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烽火岁月情洒盐阜

2012-01-08 10:20黄禹康
红岩春秋 2012年4期
关键词:盐阜邹韬奋芷江

文◎黄禹康

黄克诚:烽火岁月情洒盐阜

文◎黄禹康

1902年10月,黄克诚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偏僻山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学校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后,他很快成长起来,并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参加北伐战争、湘南起义、中央苏区5次反“围剿”作战、红军长征等,一路南征北战,始终坚守革命信念。抗日战争时期,黄克诚任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等要职,集党政军务于一身,于枪林弹雨中在苏北盐阜度过了一段特别的时光。

“抢救运动”中抢救干部

1942年1月20日-3月5日,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在阜宁县单家港小学召开,华中局全体委员、各战略区党政军负责人等80多人参加会议。会上,在刘少奇、陈毅讲话后,黄克诚作了两个报告——《盐阜区工作与新四军第三师情况的报告》和《关于军队建设政治工作问题》。其中,对于干部问题,他特别强调了使用干部和爱护干部的两个方面:使用干部应注重德才兼备,注重干部的党性、知识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对干部要爱护,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健康,使之能够在艰苦的经济条件下和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坚持工作,更重要的是注意从政治上爱护,平时发现干部思想上的不良倾向苗头,要及时进行教育、批评和帮助。而在谈到审查干部和锄奸问题时,他强调要区别对待,重证据不轻信口供,宁可错放,不可错杀,注意纠正违反政策行刑逼供的现象等。黄克诚的报告受到了与会同志的一致称赞,华中局还将其作为“华中我军政治工作的根据”发表在《真理》1942年第8期上。

其实,这是黄克诚多年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一以贯之坚持的干部思想,他也以此为保护干部而尽心竭力。1943年4、5月间,中共中央在整顿党的作风的同时,在康生的主持下要求各级党政军机关开展所谓“抢救运动”(即“抢救失足者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审干阶段中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错误地估计形势,把从白区来的很多党员干部和青年列为“叛徒”、“内奸”、“特务”而进行审查)。为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召开会议,布置开展“抢救运动”。会议期间,黄克诚向华中局和军部建议华中不要搞“抢救运动”,以避免发生逼供、伤害无辜同志之类的事,不要忘记中央苏区肃反“AB团”的教训,但他的建议未能得到采纳。

黄克诚从华中局开完会回来后,心情很不平静,他回顾党内历次搞肃反,总是出现扩大化的偏差,有过许多惨痛的教训。眼下大敌当前,根据地军民正在与敌伪顽军浴血奋战,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抢救运动”,搞不好会给革命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想到这里,黄克诚更加忧心忡忡,但鉴于上级的布置,为稳妥起见,他先抽调了一批干部举办训练班,同时首先在第七旅小范围内试行所谓“抢救失足者”。他还亲自去七旅实地考察,掌握动向,结果发现:七旅被“抢救”的几个人在审讯谈话时乱招口供,简直不着边际,搞得人心惶惶,而他们都是被逼而为的。黄克诚看到这种情况,感到自己的担忧得到证实。为此,他赶紧与七旅旅长彭明治、副旅长田文扬、政委朱涤新、政治部主任郭成柱等人开会商定立即停止在七旅搞“抢救”,把被“抢救”的人统统释放,做好善后工作。“抢救运动”是绝对行不通的——基于这一认识,黄克诚下定决心,立即通知苏北各地委和三师各部队一律不开展“抢救运动”。如果发现可疑情况,可按照正常渠道,由主管部门处理解决。同时强调:在整风运动中,只搞正面教育,提倡主动反省,不准逼供、诱供。他还打定主意,如若上级追究,自己承担一切责任。黄克诚因此被扣上了“右倾”的帽子,但苏北各地区和第三师部队却在整风运动中既达到了教育干部的目的,又避免了许多冤假错案,使军队和党政机关干部吃了定心丸,从而放心投入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

不仅如此,黄克诚还接到华中局电报,称延安有人指供三师政治部保卫部长杨帆是“特务”,要他立即将其逮捕,押送至华中局审查。黄克诚却认为情况未经证实,不能贸然执行逮捕,就告诉杨帆说华中局要他去开会,并派部队护送他前往。后来查清杨帆确实是受了冤枉,时任华中局书记的饶漱石将其释放,并向他道歉。

烽火岁月保护文化英才

在苏北身居要职的黄克诚,不论工作怎样繁忙,总会抽出时间热情接待和细致关怀到根据地来访的民主人士,这既是统战工作的需要,也表现了他对文化英才的重视与爱护。

1942年,新四军驻在苏北盐阜区阜宁县停翅港时,为了加强军队和根据地的建设与文化工作,军长陈毅通过上海地下党与外地党组织动员了一批有名望的进步知识分子与文化艺术精英,来军队和地方工作或考察。爱国民主人士、新闻出版家邹韬奋便是其中之一。抗战初期,邹韬奋在香港创办宣传抗日的《大众生活》等报刊,香港沦陷后,在中共地下党的掩护下,他从香港经广东、上海、南通,一路辗转到了东台三仓河,受到一师师长粟裕等同志的热情欢迎。

陈毅转移到淮南盯眙县黄花塘时,得知邹韬奋已抵达苏中解放区,特致电住在阜宁县羊寨乡孙何庄的三师师长黄克诚,委派盐阜行署文教处处长戴伯韬(白桃)专程去苏中一师所在地,于12月底将邹韬奋接到三师师部来。邹韬奋到达孙何庄时,黄克诚率副师长张爱萍及盐阜区党政领导、文化人士等亲自出来迎接,虽然二人从来谋面,但却如旧友重逢般亲热。当晚,黄克诚设便宴为韬奋先生洗尘,席间更是谈笑风生。

忙于要务的黄克诚对这位文化人士关怀备至,悉心照顾,还抽时间促膝畅谈。当他得知邹韬奋体质欠佳,便安排其住在师部,以便军医给予积极治疗。而在此期间,邹韬奋经常深入到部队、机关、学校和农民家中走访,耳闻日睹根据地军民一家亲、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生动情景,感慨不已。

1943年初,日军即将对盐阜区进行第二次大“扫荡”,邹韬奋因耳疾不能随军行动。考虑到他的安全,黄克诚赶紧派保卫部长杨帆、警卫连长杨绪亮及警卫连30多名战士,护送他到百里以外阜东县临淮乡爱国民主人士杨芷江先生的家中。

杨芷江得知三师送来了一位客人,连忙走出门外将一行人接至客厅就坐。当他发现客人就是久闻其名的邹韬奋时,非常兴奋。杨帆将黄克诚的亲笔信交给杨芷江,杨阅后说:“你们将客人送来我寒舍休养,这是黄师长对我杨芷江的信任,不管形势如何恶化,只要我杨芷江在,我一定负责客人的安全,请转告黄师长放心。”此后,黄克诚在繁忙的工作中不忘邹韬奋的安危,再次派人送信给杨芷江,请他务必要保护好邹先生。这一时期,受黄克诚的安排而隐藏在杨庄的还有上海著名音乐家贺绿汀、《长江日报》记者车载等20多名文化新闻干部。

带着黄克诚的嘱托与信任,杨芷江不负所托,为完成隐蔽文化人士的任务而尽心尽力。2月,日寇集结军队在黄河两岸大扫荡,并到樊集、临淮杨庄等地围剿新四军与“打埋伏”的干部,在杨芷江的精心安排下,大家都得以脱离险境,使敌人的围剿落了空。

不久,邹韬奋耳疾又发作了,黄克诚为让其早日康复,安排船只送他去苏中,转请粟裕派人护送其前往上海治疗。临行前,他还委托张爱萍为邹韬奋送行,并赠予盘资。他与邹韬奋的这段情谊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阜宁田间带头拾农粪

1942年初春,新四军三师部队分驻在阜宁县益林、东沟、风谷、罗桥等一带农村的群众家中。他们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受群众的拥护与爱戴。黄克诚住在罗桥村农民张学成家,他每天坚持起早外出锻炼身体,在田野上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以保持充沛的精力。

和往常一样,一天,身穿灰色旧棉军装、头戴旧军帽的黄克诚正在田间地头踱着步,忽然闻到一股臭味,他低头张望,原来是鞋底踩上了狗屎。黄克诚边走边想,阜宁农村几乎家家养狗看门守户,狗多粪多,但拾粪的人却很少。而“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野外的狗粪、牛粪其实还是大有用处的呢。

黄克诚立即行动起来,第二天一早就背着粪兜子出了门,一路捡拾粪便。庄上几位老人看到这般情景,感到非常惊讶。黄克诚与之见面招呼后,便放下粪兜子同他们聊起天来,从田里麦苗长势谈到积肥的好处,几位老农都表示赞同。接着,黄克诚又背起粪兜子向张学成家屋后走去,把装有大半兜子的狗粪、牛粪倒进他家茅厕坑里。老农们见状后议论起来,都说这位共产党军队的大师长没有一点架子,工作一天忙到晚,还起早为张学成家拾粪肥田。大家商议后,也学黄师长的样子,背起了粪兜子在野外拾粪。

黄克诚拾粪的事很快传开了,在军队和盐阜地方上成为一条特大新闻。军队和地方干部也纷纷背起了粪兜,加入到为百姓拾粪和参加挖黑土的行列,掀起了春季积肥的热潮。而广大群众则积极生产交公粮,参军参战做后勤,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的动人赞歌。

名士赠画壮行见真情

1945年秋,驻扎在盐阜地区的新四军三师接到党中央命令,奉调前往东北,接收日本投降的武器装备,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创建东北民主根据地。消息传出后,盐阜地区的老百姓依依不舍,盐阜各县组成慰问团,敲锣打鼓,运载着牲畜食粮,到三师驻地慰问与欢送。

建阳县(今建湖县)慰问团赶到驻地后,担任慰问团副团长的爱国民主人士、国画家杨幼樵特地向黄克诚赠予了一幅自己创作的国画。黄克诚接过一看,画的左前方是三头威武的雄狮在前进,其身后跟着一队走得整整齐齐的幼狮,狮群都着为黄色。黄克诚很快就明白了此画的用意:前面三头雄狮即代表三师,黄色的狮队就是黄克诚部队——黄师。画上还题有“雄师北上”四个字。黄克诚看完画后,紧握着杨幼樵的手说:“杨老,谢谢你的鼓励。我们决不辜负盐阜人民的期望,一定完成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交给我们北上的任务,夺取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

是啊,在盐阜民众齐心协力之下,从开辟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至抗战胜利的5年中,黄克诚领导的新四军第三师部队歼敌6万余人,由2万余人发展到7万余人(包括主力与地方部队),开辟了拥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800多万人口的解放区。而今即将远行,黄克诚与三师的战士们也同样难舍这块他们曾经战斗的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带着这份深深的眷恋,他们告别了盐阜老区,踏上北上的征程。

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黄克诚历尽艰辛却百折不挠,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立下不朽的功勋。其中,在苏北盐阜区的那段烽火岁月,他尊重人才、爱护干部、心系民生,将自己一片深情倾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

吴佳佳】

猜你喜欢
盐阜邹韬奋芷江
盐阜民歌研究*
宋公堤,盐阜大地上的历史传奇
难忘芷江红
芷江行
盛开在“红色摇篮”里的一朵奇葩——记盐阜抗日根据地的木刻艺术
你,是我永远的追随
参观盐城泰山庙重建新四军军部旧址
一见钟情结良缘
你,是我永远的追随
生命不息 著述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