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凸显,地位淡出——中西体育文化的对比及中国传统体育的复兴

2011-12-07 07:58肖艳光刘金利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竞技运动员传统

肖艳光,刘金利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珠海 519085)

优势凸显,地位淡出
——中西体育文化的对比及中国传统体育的复兴

肖艳光,刘金利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珠海 519085)

竞技体育传入我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成为我国体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现实表明,源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正逐渐产生道德缺失、对运动员造成身心伤害乃至危及生命等消极现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弥补现代体育伦理缺失、促进现代体育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的健身养生效果的优势,要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必须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重构和文化创新。

中西体育文化;对比;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复兴

现代竞技体育起源于西方,它通过世界性和全球化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体。这种产生于西方重独立、对立和分离的价值观下的体育具有重竞争、拼搏、冒险等特点;中国传统体育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中华民族的体育活动,它产生于自然经济时代,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农业经济基础和哲学基础上,在泛和谐价值取向与德行实践目标的制约下,具有重礼让、重游艺娱乐和养生健体等特点[1]。

19世纪中期以后,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体育),在西方文化浪潮的巨大冲击下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碰撞后,逐渐在中国的大城市和学校体育中占据了统治地位。100多年来,民族传统体育体系一直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竞技体育占据了我国社会和学校体育领域的主要阵地。属于我们自己的体育文化,则所剩无几,中国的传统体育,已经处于配角位置,甚至有生存危机。难道竞技体育真的是我们唯一的追求和选择吗?

1 “五劳七伤往后瞧”——对竞技体育的理性反思

现代竞技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是西方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征服自然的做法。重独立、对立和分离的西方价值观主张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重视人对自然的支配和抗争。作为“世界共同语言”之一,竞技体育曾经令亿万人心驰神往,它与民族主义、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联系在一起,成为全球最热门的事情之一。特别是在近代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的感召下,透过金牌、重赏和民族主义的外衣,透过运动员的激烈拼搏和观众的狂呼呐喊,可以看到人类共有的追求。但是对体育来说,这种趋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其正确的轨道。很多时候,当人们过多地追求高、强、快的时候,竞技体育运动难免违背它产生的初衷。

1.1 竞技体育对身心的伤害

现代竞技体育是西方体育理念指导下的作用结果,大多数运动的开展少不了器械的帮助和大量运动场所。然而这种运动方式未必真正能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身体强健就是健康。但是众多国内外的运动员猝死事例告诉我们:现实并非如此。1986年世界体坛首要新闻是美国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海曼猝死在运动场上;1987年26岁的前联邦德国铅球运动员德雷瑟,在一次训练后突然感到腰部如刀刺般疼痛,送医院抢救无效而死;1998年,美国短跑运动员乔伊娜在睡梦中猝死,震撼国际体坛,这一年德国就有7名运动员死亡;2000年10月,年仅25岁的爱尔兰足球门将里德也命丧绿茵。事隔两天,美国一名中年男子又倒在芝加哥的马拉松赛途中;2003年7月,喀麦隆球员维维安-福在联合会半决赛中猝死;2004年2月,美国的马克-海曼在亚利桑那州参加完极限长跑比赛后突然死亡。同年,34岁的意大利世界著名自行车运动员马可·潘塔尼被发现死在意大利北部城市里米尼的一处住所里。[4]

国内方面,2000年10月,青岛颐中足球二队的曹春鹏,在全国联赛中突然倒地死亡;2001年9月,著名健身教练员马华的去世,就向热衷现代健身运动的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2002年,我国运动员猝死的就有近10人;2003年1月,我国排球运动员朱刚因心脏病突发不幸辞世。这些事例说明,身体强健就是健康的认识是错误的。

同时,运动员的平均寿命也比常人短。据国外某保险公司对6000名已故运动员的资料统计,运动员在40至50岁便多病,平均寿命才50岁,许多人还未领到退休金便夭折了。这可能和过量运动有关。诚然,运动可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激发中枢神经的活动,但同时也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快,使体内耗氧量急剧增加,产生大量促使人体衰老的物质——“自由基”。同时,运动激烈或超时、超量,也会加剧某些器官的“磨损”、心理上的激动、亢奋和七情的大幅度起落会引发生理功能的失调,以致生命进程缩短,从而造成早衰或早逝[5]。

此外,竞技体育造成的运动员伤病痛苦。环视各项目的运动员,会发现他们很多“伤痕累累”,有些甚至终生落下残疾。1998年7月,17岁的体操运动员桑兰,在友好运动会上不幸摔伤,脊椎断裂,胸以下失去知觉,不得不痛苦地面对终生残疾的现实;“亚洲举得最重的人”——才力,由于当运动员时只一心训练,忽略文化学习,没有一技之长,退役以后四处谋生碰壁,走投无路的他开过出租车,做过保安,有病却无钱上医院,年纪轻轻就突发心肌梗塞,撒手人间[6]。

由于竞技体育的“势大力沉”,其“势力范围”也逐渐“蚕食”到学校体育领域。由于我国的学校体育是从西方引进,现在体育课的内容,大多是以竞技体育内容为主。当今十分时髦的跆拳道、户外运动等课程,也都是从域外引入。中华传统体育一直游离于学校体育领域之外。即使是在“保存国粹”的强烈呼声下,也只有武术开始进入学校体育阵地。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在体育课上受到的伤害也就“理所当然”了。如广州市一小学与该市一跆拳道协会合作培训有兴趣的学生,但在训练中造成一名学生下肢瘫痪;北京某大学体育系98级一学生在练习体操动作时,在做后空翻下落时由于头部先着地造成齿状突骨折拌高位截瘫;北京一学生在踢足球时,足球打在左眼上,造成伤害,医院诊断为十级伤残[7]。

1.2 竞技体育的道德缺失

现代竞技体育的少数人的辉煌,是建立在牺牲多数人的利益的基础上。一方面,大多数运动员为了竞赛而生存,为了生存而竞赛。但是竞赛是残酷的,在金牌和荣誉背后,饱含了运动员多年默默无闻,充满艰辛的奋斗。而能够享受辉煌和荣誉的毕竟是“金字塔尖”的少数人,更多的运动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只能成为成功者的铺路石。成为无名英雄,这不能不说是人才的浪费,许多运动员的发展受到压抑,他们的人生价值没有能实现,人文关怀更是空中楼阁。

另一方面,现代竞技体育在发展和实践过程中,还受到大量的人为的不正常因素的影响,带来了突出的异化现象。特别是随着代表不同利益集体或者个人的竞争的日益加剧,频繁出现在赛场上的“假球”、“黑哨”、兴奋剂、性丑闻、球场暴力、球迷闹事等丑恶现象日益破坏了竞技场上的洁净氛围。而随着愈演愈烈的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更给体育本身造成了四个后果:诱发了组织系统内部腐败问题的产生;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求与竞技体育思想体系产生冲突;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体育发展的差距加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运动员的利益,干扰了技术的正常运行[8]。就连在世人心目中最有份量的奥运会,也在逐渐偏离它正常发展的轨道:除了裁判不公和运动员对兴奋剂的使用外,政治干扰的影响、种族歧视的加剧、商业气息的日益浓厚、申办中的贿赂等都使奥运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考验。对此,国际奥委会不得不提出了“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

1.3 竞技体育的教育缺失

运动员由竞技体育退役或淘汰回归社会时,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美国为代表的以学校竞技体育为基础的部分国家这个问题没有显得特别突出,以中国为代表的竞技体育独立在全民教育之外自成体系的国家运动员退役就业问题突出。从体育本质上,从事竞技体育的各类人才,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其他从业人员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也只有接受教育才能使其有生命力。由于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竞技体育天然的竞争意识自然导致崇尚锦标,竞技体育的追求金牌和卓越运动成绩一支独大。诚然,我国竞技体育与教育的分离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造成的,社会的发展使得这种分离的矛盾日显突出。从现实层面看,体育部门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退役运动员的安排问题;一是在训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9]。我国竞技体育当务之急的问题之一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对竞技体育群体特别是运动员进行教育问题,也许教育与体育两部门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可以缓解这一矛盾,学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解决竞技体育教育问题的根本[10]。

2 身心兼修可圈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长处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运动项目,如武术、导引、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项目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为其理论基础,朴素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存心养性”、“以礼制心”、“身心共练,性命双修”等辨证思想是其主要的理论基石。与竞技体育相比较,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要有以下优点。

2.1 礼让精神对现代体育伦理的缺失有弥补作用

中国文化是伦理道德型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也深受其影响。重人伦、重道德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大特色。一方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竞赛的首要任务不是争取胜利,而是要在竞赛中遵从礼的规范,实现道德的升华。成书于13世纪的《蹴鞠图谱》还以专章论述儒家思想如何在蹴鞠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规则也不是针对该项活动本身而定的公平竞争原则,更多的是从礼仪修养的角度,对参赛者提出品德要求,其重点不是鼓励取胜,而是比较谁更符合礼仪规范,谁更显示出谦谦君子的操守。竞技中的胜负往往不是第一位的,所谓“胜固可喜,败亦无忧”,而富有礼让精神的行为规范更具竞争性,更引人瞩目,这就是孔子所谓“射不主皮”的精义所在,是“君子之争”。这一点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在充满竞争的今日,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它对于有效地遏制当前竞技体育中滥用禁药、黑哨、假球、过分职业化和商业化等弊端,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其民族性格既有勤劳朴实的一面,也有求稳怕乱、不提倡竞争、冒险和开拓的一面,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地位、作用、内容以及方式方法,使其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烙印,在体育中竞技活动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而以个人修身养性为主的保健运动在整个体育中占据较高的地位。因此,在思维方式上具有明显的整体性、收敛性、伦理性特征。这种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我们提倡的人文关怀即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它对克服西方竞技体育中极限运动对人体的伤害,使人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

2.3 传统保健方法具有良好的健身养生效果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张动静结合,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刚柔相济,强调意志、气、体一致,达到健身养生的作用。中国传统体育强调整体效果和直观感受,强调意念的作用和内部修炼。动作虽然简单但是内涵深刻。动作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强调“形随神游”、“澄心如镜”、“静悟天机”,其目标是修身、养性[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许多锻炼方法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一脉相承,有其真谛所在——神奇的疗疾、治病、强体益寿之功效。在没有体育概念的古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就采用各种方法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根据古籍记载,在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延缓衰老、增长寿命方面有独特修炼方法的道教中,其教徒寿命在80岁以上者就达数百人。另据《道教手册》中的《历代天师世袭普系简表》记载,20代天师中有生卒年记载的16代天师,平均寿命在百岁以上。在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古代,道教中竟然有如此高寿之众,足以证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健身养生的神奇功效。另外,对我国自秦始皇起至1911年清末皇帝溥仪止的2132年间,对有生卒年代记载的326位皇帝的平均寿命统计发现,唐代、宋代和清代皇帝的平均寿命较高,而这几个朝代的传统体育健身养生理论也较发达,特别是处在健身养生理论发展时期的宋代,其皇帝的平均寿命明显提高,到清代健身养生理论已经处于鼎盛时期,皇帝的平均寿命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11]。东汉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其弟子吴普坚持五禽戏锻炼,年届九旬还“耳目聪明,齿牙完坚”;继五禽戏后,强调五脏为中心的八段锦和强调形神合一的太极拳的健身效果也为古今中外的运动者的实践所证实[12]。

另一方面,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入静守意的内在形式也易开发人生智慧。因此,有人也称其为体智修炼,如太极拳、八段锦、行意拳等,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将强身健体、完善人格、潜心修炼和增强意志融为一体。同时,这些功夫简单易学,注重人体和谐,讲究内外兼修,能锻炼到全身每处关节。这些功夫还有绿色、环保的好处,不受场地、器械、季节的限制,非常适合开展。

3 自身问题致窘况——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不足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时,西方竞技体育已经占据了我国体育领域的大部分范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却在夹缝中求生存,其特色和光彩遭到磨损,日益丧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身存在的不足。

3.1 理论匮乏,没有形成体系

任何体育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文化基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很早就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下创造出的自己的特定的文化体系。在“天命”哲学下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历代文人的阐述和完善中,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中国许多古老的科学(天文学、中医学、数学等)在中国文化体系的框架中,也被逐渐加上神秘色彩,而这些科学一旦与巫术、迷信联姻,就会长久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中国古代有不少体育活动是伴随着祭祀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教义、教规、法术、神仙挂钩,成为人们修炼和宣传布道的手段,加之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显然不利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20世纪30年代,由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成绩太差,引发“土洋之争”的讨论,提出了建设“民族本位体育”的要求,后来在全国性运动会上也改变和添置了一些民族体育项目,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缺乏理论根基,都没有成“大气候”。20世纪80年代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文史办公室都开始挖掘、整理民族体育资源(这也是目前的主流方法),力图使其发展走上科学的轨道。但是由于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发展的整体视野和整体规划,学科研究多数囿于单科拓进、学科的局部开发替代学科整体格局的形成,没有形成学科战略意识和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在这种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只是初步建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在很大程度上还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在整个体育科学体系中,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还是贫困的学科之一,缺乏独特的一整套概念、范畴、命题和研究方法。被整理、挖掘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遗产没有进一步融入现代社会理念中,更难被现代社会所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贫困,与其自身价值和本体目标的模糊性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正是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困境——对功利、原理、方法论等问题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逐渐萎缩。同时,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的运动特点以及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政治、军事、哲学、宗教、文艺、民俗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理论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样就使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某些本质性的观点与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相悖,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困难也就不奇怪了。

3.2 缺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某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类。任何体育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社会基础。在竞技体育时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由于逐渐丧失了原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又不能马上确定自己在新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也由于西方文化对异文化的蔑视态度和强大的挤压,在一代代以接受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中,导致的后果必然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更加不稳定。以武术为例,为了访问表演的需要,武术被简单化和样板化,甚至套用体操规则,变成中国式的“武操”或“舞术”。武术的传统思想内涵正在被飞速发展的现代文化(包括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所削弱。原本有深厚群众基础、维系民族情感、流淌着民族文化血脉的民族传统体育,在西方文化、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群众基础、民族情感、民族血脉正在逐渐被经济的发展、物欲的刺激和享乐主义的滋生蚕食自己的生存空间。追求时尚、娱乐和休闲成为当今人们趋之若骛的首选,就健身运动的选取而言,人们更情愿选取那些时髦、实用、轻松和刺激的项目。大街小巷充斥着跆拳道、瑜伽、空手道、踢踏舞、健美操等项目。外来体育文化已经占据了城市中心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泛道德性和倾向及其农业文明特征,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格受到怀疑,丧失了大量的拥趸者。今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承受多方面的冲击,也正面临流失[13]。

3.3 实际操作中的不规范

中国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带有人类特定时期活动的痕迹。由于它们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因而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研究人类发展的“活化石”。中国传统体育的氛围,养育了中国众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中也有带有竞争对抗性的项目。但这些体育项目缺乏详细成熟、自成一体的公平规则,所以在竞争性上发育不成熟[2]。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民族体育项目显露出粗糙、简单、不规范等缺点,在低水平上徘徊,难以普及。

多年来,民族体育工作者在加快民族体育推广和竞技水平提高上虽然下了功夫,在增强其观赏性、提高知名度上做了文章,但是进展不大。在各届民族运动会上,虽然各地结合现代体育理念修订了十几个民族体育项目的规则,但只是减少了不规范性,竞赛规则仍然不完善,仍然缺乏科学性。这样,对民族体育的推广和传播都产生不利影响。

4 浴火重生应有时——西方竞技体育合围下中国传统体育的复兴

从广义文化的角度上来说,现代化就是文化的现代化,要实现中国传统体育的复兴,必须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扬弃和再创造,大胆否定和超越。但是,这种否定绝对不是片面的抛弃、湮灭,而是有吸收、有继承的扬弃。中国传统体育要实现现代化,可以从科学性(运动手段、规范性、方法、规则、理论基础等方面能为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民所理解)、规范化(组织管理制度、法规体系等形成完善的教育、培训、竞赛保障体系)、社会化(组织形式、范围、价值趋向、力争形成社会办体育的机制)、国际化(举办世界性的赛会,广泛开展体育科学和技术的交流,在国外设立培训机构等)四个方面理解。根据这些方面的标准,中国传统体育要实现复兴,必须走趋同、求异、融合、发展的道路,走外向型、开拓型、多元型的发展道路。要克服单向发展的不足,发挥传统体育的健身性、民俗性、娱乐性等优势,充分考虑我国国情,采用多种形式,因时、因地、因人开展传统体育。同时,在国际化道路上,应该将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将适应国际口味和保持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向世界。要加强传统体育的科学研究,管理,处理好继承和借鉴的关系。必须继承中国传统体育中积极因素,有选择地吸收竞技体育中有用的部分,实现两者的融合,创建新的中国传统体育形式[2]。

[1]倪依克.论中华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57

[2]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192

[3]俞昌春.后工业社会体育特征与产业化前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1.5:30 -32

[4]运动员猝死话题[EB/OL]http://www.sports.tyfo.com/sports/volleyball/block/htm l

[5]运动新概念:轻量运动[EB/OL]http://www.taijiang.gov.cn/kjfw/smwh6.5htm

[6]退役谋生四处碰壁 潦倒生活压死中国大力士.[EB/OL]http://www.sports.sohu.com

[7]陈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存在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4,11(3):9 -13

[8]刘俊清.试析现代奥运会商业化运作的负面效应[J].浙江体育科学,2003,25(2)11 -13

[9]周文军.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1-60

[10]周文军.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释义[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83 -85

[11]张永军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健身使命新说[J].体育学刊,2004,11(4):59 -61

[12]杜杰慧.谭电波.中华传统养生秘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220-228

[13]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J].体育科学,2006,26(7):73

Advantages Standing out and Status Fading out——Com 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sports culture and the renaissanc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XOA Yan-guang,LIU Jin-li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hai academy,Zhuhai519085,China)

There have been more than 100 years since the competitive sports transmitted into China and 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sports field.But the reality shows that the competitive sports of western culture background origin has brought such side effects as absence of normality and causing harm to the athletes and even endangering their lives.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as the advantages ofmaking up themodern sports ethics、boostingmodern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ood fitness and health effect.Somethingmustbe done to realiz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value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culture for realizing the renaissanc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Comparison;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Renaissance

G80-05

A

1007-323X(2011)03-0065-05

2011-01-20

肖艳光(1981-)女,湖南邵东人,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竞技运动员传统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