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内乘客行为特点及空间需求分析

2011-12-20 03:49林秀明姚宏韬周兵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3期
关键词:站台使用者设施

林秀明 姚宏韬 周兵

摘要:通过对国内地铁站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地铁建设基本能够满足城市交通方面的需求,但是相对的地铁站内空间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国家的成功案例相比有较大差距,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地铁站内乘客的行为特点,分析其使用需求,以此為依据来丰富地铁站站内空间设计依据。

关键词:地铁站 行为 方式 空间 需求

长期以来设计中往往按建筑类型去了解室内环境的一般功能要求,很少深入探索使用者心理、行为特点与空间需求。为了使人与环境构成一个共生的、完美的互动体系,行为必须成为人与环境联系的纽带。本文从研究地铁站内使用者的行为出发,分析并找寻各种行为背后的相关需求,为完善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一、地铁站内使用人群

并不是所有的地铁站内人员都是地铁使用者,比如站内的工作人员、商贩、发广告的推销人员、流动的乞丐者等,他们以某种方式使用地铁出现在空间内。本文在研究中不把他们作为研究对象,最后对地铁使用者的定义现定于地铁乘客,也就是把地铁当做交通工具来使用的人。

二、地铁站内乘客使用行为分析

地铁站内空间较为复杂,乘客行为变化也很丰富,为避免设计中忽略使用者行为特点,通过地点和范围对乘客的使用行为流程做出界定,可以分解为:买票—检票进站—进入外层站台一到达候车站台—上车—乘坐—下车—离开候车站台(或换乘)—离开外层站台—检票离站出站。每个存在着很多有差异的行为现象,只有研究这些行为和现象背后的使用者需求才能真正理解使用者,才能发现不同现象背后相似的动机。仅有的少量座位上睡着的乘客;把随身的行李放在地上的乘客;绝大部分的乘客下地铁后争先恐后挤上电梯,解读这些行为现象背后的使用者动机:乘客不仅使用地铁,更希望舒适的使用。幕墙前面地图上找信息的人群;拿出地图摊在地上看的外地乘客;寻找工作人员问路的乘客,可以读出现象背后的动机:乘客不仅要使用地铁,更希望快速准确地满足定位需求。

三、地铁站内的乘客需求分析

“如果我们有某种需要,就会激发起一种驱动力,也就是所谓的动机”。由此推动我们去寻求满足需要的行为,可见,解读动机的更本质意义在于,挖掘出那些使用者的需求。如果使用者的需求被满足,他们就会倾向于积极评价空间环境,相反,就会产生不良感受,更倾向于负面评价。找出使用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有利于为地铁站内空间人性化设计的不断完善提供可靠依据。

3.1导向性需求

使用者在地铁站空间需要面临最大问题是对环境的识别,面对导向不明、方向混乱的地下环境会给使用者带来巨大精神压力,使其情绪不安,同时降低空间识别能力,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人在地下空间的寻路困难,直接影响了使用者对地下空间的积极评价。

与周边空间衔接导向混乱。通往周边大型商场、写字楼、学校等大型建筑空间的通道是现在乘客分流的重要方式。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引导乘客,减少站内滞留时间。然而目前现状为大部分地铁与其他建筑的空间衔接五花八门,进出口的大小,指示标志都大相径庭,给使用者带来极大不便。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香港地铁站都有免费的街道图,标志出地铁、商场建筑以及大型的住宅区、学校、写字楼等。

标识导向系统不完善。标识导向系统给人提供信息,以此来引导人的下一步行动,它将行为摆在中心位置来研究。在实际空间内,往往标识的改变会使很多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北京动物园地铁站的出入口缺乏明显的周边重要建筑标识,导致各个出口都有很多乘客问路并出现折返现象,导致人流混乱。站内也有标识闲置的现象,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也带来视觉污染。另外,花样繁多的广告在视觉上影响视觉分辨能力,在站内更应凸显标识系统,使乘客一目了然地发现所需信息。

3.2快捷性需求

快速衔接外部交通空间。地铁交通空间与火车站、公交枢纽未能紧密接融。比如北京西站没有地铁直接到达,必须出火车站再进地铁站,拉长了行走距离,直接导致站内空间中大量不必要的人流,浪费乘客的时间精力。相比之下新建的北京南站火车站、公交路线与地铁线路三线合一,缩短了乘客的换乘路线,节约了乘客的时间。

地铁站也存在换乘问题。以西直门枢纽站为例,作为2、4和13号线交汇处,换乘距离过长导致换乘需要走路十分钟以上,如不了解路况会浪费更多时间。如何让方便的换乘站真正的为大众带来快捷的服务是设计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疏通内部空间流线。国内大部分站台设计采用中间双向人流混合,两侧为相反方向车轨,直接导致中间站台四股人流的交织的混乱现象。我们可以效仿巴黎地铁站站内空间设计,中间双向轨道,两侧为不同方向人流进出,四股人流交织减少为两股,完美解决人流融合时的复杂状况。目前北京城铁已采用了这种布置方式,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调研发现站内有很多空间无法为乘客所使用,空间面积看起来很充足,实际可供使用的面积却很少,存在着浪费情况。

3.3人性化的配套设施需求

配套设施主要包括交通服务类设施、生活服务类设施和无障碍配套设施三类:

乘客对交通服务类设施的使用需求主要有问讯处,能快速通过的安检设施,便捷使用人工售票处、自动售票机、零钱兑换机等。

站内空间除了满足使用功能需求,更要研究对人群全方位的关爱,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完善的无障碍设施的布置不仅能够为残疾人提供出行的必要条件,更能感受到社会给予尊重以及环境的温暖。

生活服务类设施主要包括卫生间、宽敞的站台等候区、以及小型商店、娱乐室、阅览处或书店、饮水处以及应急药品处等。

3.4安全性需求

地铁站多位于热闹市区,站内空间作为与乘客关系密切的空间,安全性对乘客行为有直接影响。站台作为乘坐地铁的候车区,车辆进站时带来潜在的危险,设计中应该考虑周全。铁轨上采用高压电来保障地铁运行,但大部分站台上却没有护栏,只靠警戒线不能维护安全,导致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浪费人力财力,但还是有乘客掉下站台的事件。目前新建地铁站大都开始设置屏蔽门,既可减少噪音、避免温度流失,又有效的保证了乘客安全。

站内的楼梯和电梯也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安全感。以北京动物园站为例,长达80级的一跑楼梯以及同等高差的超长电梯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除了基于安全的考虑,对使用者的体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3.5舒适性需求

除了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外,地铁站还应创造宜人的舒适空间,帮助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亲切的关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空间内部空气要具有流动量大、质量好的特点,满足内部使用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温度适宜,要保证夏季不过于凉爽,冬季也不能太热,防止因为温差过大导致身体不适;湿度得当,站内大部分地面为滑面大理石或瓷砖,湿度过大会导致表面凝结水滴,湿滑的地面存在隐形危险;更倾向于天然采光,如使用人工采光则须保证颜色与稳定性接近于天然采光,避免产生眩光发生危险或者由于采光原因影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声环境方面可以在站内非高峰时段播放轻音乐,舒缓情绪,但是要保证地铁站在一定距离内信息传递的清晰度;严格控制地铁站内广告设施的布置,防止广告污染。

四、小结

通过对地铁乘客的使用需求以及部分国内地铁站站内空间的使用情况的分析研究,发现国内部分新建地铁站基本能够满足乘客使用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对乘客的导向性、快捷性、舒适性、安全性以及相关设施配套性的需求影响较大。由于地铁站作为地下空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研究乘客的使用行为、使用需求及两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具有进一步研究完善的必要。

参考文献:

刘凤瑞 行为科学基础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

金治富 交通心理学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韩佳辰 地铁枢纽站设施仿真建模及设施能力适应性分析 长春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李国栋 特大城市核心地段地铁站城市空间设计初探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作者资料:

林秀明(1985-),女,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 110168

姚宏韬(1966-),男,硕士生导师,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辽宁沈阳 110168

周兵(1984-),男,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 110168

猜你喜欢
站台使用者设施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高铁站台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另类的公交站台
抓拍神器
相遇
站台上,送走喧哗
梦乡床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