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体系之探析

2011-12-08 10:40苏勇文崇坚
关键词:价值体系核心文化

苏勇,文崇坚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中国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体系之探析

苏勇1,文崇坚2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文化软实力,相对于硬实力而言,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其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爱国主义信念、仁者爱人观、诚信理念的传承与弘扬。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体系,将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与智力支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感召力。

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体系;荣辱观

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郑重地向国内外宣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1]59-60因此,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使之成为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社会的主导思潮。

一、自觉践行四项基本精神 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是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经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先驱者引介,传入神州大地,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921年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被历史所验证的论断。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武装中国共产党,迎来新中国“一唱雄鸡天下白”的崭新局面,因而应当成为全国人民精神信仰,这是不可动摇的根本指导思想。

毛泽东认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2]2从1957年反右到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二十年间中国政治运动波澜壮阔,前进方向被严重偏离正确轨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依然靠马克思主义纠正了偏离的方向。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作出前瞻性论断:“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2]25马克思主义指明的社会道路,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不走资本主义路线。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基本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彻底摒弃资本主义“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的社会状况。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必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结合,就是使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跨越几千年而不衰,屹立于东方之林的内在动力与强大纽带。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便萌生了爱国主义理念。《孟子·滕文公下》表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凛然正气与高尚气节。《战国策》言:“国君岂能无爱国哉”。到了汉代《汉纪》也有“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历史记录。宋代范仲淹喊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呼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于铭松论述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的巨大推动力。”“这相当于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历史宣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蕴涵着一股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品格,是我们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生机与活力。”[3]千百年来,每当外敌入侵之时,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高扬着爱国的情怀,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敌斗争的战场,或饮弹身亡,壮烈为国捐躯,或被浮坦然面对死亡,英勇就义。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邓世昌断然命令军舰直扑敌舰,血染海疆;八年抗日战争,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官兵共御日寇,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壮烈的凯歌。无数革命先烈在战火中牺牲,新中国火红的旗帜正是用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

再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跨步跃进世界强国大国行列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文中指出,“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如不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就没有坚实的体制基础。这些问题既是经济运行中重复出现盲目投资和较大波动的根本性原因,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改革开发三十年来,随着各种措施的推进,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深层次的制度层面阻碍改革向纵深发展。新时代要求高扬改革与创新的主旋律,凭借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两把利剑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来赢得各项事业的新发展。”[1]77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在深刻变革,利益格局在不断调整,社会结构在剧烈变动,只有在改革中消除各种弊端与矛盾,只有在创新中寻求发展的机会,开辟灿烂的新天地。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新时期树立的思想旗帜。具体地说就是“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弃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通过践行“八荣八耻”,把我们的社会建成为充满活力、公正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民生法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防止贫富两极分化与严重不公;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使全体人民平等礼让,融洽相处,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之伟大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人民群众克服各种现实生活与工作中的错误做法。“那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做法,那种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的做法,那种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那种畸轻畸重,忽视协调的做法,那种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的做法,那种好大喜功、脱离实际的做法,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的目标格格不入的。”[1]9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全面确立,对于整顿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意义更为重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使“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带动群众做好各项工作。”[1]88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青少年思想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最终形成,大力开展社会正义荣辱观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情操,树立为国争光,为民谋利的人生理想与远大抱负,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二、透视社会主义荣辱观 弘扬儒家经典思想

胡锦涛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全会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的重要观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四大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荣即“热爱祖国”,第一耻“危害祖国”,把爱国理念置于首要地位,突出了千百年来维系中华民族越千年而不衰的爱国主义精神。祖国是每个公民赖以生存的空间。没有祖国,就成为亡国奴。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了保家卫国,舍生取义,慷慨赴难,其壮烈的情怀感天动地,乌云因之变色,江河为之呜咽。

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4]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是沿着中国多民族分裂与融合的历史而发展演变的。儒家思想蕴含着爱国情愫。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站在“天下为公”立场上思考中华民族的命运,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大一统”国家理念,要求建立“大同”社会,倡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此来维系祖国安定团结局面。《吕氏春秋》用“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来呕歌人们永不变节的高尚品德。当国家出现外族入侵的危难时分,爱国志士“依仁蹈火,舍命不渝”。西汉帝国遭受北方匈奴铁骑侵扰,汉武帝命霍去病、卫青率军出击,奋然征战两千余里,追缴匈奴。爱国名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誓言,历经两千年依然回荡在华夏大地。董仲舒向汉武大帝建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大一统”理论。霍去病把“大一统”理论成功运用到军事指导。南宋遭遇金兵侵略,岳飞背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挥毫写下《满江红》壮丽诗篇,立誓灭金。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亦发出响亮的誓言:“得捐躯报国恩,足矣。”宋末状元宰相文天祥被金俘虏,不畏威逼利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慷慨就义。明清时期,日本强盗窥视中国,在中国海疆点燃了战火。明末倭寇骚扰东部沿海地区,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率领戚家军荡平了倭寇,维护海疆的安宁。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喊出了中华儿女的心灵呼声。中日甲午战争,舰长邓世昌“吾辈以军卫国,早置生命于度外”,率舰直扑敌舰,血染海疆。八年抗日战争,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还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戴安南,以热血沸腾的男儿之躯战死疆场。

中共二大便提出关于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使之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5]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用千年传承的爱国正义思想武装全军,进行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最终赶跑了日本侵略者,也赶走了美帝国主义,诞生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余阗。”中华民族从此以昂扬姿态屹立于东方之滨。爱国主义最终有了最好的归宿——有了自己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作为依傍,有了四项基本原则的依托。在儒家爱国主义精神指引下,中国人民以国为重,为国分忧,为国谋利,走上强国的征途。

“八荣八耻”荣辱观第二荣即“服务人民”,第二耻即“背离人民”,其实是古代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观在新时期下的折射与再现。“仁”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基本道德思想,“仁”的核心是爱人,即“服务人民”之意。尧舜禹时期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尧治政有方,推行仁政,受到孔子的极度赞赏。孔子在《论语·秦伯》中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君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6]154在孔子眼中,尧、舜、禹等人仁政为民,天下为公,追求“大同”社会,用“民无能名”来说明老百姓感激之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景,用“巍巍乎”来形容尧之功德与巍峨大山一样厚重。尧君形象是后代君帝效法的楷模。孟子更是恰如其分地评赞:“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6]428遍览历史上有作为的君王皆以仁政与世,普渡苍生,泽被后世。孟子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则百姓亲睦。”宋代朱熹则主张:“爱之礼,心之德。”近代孙中山考察欧美,引进西方社会价值理念,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给专制帝国独裁与迷信的国度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用“自由”反“独裁”,用“平等、博爱”反“迷信君王”。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儒家学说仁政思想的发扬与光大,是与“仁政爱人”观一脉相承的。

“八荣八耻”荣辱观倡言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与古代儒家学说“诚信”观念一字不差地吻合。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为了“利”不顾诚信,盛行欺诈。人们往往一不小心,便被掉入有人事先设计好的陷阱里。假冒伪劣商品时常流入市场,三鹿奶粉事件向国人敲响了警钟。在这种环境下,中共中央呼唤建立诚信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在西方社会,诚信被奉为现代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被学者称为“帝王原则”。在我国春秋时期,诚信被看作是治政之首,为政之方。《论语·颜渊》记载孔子与弟子子贡对话为政之道。孔子教导学生子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治国、平天下的有力手段。《论语·为政篇第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何以行之哉?”对待朋友,孔子要求“言必行,行必果。”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把“诚”看作是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孟子·滕文公上》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这一提法被西汉董仲舒解释为“夫仁、谊(义)礼、知、信五常之道。”关于“信”与“义”的关系,孔子在《论语·学而篇第一》中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说,信的含义与义相近,言语可以反复即兑现。[7]朱熹认为,“诚者,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王夫之则认为,“诚,以言其实有者尔”。由此看来,古代中国诚信思想把诚信作为重要地位突出强调,上升到立人之本,也是立国之本的战略高度。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古代“诚信”准则在新时期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我们当下倡导“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其实就是诚信的具体表现和延伸。

三、迎接文化意识形态挑战 建立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体系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文化日益被娱乐化、商业化。我国原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传媒,多角度全方位向我国灌输“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就是超级大国美国“大棒”政策下的“文化殖民”,妄图用“美国模式”改造伊拉克与阿富汗。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西方国家对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下“战利品”。这些铁的事实也向我国拉响了警钟。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深入,我国与世界交往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西方意识形态、宗教教义、民族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必然与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撞击、相冲突。我国文化发展的短视与功利主义倾向,也使我国核心价值被经济边缘化,缺乏对多样文化的引领与整合。种种因素交相合力,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必然会影响到国家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居世界各国之最。只有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全国人民有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心就将涣散,社会必将混乱。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对外可以确立中国自身的文化品格,构成与异域文化进行对话、交流、互动的基础,进而改变单一的意识形态话语机制,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搭建更为宽阔的交流平台;对内可以实现不同利益群体间的互相认同,消解利益分配中可能形成的价值观分化与对立,从而确定一种全社会普遍信守的文化理念,以实现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坚实的文化根基,在无形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实现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承传与发扬。历史证明,支撑一个国家与民族长久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并不只是靠精英集团的超前意识,而是要靠大众普遍敬守的精神信仰。[8]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为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与智力支撑,大大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于铭松.提高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生产力[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51.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18.

[5]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82.

[6]朱熹.论语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

[7]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50.

[8]安慧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文化软实力[J].理论探讨,2008(1):32.

G12

A

1004—9975(2011)01—0114—04

2010-11-12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08AZX010)

苏 勇(1955—),男,上海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高锐]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核心文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年味里的“虎文化”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谁远谁近?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