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师道诗歌艺术特色

2011-12-28 03:26陈谊
青年文学家 2011年16期
关键词:诗风诗派后山

摘 要: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上最为重要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文学现象。陈师道作为诗派中的重要诗人,“三宗之一”,诗歌艺术成就比较突出。他的诗歌主要是述说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内容题材极为狭窄,但是写得情真意切;而诗歌艺术形式上受杜甫、黄庭a坚的影响颇深,得二者诗学精华自我参悟并形成有别于二者的“拙朴”诗风。

关键词:江西诗派陈师道诗歌创作

作者简介:陈谊,(1986年—),女,湖南,西北大学 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009-02

陈师道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描述自家贫寒生活的,抒写真挚恳切的亲情、友情以及抒发个人情怀。内容题材虽然极为狭窄,但是也能够做到写得情真意切,余韵悠长,从而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当然,陈师道诗歌在思想内容上还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就在于他仅仅停留在抒写自己的贫困生活以及个人经历和情感上,没有像大诗人杜甫那样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推广扩散到与自己命运相似的广大平民百姓的生活及感情经历上去。取材上的局限阻碍了陈师道唱出时代最强音的道路。江西诗派诗人成就主要集中在艺术成就上。陈师道也不例外,他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还为后人所效仿。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方面:

(1)情感真挚

陈师道论诗提倡“以俗为雅” ,用俚俗之语入诗很是常见,故而诗歌语言显得浅显直白,但又不失情感的真挚感人,用李最欣教授的话来说即是“言浅情真”[1]。像他的《送内》、《别三子》、《示三子》等传世名篇即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尽管语言浅显直白,却是真情流露。宋人陈振孙称其诗“真趣自然”[2],清人卢文弨更进一步说道:“后山之诗,于淡薄中醰醰乎有醇味。其境皆真境,其情皆真情,故能引人之情,相与流连往复,而不能自已。”[3]于是,“真”便成为陈师道诗歌的一个闪亮点。这种“真”不仅是他生活得真实描绘,也是他的心声的真实流露,是他真实感情的所在。贫寒生活的窘迫尴尬,陈师道并不因为自己的学者身份而有所回避,相反,他总是如实道出他所面临的一切,给人一种极其率真的形象。生活得贫寒以致他得到一份微不足道的官职也欣喜万分,诉诸笔端:

元符三年七月蒙恩复除学官喜而成诗[4]

老作诸侯客,贫为一饱谋。折腰真耐辱,捧檄敢轻投。早作千年调,中怀万斛愁。暮年随手尽,心事许溟鸥。

此诗作于诗人罢官家居六年之后复官之时,赋闲居家的六年里岳父也辞世了,陈师道的生计可谓是陷入绝境,他在《与鲁直书》中说:“罢官六年,内无一钱入,艰难困苦,无所不有。沟壑之忧,近在朝夕,甚可笑也。”可见贫穷之状。在其饥寒交迫之时,忽获复官,生计有了着落,诗人是喜不自禁,挥就上面那首感激涕零的诗以表自己的欣喜激动之情。率真可见。

除去这一类叙事诗,是否意味着他剩余部分的诗歌就不具备“言浅情真”的特点呢?其实不然,或说不尽然。钱钟书先生说过:“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的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末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5]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陈师道的诗歌并不太好懂,所以“言浅”这一特点有待商榷,但是其中的真情是不可否认的,与亲朋好友的赠答唱和之诗、抒发个人思想感情之诗充满着感情自不必说,他的写景状物等诗歌也蕴藏着作者的情感倾向,比如他的《梅花七绝》、《秋怀十首》等诗,于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怀。而“言浅”之所以有待商榷,关键在于他的诗歌语言,他有意为拙的诗学追求让他在诗歌语言的选择上偏向生僻,还有句法上的跳跃或者情景的过于延伸导致的诗歌意思的浓缩或扩展,都让陈师道的诗歌语言不具备“言浅”的特点。

(2)瘦硬诗风

“瘦硬”或者说“生硬”是陈师道诗歌的显著特色,也是江西诗派的诗风倾向,其实也是宋诗特色之一。论及江西诗派时,“瘦硬”二字是前人经常提到的,但是对“瘦硬”具体是怎样一种风格,却没有详细论述过。为了能够更好地解说陈师道诗歌的“瘦硬”风貌,笔者先解释一下自己所理解的“瘦硬”:“瘦硬”是诗歌给人的一种感觉,语言文字的生新矍铄,以及文字所营造出来的氛围的冷峻甚至诗歌中情感表达方式的超乎寻常的冷静,这些都会给人一种异常凝练峭拔的生新瘦硬之感。按伍晓蔓女士的研究,认为陈师道居家六年所作的诗歌“清雅幽独,言简意丰,达到瘦硬通神的境地。”[6]那么,让我们以这一时期的作品为对象来感受一下何谓“瘦硬”诗风:

和黄预感秋[7]

宿云护朝霜,秋阳佐残暑。蝇痴驱复来,汗下拭莫御。庭梧自黄陨,风过成夜语。幸是可怜生,胡然遽如许。黄生多新诗,如盆茧抽绪。唱高难欸乃,隽永得咀。意合无古今,投暗有迎拒。名成弟子韩,价重先生楮。向来得斯人,孰谓余龃龉。晚炊邻僧米,昼拾狙公芧。甘酸皆适口,霜黄未登俎。门有曲逆车,谤甚北山女。宁为沟中断,不作太仓鼠。老退无好怀,续明然两炬。搔首不成眠,寒蛩促机杼。

云、霜、梧桐等景物由于自身特色本就给人以清新之感,“残署”、“庭梧自黄陨”之“残”、“黄陨”等字眼较之平常又显着凄凉,除此,诗中用不加雕琢的朴素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棱角分明的俊俏都让人有“瘦硬”的感觉。

作为江西诗派的显著特色,瘦硬诗风贯穿于陈师道后期(拜入山谷门下之后)的诗歌创作,我们再看看他罢官之前的作品:

春兴[8]

东风作恶不成寒,野水穿沙自作滩。细草无端留客卧,繁枝有意待人看。

作恶东风、穿沙野水、水边细草皆冷峻生新,前三句诗让人眼前不禁浮出一片极其开阔的空间:低沉的天幕、寂寞的流水、纤细的小草,寒气逼人中又透着清新俊朗。再如他的《梅花七绝》,生新瘦硬更是渗透到字字句句。这种诗风的形成除了诗人向山谷学习有意而为之之外,诗人自身的特质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诗人以极其冷静客观的眼光去看事物,从而过滤掉了那份张扬的热情使得文字更趋内敛,感情则潜藏在文字的背后,冷峻,瘦硬之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即便到了“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这种难以遏制的情感洪流决堤而出的时候,作者仍然能够很快地转移情感方向,控制住汹涌的情感洪流,使得诗歌不张扬而冷峻峭拔,倍显瘦硬之神。

(三)拙朴气质

陈师道在论诗文时主张“宁拙毋巧,宁朴毋华”[9],他的诗歌正如他的理论所倡导的那样,富于浓郁的拙朴气息。其诗的拙朴气质源于诗歌语言的质朴无华。陈师道的诗歌中总是使用平常之语即便是刻意雕琢也是沿着拙朴方向,直至繁华落尽拙补天成,几乎没有可以雕琢以使诗更为华丽的迹象。陈师道拙朴诗风的追求,我认为是与其生活环境及师法对象是分不开的。陈师道终身贫寒,他的诗歌也是尽力在表现其生活经历生活状态,故而他的诗歌倾向拙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再者,杜甫作为江西诗派诗人的诗学祖师,也是陈师道学习的楷模,杜甫后期所作的繁华落尽质朴天成的诗歌境界成为陈师道学习的典范也是不言而喻的。

前面说过陈师道作品真情弥漫真趣自然,在他的为数不多的几首抒写亲情的诗中,拙朴物化的面貌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此处略去不谈。其他抒情叙事诗歌拙朴气质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应清夜月,故作别时圆”(《别观音山主》)、“一雨五月凉,中宵大江满。风帆目力短,江空岁年晚”[10],字面上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然而细细读来却令人身心倍觉清爽自在。简洁不加修饰的文字给读者留下了极大地想象空间。我们再来看看陈师道写景诗中的语言风格:

春夜[11]

宿鸟一枝足,争林终夜鸣。庭花当户发,江月向人明。鸟度清溪影,风回晚市声。梦中无好语,池草为谁生。

诗人还是用极为简单明了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天夜景图。简洁的文字就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而又略带朦胧感的水墨画一般的乡间夜景图。没有华丽的辞藻,淡雅之气渗透全诗,拙朴风貌跃然纸上。

注释:

1.《后山体外后山诗特色述论》李最欣,《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1月, 第26卷,第1期

2.《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后山集”条,《江西诗派研究》 第66页

3.《后山诗注跋》《抱经堂文集》卷十三

4.《全宋诗》卷一一一四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2第12721页

5.《宋诗选注》 钱钟书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1 第170页

6.《江西宗派研究》伍晓蔓 著,第124页

7.《全宋诗》卷一一一四,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 ,第12685页

8.《全宋诗》卷一一一四,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 ,第12671页

9.《后山诗话》《历代诗话》【清】何文焕 辑,中华书局1980.3,第311页

10.《送苏公知杭州》《全宋诗》卷一一一四,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第12639页

11.《全宋詩》卷一一一四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2 第12689页

参考文献:

【1】《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

【2】《后山诗注补笺》【宋】任渊 注,冒广生补笺,冒怀辛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5.6

【3】《江西宗派研究》伍晓蔓 著,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库

【4】《宋诗选注》钱钟书 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

【5】《谈艺录》 钱钟书 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

【6】《山谷诗集注》任渊 史容 史季温 注,黄宝华 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7】《陈师道诗思想、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李最欣著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

猜你喜欢
诗风诗派后山
后山苍霭(绘画作品)
后山的遗骨(下)
后山的遗骨
《诗》第27卷·三个“十”特大卷征稿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后山
学苑诗风
从阮籍、嵇康与傅玄的诗歌看正始与西晋诗风的嬗变
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