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90年的历史思考

2011-12-24 21:01孟华玉
理论导刊 2011年8期
关键词:党际政党利益

孟华玉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政治学部,西安710061)

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90年的历史思考

孟华玉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政治学部,西安710061)

党际关系不仅是国家对外关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其经验教训,对于新形势下党际关系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于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设,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基本经验

党际关系是指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其包含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本文研究所指为国际层面的党际关系,即中国共产党和世界各党派之间联系、交往、合作关系的总称。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注重与外国党发展党际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成为国家对外关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认真考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的历史演变,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十分注重与外国党发展党际关系。纵观90年的党际交往与实践,中共党际关系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演变阶段:

1.“以意识形态论亲疏”的党际关系。1921年,在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当时我们党面临两大任务,一是自身的成长壮大;二是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的艰巨任务。我们党要完成这两大任务,除了要依靠自身努力外,更要争取世界各国进步力量和友好人士的同情与支持。1922年,我们党正式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由于中共自成立时起,就选择了俄国革命道路、确立“以俄为师”的信念,也全盘承袭了共产国际和俄国共产党对西方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的批判立场,我们党发展党际关系基本上便处于共产国际领导之下和世界共产主义政党体系内,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是我们党的主要交往对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这增加了发展党际关系的优势。当时,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争取一个有利于新中国巩固和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获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所必需的国际援助,发展、丰富党际关系十分必要。然而由于冷战格局的形成,美苏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全面对立。为了打破西方的孤立和封锁,我们党确立了以意识形态划线的“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巩固同苏联的团结,巩固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基本利益所在。”[1]“一边倒”既是新中国的外交路线,也是党的对外交往路线。我们党在发展党际关系上呈现出“以意识形态论亲疏”的鲜明特点,交往对象仅仅局限于同自己意识形态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和右翼组织。我们党曾一度与国外90多个共产党或工人党建立了联系并进行友好交往。当然,在此期间我们党与西方社会民主党也有过十分有限的接触,但这些接触都不具备党际交往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这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的党际关系为我国在较短时期内恢复国民经济、迅速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对当时的世界和平和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后来的国际共运大论战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曲折变化和“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我党与其他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发生争执,关系交恶。据统计,当时全世界共有89个共产党和工人党,先后就有78个党与我们断了联系,使我们党陷于自我封闭和自我孤立的状态之中,在此情况下国家也被国际社会边缘化,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2]

2.“以四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党际关系的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过去发展党际关系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把党际关系放在我国对外关系的全局之中,摒弃了意识形态至上的错误做法,提出“党与党之间要建立新型的关系”,[1]即各党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事务,党与党之间完全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开展党际交流与合作应以促进国家关系发展为目的等等。邓小平的党际关系思想奠定了新时期中共党际交往工作的理论基础,为我们党正确处理同各国政党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指南。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发展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成为我们党发展、处理党际关系的指导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新型党际关系正式确立。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党先后与西欧、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恢复了中断已久的党际关系;与非洲、拉美和亚洲国家执政的民族民主政党建立起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同欧洲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及其国际组织也建立了联系,并尝试同西欧国家中的一些右翼政党进行多种形式的接触与交往。截止到1992年底,我们党已同121个国家和地区的288个政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系,其中共产党77个,更改党名或改变性质的前共产党24个,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主政党149个,发达国家社会党类型的政党23个,其他政党15个。[4]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交往的范围大大地拓展,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为全方位的党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全多宽深”党际关系新格局的确立。进入新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与国外共产党、社会党、保守党等传统政党的关系,适时地同一些有政治实力的新兴政党建立关系,同一些国际性、地区性政党组织建立并深化了关系,同未建交国政党的交往也得到拓展。中共党际交往范围进一步拓展,对象迅速扩大。它们当中既有执政党、参政党,也有重要的在野党和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的政党;既有共产党和工人党,也有社会党、工党和自由党、人民党、保守党;既有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政党,也有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我们党与社会党国际、基民党国际等政党国际组织也建立了联系。中共党际交往呈现出“知交尽四海、亲朋遍五洲”的喜人局面。[5]同时,中共党际交往的内容由政治领域逐步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中高层交往、理论研讨、青年政治家交流等党际交往形式百花齐放。在这一时期,一个既适合当今世界政党形势,又符合我国总体外交需要的,以各国各类执政党、参政党、合法在野党及一些未建交国家的政党和政党组织为对象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中国特色党际关系新格局日臻成熟。目前,中国共产党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7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和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和交往。

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际关系的基本经验

回顾历史,我们党发展党际关系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吸取的深刻教训。

1.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是发展和处理党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是我们党在总结过去党际关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毛泽东党际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党际关系领域的具体运用。独立自主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基础,完全平等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关键,互相尊重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前提,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保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是新时期中共党际关系理论的灵魂与核心。建党90年的实践证明,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不仅是我们党处理同各国共产党关系,也是发展同世界上所有政党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共党际关系四项原则以其鲜明的公正性、合理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在国际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党的赞赏和认同。

2.正确处理好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之间的关系。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党际关系是指各国政党之间的关系,它更多地体现了各国间阶级利益和阶层利益的合作;国家关系则体现了国家主权之间的、民族利益之间的关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安全、环境等内容,是综合性的国家整体利益。[6]在我国,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这两种不同的关系又是完全统一的。但党际关系并不完全等同于国家关系,党际关系仅仅是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党际关系必须而且也能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助推器。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党在看待和处理这两种关系时存在严重的失误,出现了以党际关系代替、甚至超越国家关系的不正常现象。实践证明,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党际关系的自身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逐渐理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具有一致性,既不能为了国家关系的发展而放弃共产党人的原则、立场,更不能为了党际关系而损害国家关系;党际关系应服从、服务于国家关系,推动国家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国家关系的良好局面又会影响和促进党际关系的发展。发展党际关系以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成为新时期我们党发展和处理党际关系的根本目标和宗旨。

3.发展党际关系应服务于国家利益至上的目标。由于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执政党的地位,其发展党际关系,不仅要体现党的利益,还要体现国家利益。在过去,由于我们党一直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曾一度混淆了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甚至以党的利益取代国家利益。在发展党际关系上,中共党际交往范围仅仅局限于与其意识形态相同或相近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排斥意识形态存在差异的社会党、民主党,更谈不上与各国资产阶级政党的交往。很显然,这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的党际关系强调了党的利益,忽视了国家利益,阻碍了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顺应了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逐渐摆正了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利益(党的利益)的位置,把发展党际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于“维护国家利益”上来,这就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类政党发展友好关系开辟了极其广阔的空间,为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然,西方国家和政党没有真正放弃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侵蚀和渗透的企图,因此在发展党际关系时,既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淡化意识形态因素,又不能完全否认意识形态差异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友好往来。朋友还要交,但心中要有数”,[7]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党际关系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维护国家利益”这一根本目标。

三、中国共产党发展党际关系的趋势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工作已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未来我们党发展党际关系将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意识形态因素渐趋淡化。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类政党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各种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也非常活跃。中国共产党与各类政党和非政府组织的交往不可避免。然而,政党是意识形态的旗帜,政党间的国际交往与合作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如果一味地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作为党际交往的前提,就无法建立良好的党际关系。因此,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或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界,成为我们党发展党际关系的基本趋向,这不仅符合世界多样化和政党模式多样化的客观要求,符合要和平、求稳定、谋合作、促发展的时代潮流,而且符合中国现实国家利益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需求。当然,“超越”不等于放弃,“淡化”不等于同化。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是以承认这种差异为前提的,它并不是西方所宣扬的“意识形态的终结”,而只是不让这种差异成为双方交流与合作的障碍,最终是要达到搁置分歧、求同存异、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2.服务意识越来越凸显。利用党际交往为国家的外交和经济建设服务,已为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所认同。党际关系作为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服务于党的自身建设、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党际关系才会更有生命力。在未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党际关系时将会越来越注重党际关系的服务职能。

3.党际关系将不断扩大和深化。政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政党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伴随着世界多样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数量的激增,扩大了政党交往的国际空间,党际关系的扩大和深化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未来中国共产党和世界各党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对外交往的领域和渠道将进一步拓宽,形式和手段将不断创新。同时,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发展党际关系将面临诸多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发展党际关系任重而道远。

[1]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曹天禄.邓小平新型党际关系思想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徐成芳,郑蕊.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际关系理论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钟廉言.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交往 [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

[6]谭吉华,张晓敏.论中国共产党发展对外党际关系的基本经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

[7]易水.关于建立新型党际关系[J].当代世界,1998,(11).

D27

A

1002-7408(2011)08-0051-03

孟华玉(1976-),女,新疆石河子人,历史学硕士,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政治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宇辉]

猜你喜欢
党际政党利益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我国党际协商民主的时代价值及完善路径
增强党际协商实效性问题研究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党际协商在中国式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党际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