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持续成长力测评和风险预警研究——以浙江省制造型企业为例

2011-12-27 01:07郭伟刚赵丽娟
财经论丛 2011年2期
关键词:总体水平动因测度

郭伟刚,赵丽娟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 言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浙江省不少制造型企业纷纷倒闭。虽然企业倒闭潮与金融危机具有一定的联系,但金融危机只是导火索,而不是主要原因。从企业资金周转等反映企业持续成长能力的指标来看,是浙江省制造型企业成长风险意识淡薄,没有对企业持续成长能力进行测评和监控的必然结果。所以,建立符合浙江省制造型企业持续成长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成长预警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企业持续成长力的测评指标体系

可持续成长是指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革的过程,而企业持续成长力就是企业持续成长的能力[1]。通过对该指标的测评,可以判断企业持续成长力的大小。但企业持续成长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开放的指标体系[2],包括外显指标和内在动因指标。

(一)企业持续成长力的外显指标

企业持续成长力包含基本生存能力、成长适应性、成长增值性和蜕变再生性等4个外显指标层(如表1所示)[1]。

(二)企业持续成长力的内在动因指标——企业能力

只有深入研究企业持续成长力的内在支撑 (即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因),才能真正理解企业持续成长这个复杂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企业成长的动因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了关于企业成长动因的一些理论,其中企业能力理论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同,该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的能力[3]。

对企业能力的测评有助于研究企业的持续成长,也为后面的实证分析奠定了基础,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企业能力体系的测评指标。本文选择了企业能力体系的七大考核指标:企业家能力 、战略能力 、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 、生产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运作能力,调研问卷则围绕上述七大考核指标而设计[4]。

表1 企业持续成长力的外显指标

三、浙江省制造型企业的持续成长力测评实证分析

(一)问卷设计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成长力的外在表征性指标和内在支撑性指标两个部分。在查阅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并结合前期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初步设计出测度指标,通过对小范围内的调研数据进行隶属度分析,保留隶属度高的测度指标作为本文的具体测度指标。

被访问企业要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具体测度指标打分,分数采用五级测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5分)、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4分)、处于行业平均水平 (3分)、处于行业较差水平 (2分)、处于行业落后水平 (1分)。

(二)调研和数据收集

在2009年12月-2010年9月期间,课题组选取浙江省内不同地区的不同规模的500家制造企业进行调查,通过邮件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301份。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我们对所有回收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剔除不合格问卷,最后确定有效问卷272份。

(三)变量定义

因变量为企业持续成长力,主要表现在基本生存能力、成长适应性、成长增值性和蜕变再生性等4个方面,具体来说有15个测度指标。自变量为企业能力的总体水平,为便于分析,本文将企业能力的七个具体测度指标用代码表示 (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代码及含义

(四)假设条件

构建企业持续成长力的测评指标体系需要一个假设条件,即企业能力是企业持续成长的真正动因 (或者说,企业能力和企业成长力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

(五)分析结论

利用软件SPSS18.0对调研收回的272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有以下结论:

1.企业持续成长力与企业持续成长表征性指标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通过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形成逐步回归过程中方程系数 (如表3所示)。

表3 逐步回归过程中各方程系数表 (Coefficientsa)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Collinearity Statistics Model t Sig. B Std.Error Beta Tolerance VIF 6 (Constant) -.655 .125 -5.234 .000 Y10 .165 .044 .168 3.722 .000 .334 2.998 Y5 .276 .033 .286 8.336 .000 .581 1.720 Y1 .297 .040 .258 7.420 .000 .567 1.765 Y8 .166 .035 .169 4.721 .000 .530 1.886 Y11 .137 .038 .146 3.603 .000 .416 2.402 Y13 .095 .033 .108 2.909 .004 .496 2.015 7 (Constant) -.655 .123 -5.318 .000 Y10 .170 .044 .174 3.898 .000 .333 3.003 Y5 .245 .034 .254 7.210 .000 .533 1.875 Y1 .240 .043 .208 5.520 .000 .467 2.143 Y8 .162 .035 .165 4.683 .000 .530 1.888 Y11 .092 .040 .099 2.321 .021 .365 2.740 Y13 .101 .032 .116 3.165 .002 .494 2.025 Y3 .126 .040 .130 3.158 .002 .387 2.586 8 (Constant) -.582 .123 -4.724 .000 Y10 .183 .043 .187 4.254 .000 .330 3.032 Y5 .199 .036 .206 5.451 .000 .447 2.236 Y1 .204 .044 .177 4.619 .000 .436 2.294 Y8 .127 .036 .129 3.517 .001 .476 2.100 Y11 .067 .040 .071 1.666 .097 .350 2.860 Y13 .084 .032 .095 2.614 .009 .479 2.089 Y3 .151 .040 .157 3.776 .000 .371 2.695 Y14 .110 .035 .128 3.140 .002 .383 2.612 9 (Constant) -.583 .123 -4.753 .000 Y10 .141 .048 .144 2.948 .003 .264 3.782 Y5 .195 .036 .202 5.362 .000 .446 2.243 Y1 .203 .044 .176 4.629 .000 .436 2.294 Y8 .119 .036 .121 3.312 .001 .471 2.123 Y11 .057 .040 .061 1.414 .159 .344 2.906 Y13 .084 .032 .095 2.626 .009 .479 2.089 Y3 .143 .040 .149 3.590 .000 .368 2.720 Y14 .101 .035 .118 2.895 .004 .377 2.650 Y9 .083 .042 .087 1.981 .049 .325 3.072 10 (Constant) -.580 .123 -4.718 .000 Y10 .156 .047 .159 3.337 .001 .278 3.597 Y5 .193 .036 .200 5.312 .000 .446 2.241 Y1 .198 .044 .171 4.512 .000 .439 2.276 Y8 .121 .036 .123 3.350 .001 .471 2.121 Y13 .092 .031 .105 2.919 .004 .494 2.023 Y3 .164 .037 .170 4.389 .000 .423 2.365 Y14 .111 .035 .129 3.209 .001 .391 2.558 Y9 .090 .042 .095 2.171 .031 .331 3.024

a.Dependent Variable:企业持续成长力Y。

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11步回归后,各自变量的显著水平都小于0.05,容许度值也没有出现特别小的数字 (不接近0),VIF值没有出现很大的数值,这说明该回归方程式可以拒绝各变量之间共线性的假设,各系数和常数项都具有统计意义,证明该回归模型是有效的。具体公式如下:

2.企业各能力与企业能力的总体水平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通过5次回归模拟得到5个回归方程的系数 (如表4所示)。

表4 逐步回归过程中各方程系数表 (Coefficientsa)

从表4可以看出,得出的结论和表3是一致的,即各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也都小于0.05,容许度值也没有出现特别小的数字 (不接近0),VIF值没有出现很大的数值,这说明该回归模型是有效的。

3.企业能力和企业持续成长力高度正相关。分别对企业能力各指标和企业持续成长力进行相关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中相关度系数的大小,按照从高到底的顺序进行排序 (如表5所示)。

表5 企业能力与企业持续成长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排序

从表5看出,企业各能力、企业能力总体水平和企业持续成长力之间都高度正相关,说明企业能力对企业持续成长有很大的贡献,从而证明了本文的假设条件是正确的。其中,企业家能力、创新能力与企业持续成长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这两项能力对企业持续成长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4.企业能力的总体水平和企业持续成长力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表6 回归方程的系数表 (Coefficientsa)

表6的回归结果表明,自变量系数和常数项的显著性水平值为0,远远小于0.05,所以该回归方程具有统计意义,得到如下的回归模型:

四、浙江省制造型企业的持续成长风险预警模型

企业持续成长危机的发生并非突然,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反映在企业持续成长指标体系的渐进变化上,企业可按照以下操作步骤对其持续成长风险进行测评和预警。

(一)计算企业持续成长所需要的企业持续成长力

在企业持续成长的不同阶段,由于外界因素和企业战略等内部因素的改变,企业所需要的持续成长力是不同的。采用五级测度对企业能力进行测评,并利用企业持续成长力与企业持续成长表征性指标间的回归模型,可以计算出企业在该时期所需要的企业持续成长力Y需要,计算公式如下:

(二)计算企业实际上拥有的企业持续成长力

首先,采用五级测度对该时期企业能力进行测评,计算出该时期企业能力的总体水平X实际,计算公式为

然后,将上述计算结果代入企业能力的总体水平和企业持续成长力的回归模型,求出该时期企业实际上拥有的持续成长力为

(三)判断企业持续成长的风险

将该时期企业实际上拥有的企业持续成长力和企业持续成长所需要的企业持续成长力进行比较,用R表示两者之间的差,即

R值能直观说明企业持续成长的风险,具体分为三种情况:(1)R>0,说明企业持续成长目前没有风险;(1)R=0,说明企业持续成长拥有一定风险,提醒企业要重视企业能力的建设;(1)R <0,说明企业持续成长的风险很大,提醒企业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加强企业能力的建设。

五、结 语

本文建立了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企业持续成长力测评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为浙江省的制造型企业测评其持续成长力和预测各种成长风险、避免短寿提供了理论参考。但由于区域的差异性,本文的模型对其他省份制造型企业的适应性还需进一步验证。

[1]李占祥,杨杜,解培才.矛盾管理学——企业可持续成长之路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张小宁.企业持续成长模式探讨——“变异”与持续成长 [J].经济管理,2008,(4):11-15.

[3]Audretsch,David B.Innovation,Growth and Surviv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3,(13):441-458.

[4]赵丽娟.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 [J].软科学,2006,(6):20.

猜你喜欢
总体水平动因测度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国际粮价总体水平或将上升
试论如何提升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总体水平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中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