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少数民族地区易发结石症的成因探究及健康指导

2011-12-09 19:06王丽蓉
亚太传统医药 2011年9期
关键词:临夏州胆石症临夏

王丽蓉,杨 野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胆结石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可发生于胆囊、肝内胆管和胆总管,其患病率因种族、遗传、地理、饮食等因素而异。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年来胆结石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10年增加约2倍。1994年,第二次全国临床胆石症调查显示,胆结石仍是我国普外科中最常见的多发病,其收治率为11.5%,另据1989年我国的调查资料显示,胆石症总检出率为6.6%,不同地区的检出率在3.0%~11.0%之间。

1 基本现状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 109.76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6.2%。回族是临夏穆斯林中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现有62.7万人;当地的饮食以牛羊肉、饮茶为主,胆结石(胆囊炎)成为全州消化道多发病常见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临夏州医院门诊从1987年1月—1989年8月B超共检查患者4310例,其中肝胆疾病2073例;胆囊炎1270例(29.5%);胆结石689例(16.0%)。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变、肿瘤等疾病,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其中胆囊炎和胆结石,自20岁以上,女性的患病率就明显高于男性,40岁以上差异极为显著,胆囊结石明显高于胆管结石,比国内胆结石人数显著增高。这可能与本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和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见表1。

2 胆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2.1 含有太多油脂的牛羊肉是诱发胆囊炎的重要原因

临夏回、汉民均喜食牛羊等肉类,“东乡手抓”更是临夏的特色菜,是临夏颇具代表性的一道名吃,“说起手抓,想起临夏”,“客人来了,不吃顿手抓,枉来临夏”,故“东乡手抓”几乎成了河州饮食文化的代表作。待客最隆重的是全羊,餐桌上样样俱全的“平伙”是临夏民间乡亲、朋友聚会用餐的一种习俗。牛羊肉几乎是临夏人民顿顿不离口的食物,含有太多油脂的牛羊肉在人体的过度摄入,需消耗更多的胆汁以助消化,胆囊负担的加重是诱发胆囊炎的重要原因。

2.2 食物中所含的嘌呤也是结石的诱因之一

内脏、排骨、各类肉汤、海鲜、干豆类、扁豆、菜花、香菇、木耳等,均含有较多的嘌呤成分,尤其是当地传统意识认为的“好东西”,所谓的“羊杂割”、“牛杂割”、“发子面肠”、“肉酒”、“清汤羊肉”等富含胆固醇和较多的嘌呤成分。此外,粗粮中也含有较多的嘌呤,对这些食物长期过度的食用也会诱发结石。

2.3 鞣酸蛋白是引发消化道内结石高发的重要原因

河州人饮茶的习俗由来已久,茶文化如同一种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早已根植于广袤的河湟大地,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款待客人,还是走亲访友,茶是河州最好的见面礼,河州人甚至把“订婚”叫做“送订茶”。饮茶,一直是临夏人的嗜好,有句玩笑话:“宁丢千军万马,碗子不能不刮”。临夏人把饮茶称作“刮碗子”,从茶具、茶叶到配料都十分讲究。泡茶用的水,必须是“牡丹花”开水,即水滚沸得如同盛开的牡丹花一样。边吃肉边喝茶是当地主要的饮食习惯。实验证明,茶叶中所含的鞣酸与肉类所含的蛋白质结合形成鞣酸蛋白而沉积是临夏地区各民族消化道内结石高发的重要原因。

2.4 “土盐”是当地结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在临夏州部分地方作过调查,发现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只有50%左右。临夏私盐的市场主要在农村,生活贫困是重要原因。临夏州所辖的7个县全部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2003年,这里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尚不足1200元,生活在国家绝对贫困线下的就有16万人。因此,相对于1元钱一斤的加碘盐,多数农民更愿意选择5角钱一斤的“土盐”。一段时间以来,农民餐桌上的“土盐”占据了临夏食盐市场的50%左右。因此,食用“土盐”成了当地农村居民的习惯,硝及矿物质等高含量摄入也是当地结石的成因之一。

2.5 过多地摄入油炸、生冷食品是结石的另一主要原因

吃油太多易得胆结石。临夏油炸食品种类繁多,油炸果果是临夏人喜欢的一种面点,另外还有临夏锅盔、临夏油香、河沿面片、临夏酿皮等食品含油量非常高,经常食用也会诱发结石。研究显示,吃饭太油腻,缺乏膳食纤维,长期不吃富含粗纤维的青菜、水果、粗粮等,会造成膳食纤维缺乏,可导致胆石症发病风险增加;另外过多食用白糖,致使过多的胆固醇沉积,也会形成结石。

3 健康指导

3.1 肉菜合理搭配,民族习惯的饮食食谱中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量

为了预防胆石症,人们应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以清淡、低脂饮食为主,膳食中的食物宜采用蒸、煮烹调法为主,忌食过多的油炸、生冷食品。由于胆结石的形成与体内胆固醇含量过高有关,所以对动物内脏、鱼子、蛋类、肥肉等应严加控制和约束。平时宜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姜类有促进胆固醇代谢的作用,可以常吃。对肥胖患者,还要适量限制糖类和含糖量高的食物摄入,以利于减少脂肪的合成。另外,一日三餐要合理安排,早餐要吃好,以便让储存了一夜的胆汁排出,减少胆固醇沉积或结晶的可能。

3.2 尽可能少饮浓茶水,尤其在肉餐后少饮茶避免鞣酸蛋白的形成

夏天是胆结石病的高发期,特别是中老年人,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体内水分大量流失,是诱发胆结石的重要因素,预防胆结石要从“喝”入手。掌握科学饮水的窍门,不但可稀释胆汁防止结石形成,而且还有助于将早期微小结石冲刷入胃肠而排泄掉。中老年人夏季每天应保证饮水1500~2000mL(约7~8杯),以白开水为主,也可喝一些米汤、稀粥、豆浆、杏仁茶等清淡的饮料,以促进胆汁分泌和顺利排泄。一般情况下,宜少量多次饮水。早晨空腹缓慢喝下400mL白开水,睡前以及半夜起夜时饮200mL左右。此外,每天上午10点左右、下午3~4点都要饮用1~2杯白开水(300~400mL),在出汗较多、运动或洗澡后也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一般主张夏天多喝凉白开或是清淡的绿豆汤等。早上空腹慢慢喝下适量的白开水,帮助积累了一晚上的胆汁分泌吸收,防止胆结石的形成。

3.3 通过民族日报、地方电视、广播等途径宣传食用碘盐、抵制“土盐”

2010年临夏州人大颁布实施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为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条例》第五条第1款规定对碘缺乏病重度病区居民全部免费供应合格碘盐,中度病区居民实行半价补贴的措施。相关部门及时查处违法盐产品,对盐业市场集中整治规范,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有效保障了各族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建议居民将食盐存放在凉爽和背光或无热辐射的地方,并掌握科学的烹饪方法,以减少碘的损失。

3.4 临夏地区水质中多含钙、镁等矿物质,软化水质为居民提供合格的饮用水应纳入政府环保规划

2010年8月5日,临夏州人大常委会召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生活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大会,标志着临夏州生活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必将对保护和改善全州广大人民群众饮用水源水质,提高生活质量,确保全州饮用水卫生安全,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5 经常运动,加强锻炼,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经常运动可大大降低患胆结石的风险。与那些最不爱运动的人相比,适度运动的人患胆结石的风险较低。他们认为,如果人们的运动量增加到一定范畴,那么需要治疗的17%的胆结石就可以避免。研究人员还发现,适量饮酒可预防胆结石。每天适量饮酒可降低胆结石风险1/3。

总之,临夏地区民俗饮食习惯的改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健康宣传教育和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石症患病率上升速度开始加快,患病状况在全国各地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我们对少数民族胆石症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基本与汉族相同,但也发现了许多特殊之处,如某些少数民族胆石症发病与种族、迁移、胆总管内径、当地常见寄生虫病等有关。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胆石症流行病学研究尚不系统,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猜你喜欢
临夏州胆石症临夏
胆石症患病率、流行趋势及特征分析
《临夏日山居》
我爱临夏
临夏·福地
寻觅临夏至味
临夏州走访纪实
三个“百亿”产业撑起脱贫梦
甘肃省青少年中长跑、竞走冠军赛在临夏州成功举办
临夏州马铃薯栽培生产技术
脂肪肝与胆石症可以“异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