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行为的相互渗透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2012-01-12 13:37龚怡慧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习惯意识

龚怡慧

(湖北工程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孝感432000)

愈加繁荣的经济,推动的不仅是物质的丰裕,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人们向往更加精致、便捷的生活。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人机操作的对象,在使用过程中传达着设计的灵魂。优秀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功能性、易于操作、完善的安全体系,合理的人机工学。当然,近些年来产品设计的重心开始向情感体验的方向转移,开始从人与产品的交互设计中挖掘情感共鸣。情感体验的感受来源于产品与人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的结果与行为有关,并通过它们二者表达出来。因此,将意识行为引入到交互设计的研究中,希望通过对意识行为的研究,为产品设计寻求新的方法。

一、交互设计

交互即是彼此,双方面的互动,交互设计致力于研究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使用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展。交互设计的目的是使产品实现“功能性目标”和“用户的情感体验目标”。在交互设计中,产品与人之间的互动是认识的主体,这种认识伴随着产品使用过程的不断摩擦、碰撞并且愈加深化。心理学家认为: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是靠信息传输和行为体验进行“沟通”的[1],信息来源于产品,是产品的释义,行为是人与产品互动的操作结果。明确而清晰的信息内容能够指导使用对象准确地进行操作。

交互设计的产生将人与产品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产品的易用性、安全性、智能性都可以通过人的体验行为反映出来。以下,笔者将对此做具体分析,研究其指导价值。

二、意识行为参与交互设计

“人”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有思想,具有记忆、学习、归纳、体验的能力,他就像一本书,是各种情感和能力的综合。心理和行为构筑了人类的表里两方面,人的情感是内隐意识的表现,其外显的表达就是行为,行为受意识的控制和支配。例如:当某人见到一盆非常娇艳美丽的花卉,她一定会靠近它欣赏它,甚至俯身闻一闻,而当这盆花枯萎时,人们一定没有再亲近它的欲望(见图1)。这几步距离其实反映的是人的意识、心理活动,亲近代表了人对它的喜爱,忍不住靠近,而远离是意识控制后的反映。因此,主体内在受意识支配,通过“行为”传达出来,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任何具体的行为都是可见的,外显的。根据其控制力的强弱来区分,我们把行为分为意识行为和下意识行为。[1]

图1 人们在面对花卉时的意识情感反映出的行为

1.意识行为——思维的集中表现。人类的行为多种多样,受到主体主观的控制,受道德、思维、伦理的约束。如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都属于有意识行为的范畴。有意识行为受思维约束,因此,它外在表达较慢,需在头脑中反复斟酌,认真考虑各种可能性,比较不同的选择,进而才从行为上表现出来。[1]意识行为多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领域出现,是受思维主导下的行为表现,如医生做手术、司机开车等。思维对意识行为具有决定性、控制性、主导性。

2.下意识行为。人类行为多种多样,有些行为受意识支配,但更多的行为是自己无法察觉、意识不到的,我们称之为下意识行为。诺曼指出:多数人类行为是潜意识的,是意识无法察觉到的。下意识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意识行为,是人在长期生活中将感情、经验、意识不断积累和归纳的结果,它总是在过去的经验中寻找与目前情况最接近的模式,不断地进行匹配,形成新的经验。[1]下意识行为是生活中的主体行为,占据了人类行为90%以上[2],它来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成为人类的一种习惯。因此,下意识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它无需做出任何努力,是自动进行的,将人类情感需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3.意识行为和下意识行为相互借鉴参与产品设计。意识行为和下意识行为是交替出现的,这两种行为模式在人类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它们,人类才会有创造性的发现和认识上的飞跃,但二者自身也有其缺陷和弊端。意识行为有其规范性、控制性,但缺少普遍性,下意识行为恰好相反,具有其普遍性,但缺少控制性,因此,应当将二者相互借鉴,在下意识行为中加入意识行为中思维的主导力,使某些下意识行为在意识行为思维的控制下,变得规范起来,以改掉生活中的某些“小毛病,小动作”。

生活中有很多人有这样的习惯,思考或解题时喜欢不断地咬笔或将笔杆放在嘴巴里吮吸,情至深处,竟然将笔芯的这头反转过来,以致“满口墨水”。这种行为在生活中普遍性极高,这样一个下意识的行为可能会让他们更容易沉静下来。而大多数人都不自觉地被各种各样的下意识行为支配着,人们在咬笔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咬这个行为”或“咬的是什么”,只是因为这是一种最习惯的行为支配动作,我们称之为“习惯”。但习惯毕竟有好坏之分,如若这是一种坏习惯,就一定要用正确的行为来规范它。日本设计师YutaWatanabe设计了一套笔,这套“吃过了”笔系列通过笔端的各种“已经被吃掉的”象征符号试图作用于“吃笔者”的潜意识,如图2。面对这些“已经被吃过的笔”,在把它放进口中之前的那一刻能想到些什么,从潜意识状态下跳出来,试图能改变人的这种习惯。它是情感的碰撞,是将意识渗入到无意识中——意识到下意识这件事。他旨在通过铅笔上的形态予以心理暗示,使人的主观意识有所改变,以致通过意识行为约束自己改掉这些“坏毛病”。生活中下意识的例子还真不少,喝完的空牛奶盒随意放在路边的围栏上,试想一下,围栏成了暂时的置物桌,亦或是“垃圾箱”,或许喝完这盒牛奶的人或许在离开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乱扔垃圾的行为。究其缘由,我们从图3中可以看出栏杆柱面的大小、形状与牛奶盒底完全契合在一起,它们之间是那么的“和谐”。设计师应该从这个下意识行为中发现设计的可调整空间。

图2 “吃过了”笔系列

有时候,一句话,一个暗示也许会让我们重新意识到那些早已根深蒂固的习惯。将意识行为的思维参与到产品设计中,使得下意识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引导人类改变生活中一部分“坏习惯”,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意识行为与下意识行为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利用,使交互设计的情感体验变得更加丰富、积极、规范。

图3 搁置的牛奶盒

三、结 语

设计是一种计划、规划、设想,旨在通过设计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舒适。在如今纷繁多样的产品中,什么样的产品是用户真正需要并且有情感共鸣的,无疑是时代讨论的重点。将意识行为和下意识行为相互转化,相互共用,取其精华,对产品设计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Norman Donald A.设计心理学[M].梅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 费钎,李世国.下意识行为在交互设计中的价值[J].包装工程,2009,30(2).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习惯意识
智能产品设计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上课好习惯
《冷·暖》
《教堂之夜》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