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一晤见真情——记忆中的莫如志先生

2011-11-24 06:13吴解勋
群文天地 2011年9期
关键词:金刚泰山书法

■吴解勋

莫如志先生是河湟地区颇负盛名的农民书法家。我同他只见过一面,晤面大约持续了一个下午。但莫如志先生在我的心中一直留存着很深的记忆,这种岁月的流逝与时空的变幻不能轻易抹去的记忆,一直交织在我的真实感和梦幻感之间。每每想起同他晤面的一幕幕情景,看到他为我书写的两件书法作品,我便会思绪联翩,感受颇多,崇敬之情在心头交集,而他那种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更加值得敬佩。

之前,我就听说过莫如志先生的名字,也见过他的书法作品,知道他居住在湟中县西堡乡堡子村。后来,我去了莫如志先生所在的县任职。这对于我来讲,有了有缘相会的充分理由造访他了。那是1994年秋天,刚刚经历过一场山洪的湟水河还显得混浊,河两岸的田埂和树干上有许多被洪水冲过后遗留的青草、树枝等杂物,但这并不影响这里初秋盈盈的美景。莫如志先生所居住的堡子村掩隐在绿树浓阴之中,从远处看,觉得像一幅淡淡的水粉画,透出几分朦胧、神秘和素雅,村里人的房前屋后,那柳树、那榆树,稀稀疏疏,在秋风中摇曳,一些金灿灿的秋景点缀其间,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七弯八拐,终于到了莫如志先生的家门口。他的家门同左邻右舍一样普通,只有贴在大门的大红对联与众不同,是出自莫如志先生之手,我判断这是莫如志先生的家无疑了。

走进院落,西北两面平房低矮陈旧,铁锨、板镢、粪架、背斗,各种农具各处摆放,显得有点拥挤,有点杂乱。紧挨大门的一间房是莫如志先生用来作书画的,一张书案很大,后面的书柜里东倒西歪地摆放一些或时政类或书画工具类的书,大多空间放着已写好的书画作品,也许是为兑现托请或讨要字画的人准备的吧!莫如志先生就坐在书案和书柜之间的椅子上。我们的相识是从“你老人家好”这样一句问候开始的。一来而去不到三五分钟,我们很谈得来,彼此很投缘,有点心相印、情相融,恨识相晚的感觉。莫如志先生中等个子,魁梧身材,眉宇间暗含坚毅,言谈中表现平和,笑容可掬不失长者威严,慈眉善目常带学者深刻,通身儒雅质朴之风,见其人就如同见了“泰山金刚体”,真是字如其人呵!大凡像我这样近距离接触他的人,相信都会有这样的印象。那年,莫如志先生年届八十五岁,但才思敏捷,步履矫健,起坐行走不费力,不显老态。

莫如志先生很健谈,朗朗言辞,述说他学习书法的历程。他自年轻时,涉足研习隶、楷、草书,后主攻“泰山金刚体”。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泰山金刚体”成为他凝练书法艺术多方面成就于一炉的代表作。他用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书法功底,最终将终身崇求的“泰山金刚体”,以浑厚华滋的笔墨风格独行于青海乃至西北地区,成为值得称颂的青海近代书坛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书法界人士曾撰文作过这样的评价:莫如志先生的“泰山金刚体”,以隶书为基础,参以楷书,并吸取了篆书内含的笔意,表现出“似隶非隶”,“外圆内方”的特点,整体书作稳健凝重,浓墨扁方,密而不紧,宽舒宏大,真正体现出气宇非凡。我虽不能对莫如志先生这样的书法大家的作品妄加评论,却也心生共鸣,赞同这个评价。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也有诸多感受,觉得莫如志先生的“泰山金刚体”神韵独具,雄浑劲健,清刚浑厚,形神兼备,使每个字笔断意连,浑然一体,形成了刚柔并济、气势磅礴的风格,给人以既畅又含,既峻又拙,本出无意、却精彩异常的美感。

那次晤面时,莫如志先生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初,他曾以政协参观团成员身份有过一次终身向往、梦想成真的旅行,他随团第一次前往山东登临泰山。在经石峪亲眼目睹了他数十多年临摹的北齐石刻《金刚经》,他面对终身追寻并苦苦研习的刻经石坪,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面对古代那些经典之作,感觉是在与古贤交流,与经典对话,也才真正体会到经石峪金刚经石坪书法的天机所在、博大精深和超凡意境。他身临其境,心灵和意志受到极大震撼。谈到这件事,他神采飞扬,手舞足蹈,由衷地陶醉,表现出一种激越的冲动。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说了许许多多。话题广泛且所见略同,从城市到农村,从读书到写字,从官员到村民,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时间不早了,当我起身告别时,莫如志先生说:“稍等一会儿,县里的事情很多,工作很忙,你来我这里一趟不容易,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去……”这时,他站在书案前铺排笔墨,码平宣纸,用“泰山金刚体”书写了两副字。莫老举止之大方,出手之阔绰,让我有些不自在,同时感受到他身上浓烈的文人性情。我接触书法家、画家的机会较多,但从来不向人家要作品的。尤其是近些年,这些东西日渐珍贵,要作品跟要钱一样,君子更不能张口了。今天是个例外,我们都是性情中人,盛情难却,便欣然接受了如此厚重的馈赠。

但所不幸的是,我们晤面后的第二年,莫如志先生染疾而终,与世长辞了。

岁月悠悠,时光如梭,每当忆起那次同莫如志先生的晤面,我总会感动一番。莫如志先生那爽朗的笑声和亲切的话语就回响在耳畔。浓眉大眼,络腮长髯,宽厚淡泊,坦荡开朗的身影时时出现在我眼前。尽管年轻才气时身处民生凋敝、政局多变的年代,后又天妒奇才而厄于壮年,未能尽其所长,错过了施展和实现自己才能与抱负的机会,但从他留给我们的书法遗产中所透露出的大家风范足以让后人景仰。他同他的“泰山金刚体”一样,其性情、气度完全得益于与生俱来的秉赋,大有严正不可侵犯之态。他总以一副不苟言笑、不事声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家风范面对生活,“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事在人为”是他生活的座右铭。这些对于我们后生来讲,应当受用终身。

同莫如志先生晤面,对我来说是沐浴了一次华夏文明的滋润,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他的书法艺术是他一生为人、为学的一种折射。他的书法的境界,就是他本人境界的展现,他的修为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省思。莫如志先生大号牧牛翁,他的书艺生涯用王九海先生的话说:“他是艺术的牧牛翁,他是牧牛的艺术家”。当我们缅怀莫如志先生时,对他留给我们的书法墨迹自当更加珍惜,而他的传奇人生和特立独行的品性更应为后人所铭记和传承。

猜你喜欢
金刚泰山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追影记
书法
玉出泰山 国泰民安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书法欣赏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泰山天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