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高质量推进“十二五”发展

2011-12-27 06:16张宝泉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十二五发展

□张宝泉

把握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高质量推进“十二五”发展

□张宝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标准完成“十一五”任务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牙克石市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克服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主要预期性目标全面完成。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7.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亿元,是2005年的7.92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77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30元,是2005年的2.55倍。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均控制在目标内。2006年以来,全市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达26.17亿元,占全市一般性财政支出的71.3%。总体看来,“十一五”期间牙克石市经济保持了年均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一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牙克石市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扩大测土配肥和保护性耕作范围,加快优质小麦、大麦、油菜、马铃薯等基地建设。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43.1万吨,增长5.6%。大力推进畜牧业高产创建工程,奶牛存栏数达到8.2万头,继续落实牛奶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建立价格协调机制,保证了企业与奶户互利双赢。特种畜牧业和冷水鱼养殖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土地二轮三期延包工作,对耕地进行了统一发包,推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紧紧围绕“重点突出乳业、肉产业,全面提升粮油产业,加快马铃薯(蔬菜)产业,创新壮大林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把农牧业产业工作重点放在提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完善产业化基地建设上来,重点扶持中粮麦芽、乾森公司、友谊乳业、蒙业公司金杨油脂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导企业研发、生产绿色有机食品,使主导产业规模和总量不断加大,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投资8850万元建设了呼伦贝尔生物脂能碳化工程项目,投资1058万元建设机械化集中榨奶站10个,投资3500万元实施了野生动物养殖繁育基地和獭兔繁育及其产品深加工项目。抓住国家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启动了农村改厕工程和危旧房改造工程。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开展了家电、汽车等下乡补贴和以旧换新等活动。

二是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为重心,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立足林上林下资源,充分依托生态优势,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致力于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化发展之路。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以调结构、促升级和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尖端”、“高端”、“终端”产业,形成生物医药、电力、煤炭、建材、乳品、制酒以及木材加工等为主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优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配置进一步加快。凤凰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批复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冬季汽车测试项目稳步推进,博世集团汽车零部件生产线调研论证工作顺利启动。北疆水泥粉磨站、生物质能源炭化等重点项目取得明显进展。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巴林喇嘛山景区管委会被批复为处级管委会。集休闲度假、会展、食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封闭式凤凰山综合景区,面积达到132平方公里。大兴安岭螺旋展线“蒸汽时代”主题公园和兴安岭高级滑雪场规划工作启动实施。绰源、乌尔其汉国家森林公园、图里河生态旅游园和兴安岭岭上观光带、莎力碑等重点景区景点规划建设进展顺利。连续几年成功举办国际雪联越野滑雪锦标赛、毕克山地车节等赛事,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市现有注册个体工商户13653户,注册资金达到4.9亿元;私营企业达到712户,注册资金达到10.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77%,非公经济对税收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三是以主体功能区定位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牙克石地处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交界处,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主体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十一五”期间,牙克石市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机遇,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围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城镇体系,走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林场人口向中心镇集中的生态移民之路,实施了林矿区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相结合的“四位一体”住房和城市建设模式,开发面积累计达209万平方米。连续七年实施房地产开发“一比一”返迁安置政策,累计惠民7230户,并对符合政策返迁安置住房面积不足的给予免费补足到相应标准。各镇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难得机遇,加强地企对接,统筹规划乡镇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使2200多户乡镇居民、林业职工移民搬迁到市区。目前,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24.2平方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城市路网、管网改扩建工程项目稳步推进。大力实施有退有进的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继续实施龟山、象山、卧龙岗生态恢复和湿地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对免渡河水源地保护。积极开展禁渔禁猎专项行动,野生动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4%。

四是以提升幸福指数为目标,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以“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就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大学生就业,落实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扩大社会就业。积极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使3600余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同时,加强就业岗位开发和劳务输出,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城镇“零就业家庭”的管理帮扶。2010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200人,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501人。收入方面,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信心。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适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长效机制建设,探索设立特困家庭医疗、教育救助基金,对部分特困家庭就医、就学给予无偿援助。素质方面,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教育、文化、科技、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继续强化职业文明和家庭美德教育。校舍安全工程实施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总投资达到1.3亿元。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5.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8060人,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市区为52.3%,乡镇为27.2%。稳定方面,坚持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民主法制和社会管理为重点,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功能,解决好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融洽、工作成就感、社会安全感等问题,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制度,在全市开展了信访案件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排查和化解社会矛盾。民间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为98%,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犯罪率为8.16人,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1%。

二、把握发展机遇,高质量推进“十二五”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牙克石市全面实现打造呼伦贝尔经济强市和内蒙古东部最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目标的攻坚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科学的森林经济体系,使经济长期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期,牙克石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实施“森林立市、工业强市、商旅富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五大战略,加快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注重发展质量,谋求百姓更加富裕,实现打造呼伦贝尔经济强市和内蒙古东部最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迈进全国森林经济强市行列。预期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达到3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1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达到333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16445元。

一是以“一品三化两带六区”为引领,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围绕《国家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立足自身功能区划定位,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在城市发展上,实施城区北扩、东移、南控,形成一个“品”字形布局,规划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城区间及免渡河镇用城铁连通,城区人口近期达到20万、远期达到30万。在产业布局调整上重点“推进三化、发展两条经济带、构建六区”。“三化”即统筹推进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两带”即以市区为核心、镇域特色经济为重点的向南北辐射的沿甘牙高速经济带和牙伊公路干线经济带;“六区”即呼伦贝尔生物制药产业园区、莫拐矿区、牧原能源重化工产业园区、现代森林工业产业园区、凤凰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铁南现代物流区。

二是以“七大产业”为支撑,不断优化发展结构。坚持多元产业、多极支撑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森林经济”理念,努力做到在发展生态旅游、载能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同时,继续发展市场较好的农畜产品、特色种养加工业和水产业等传统产业,在采用风光热电、汽车研发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继续发挥木材精深加工、生物制药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树立“新的产业互动发展”理念,积极构建外向型与内需型、火电与清洁能源、种植业与加工业互补的多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多极支撑的优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七大产业:一是发展绿色食品饮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养殖业,形成规模,为优质皮毛和肉食加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绿色饮品和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利用森林涵养的水资源面向贫水或高矿化度地区开发加工优质的饮用水。二是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木地板(集装箱)、家具等,加强森林的科学管护,结合林区退耕还林,发展林浆纸产业;三是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四是能源重化工业。发展以热电联产、氯碱化工、煤化工、金属冶炼、矿产资源开发等为主的能源重化工产业。五是培育以汽车冬季测试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六是培育新能源产业。利用高山多、河网密集和风、水、光资源富集优势,开发风电、水电、光电等新能源。七是发展生态旅游业。发挥冷资源优势,依托雪期长、雪质纯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业。

三是以“四个更加注重”为重点,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放在第一位,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更加注重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加注重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约束性指标的实现,推动调结构促转型。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使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50%以上。坚持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主要举措,以功能区划分为前提,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良性互动为手段,抓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林区人口的收缩和聚集战略,增加生态无人区两个关键环节,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通过减少原材料消耗,加强综合利用,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高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通过构建全新的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模式,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积极发挥森林和草原资源优势,深入发掘碳汇潜力,走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提倡社会公众绿色生活方式,争取国家低碳城市发展试点。并牢牢抓住“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推进生态文化”四大重点,快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以“两个着力”为抓手,不断改善民生。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着力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着力在增加居民收入上下功夫。通过不断促进创业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通过严格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将城镇居民、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努力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全覆盖,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实现应保尽保,以及加强对困难群众的综合帮扶,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等措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保障水平。另一方面着力在改善公共服务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进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全市各族人民不断感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享受到和谐发展带来的新成果。一是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二是推进规范的十五年基础教育。巩固和扩大普及义务教育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序推进学前三年教育,不断提高幼儿教育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作者系内蒙古牙克石市市长)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十二五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