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粹

2011-11-21 03:29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10期
关键词:方舟子双江动机

易中天讽言说“中国逻辑”

易中天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韩寒说,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叫“逻辑”,另一种叫“中国逻辑”。确实如此。比如南方周末发表王彬彬的文章,质疑汪晖涉嫌剽窃,马上就有人说王彬彬态度不好。其实,汪晖抄没抄,是一个“事实判断”。跟王彬彬的态度,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抄了,王彬彬态度再好,他也是抄了。如果没抄,王彬彬态度再不好,也没抄,怎么连这个都搞不清楚呢?这就是典型的中国逻辑:问态度,不问事实。

第二,问动机,不问是非。动机是第一重要的,事实和是非则可以不顾。比如一个贪官为了保命,揭发另一个贪官。难道因为他“动机不纯”,纪检委就不查了?当然,一个人的错误,如果是“无心之过”,应该原谅。但这总得在认定事实之后嘛。

第三,问亲疏,不问道理。只要是自家人,说什么都是对的。如果是自己仇恨、反对的人,说啥都不对。他不是反对你的意见,是反对你这个人。哪怕你跟他意见一致,他也要从动机、态度等方面,找你的茬。

现在最喜欢讲“中国逻辑”的主要是三种人。一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把水搅混。这种人,我称之为“乌贼”;第二种是“疯狗”,逮谁咬谁;第三就是“脑残”,人数最多。乌贼是使坏的,疯狗是咬人的,脑残是起哄的。共同特点是不讲事实,不讲逻辑,不讲道理。

方舟子的学术打假背离了学术精神

南方都市报发表署名文章说,方舟子的“学术打假”,已经背离了学术精神。首先在事实认定上,方舟子打假经常借助所谓“孤证”,也就是说,对只有一个消息渠道来源的举报信息,不作其他核实调查的工夫,贸然公开发表,并据此指控有关人士“涉嫌造假”。正因方舟子在事实认定上相当轻率,他的打假也常发生事实错误。例如前一段他就听信单方面传言,指控北大教授贺卫方“20年来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而后,他仅根据媒体的一小段间接转述,就断定国内生化界知名的张惠展教授“不学无术信口开河欺骗公众”。在方舟子的学术“打假”中,他几乎从来不会因自己弄错了事实,而哪怕暂时放弃对方“造假”的指控。相反,他经常立刻找出另外的“事实”来,继续指责对方造假。例如,贺卫方教授拿出自己20年来发表的论文清单,证明方舟子“20年来没有发表一篇论文”的指控是虚假的之后,方舟子却又立刻转换话题,开始指责“这些论文中有许多达不到学术论文的水准”。方舟子有权质疑中医,但中医究竟是否伪科学,应由医学界权威人士来认定;方舟子有权质疑贺卫方,但贺卫方的论文是否够水平,应由法理学界去认定。但长期以来,方舟子经常跨越各种学科、领域,做出类似“这个理论是伪科学”、“那个教授是胡说八道”之类断言。这不像一个尊重科学、尊重同行评议原则的人,却更类似那些以业余水平扮演无所不通人士、挑战一切专业权威的“民科”们。总之,方舟子所谓“打假”,和学术精神背离太远。

李双江之子何以敢“寻衅滋事”

新京报发表社论指出,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涉嫌无照驾驶、殴打他人,已被警方依法刑拘。平心而论,这起纠纷本身平淡无奇,并非了不得的恶性案件,造成的直接损失也微乎其微,但社会影响十分恶劣。不管是当事人的父母,还是社会公众,或许都在问:一个只有15岁,不具备完全法律责任能力的少年,为什么会有如此嚣张行径,背后的思维和处事模式又是如何形成的?

在公共场合与传媒上,李双江夫妇曾多次夸耀儿子的天赋、才能,并让其在许多公众场合登台亮相,他5岁就成了“年纪最小的申奥大使”,多次与父亲同台演出献歌,在中央民族乐团音乐厅开过“假日歌友会”,还曾替父领取过“十大孝子”等荣誉奖项……不难看出,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机会、荣耀,都并非这个孩子凭个人天赋、努力或专长所能获得、享受,而是沾了“李双江儿子”的光,而对于这种非分而得的机会、便宜、荣耀,不但施者、受者心安理得,身为社会名流且为人师表的李双江夫妇似乎也坦然无忌。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可能正是这样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日积月累地产生了一种对父母光环的依赖、倚仗,甚至迷信,认为“李双江儿子”所享有的一切便利都是正常的,只要祭起父亲这张“大旗”,便百无禁忌,无往而不利。一次次的父子同台,一次次的当众夸耀,更在无意间强化了儿子的这种特权意识。李双江从小就看出儿子的开车爱好、天分,在儿子尚在幼年时就在院子空地手把手教练。无照宝马曾经过改装,改装费不菲,这显然不是一个未成年人所能负担。少年年仅15岁,依照法律,根本不具备申领正规驾驶执照的资格,李双江夫妇不会不知,也应该知道把机动车交给无驾驶证的人是违反交通法律的行为,但遗憾的是,他们却对儿子这首不该奏响的“交响乐”默认甚至鼓励,不管主观动机是什么,客观上只能给尚未成年的儿子一个深刻印象,即法律可以突破,规则可以不遵守。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可以“为儿子骄傲”,却不能“让儿子骄傲”,令儿子因自己的地位、名誉,而享受不应属于他的特权,拥有不应拥有的“勇敢”。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舆论哗然,更在于这绝非个案,社会上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滥用父辈资源,视公序良俗为无物的青年。

猜你喜欢
方舟子双江动机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册亨双江镇:打造精品水果带
PEER PRESSURE
凶手的动机
是时候谈谈方舟子了
李双江歌唱艺术50年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李双江:“想不年轻都难”
李双江 将军歌唱家背后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