素要么直接影响知识转移效率,要么间接影响知识转移效率,本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遵循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以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关键因素为基础,从知识的满意程度、知识的获取能力、知识的运用程度、知识的创新能力、转移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知识管理平台等6个方面出发,设计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易于测评的企业知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企业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4 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模型确定效率评价指标权重 研究过程中,笔者向国内知识管理方面的专家和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发放了征询意见表,请专家们按照Saaty建议的1~9标度法则对效率评价指标按层次进行两两重要程度的判断比较。根据回收的打分表,综合考虑每位专家的意见,采用求平均值的方式,构造出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如表3~表9所示。

表3 准则层各元素判断矩阵

表4 E1指标层各元素判断矩阵

表5 E2指标层各元素判断矩阵

表6 E3指标层各元素判断矩阵

表7 E4指标层各元素判断矩阵

表8 E5指标层各元素判断矩阵

表9 E6指标层各元素判断矩阵

E6指标层权向量W6=[0.290 0.189 0.139 0.382]T。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们的一致性指标,记为。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愈大,就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称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记为CR。一般而言,就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由以上各表可以看出,知识转移效率指标体系的各层次判断矩阵均较令人满意的一致性,从而可以确定知识转移效率指标的权重体系。知识转移效率评价的最终结果就是通过一系列指标的定性与定量结合后的数据反映出来的。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指标权重的确立都是知识转移效率评价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

5 结 论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运作核心从传统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转向知识流和价值流,知识和信息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在建立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研究时仍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知识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与有现场经验的管理者由于角度不同,对于各指标重要程度的判断差距较大,在进行一致性检验时容易出现问题。今后将在企业调研中将继续完善指标体系,并选取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客观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383-397.

[2]Gilbert M.,Cordey H.M..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Technovation,1996,16(6):301-312.

[3]Verkasalo M.,Lappalainen P.A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knowledge utilization proces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8,45(4):414-423.

[4]Harem T.,Krogh G.V.,Roos J.Managing knowledge:perspectives on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6:116-136.

[5]Wiig K M.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J].Long Range Planning,1997,30(3):399-405.

[6]Szulanski G..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2000,82(1):9-27.

[7]Griliches Zv.i 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28):1661-1707.

[8]苏卉.知识特性对知识转移效率影响效应的结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101-105.

[9]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27-43.

[10]Teece.Firm organiz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1996,31(2):193-224.

[11]周波.知识交易及其定价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6.

[12]汪浩,朱国玮.管理控制权与学习效率——三星-科宁合资企业案例分析[J].经济管理,2005,(10):76-84.

[13]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152.

[14]Hamel.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103.

[15]Tyre,HauPtman.Effectiveness of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3):1-20.

[16]陈搏,王苏生.基于知识距离的知识定价决策模型及其应用[J].预测,2008,27(5):38-57.

[17]Norman PM.Knowledge acquisition,knowledge loss,and satisfaction in high technology alliances[J].Journal ofBusinessResearch,2004,(57):610-619.

[18]姚小涛,张田,席酉民.强关系与弱关系:企业成长的社会关系依赖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1):143-152.

[19]张兵,王文平.基于策略的非正式知识网络知识流动效率仿真研究[J].管理学报,2010,7(5):706-713.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