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法固定小儿四肢静脉留置针的效果观察

2012-01-15 14:44郭永红曾国华邹琳
中国疗养医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分力静脉炎无菌

郭永红 曾国华 邹琳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儿科,341000)

静脉留置针可减少患儿多次穿刺的痛苦,保护血管,又可降低护士反复穿刺的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因而在临床上特别是儿科得到广泛应用[1]。临床上因幼儿及学龄儿头发长,哭闹好动汗多,头皮皮下脂肪多,血管不暴露,头皮静脉不易穿刺也不好固定,大多选择四肢静脉穿刺。由于小儿血管相对细小、脆性高,且好动,如果选择四肢静脉易滑脱,常会采用夹板固定法,由于夹板相对较硬,肢体始终取一个位置,给患儿增加不适,使患儿躁动增加,易损伤血管,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发生阻塞外渗或固定的布胶在躁动中滑脱,扯动3M敷贴,造成导管针滑脱,使保留时间缩短[2]。为了探讨一种更有效的固定留置针的方法,达到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每日穿刺给患儿及家属带来的痛苦,保护血管,方便用药的目的,我科2011-05—2012-01对269例患儿采用交叉法固定小儿四肢静脉留置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住院患儿527例,按患儿入院住院号分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观察组269例,其中男143例,女126例;年龄1~3岁163例,>3岁106例。对照组258例,其中男133例,女125例;年龄1~3岁147例,>3岁 111例。其中剔除家属或患儿意外拔出穿刺针的情况。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BD留置针,3M输液贴,普通医用布胶。

1.2.2 操作方法 选择血管(手背静脉,桡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等)常规消毒皮肤后进行穿刺,见回血退出针芯,送入套管针。观察组先取1条3M输液贴(带有消毒棉垫)在穿刺点处横贴固定于皮肤上,再用普通医用布胶(长度依患儿肢体粗细而定,以完成两个交叉为标准)交叉固定静脉留置针“Y”型透明接口处,接着交叉固定穿刺点处,也就是无菌棉垫上方。对照组在穿刺成功后也先取1条3M输液贴在穿刺点处横贴固定于皮肤上,再用医用布胶环绕固定静脉留置针“Y”型透明接口及穿刺点处。两组均将延长管呈U型固定,每48 h更换布胶及输液贴1次。

1.2.3 效果评价 每次输液前用注射器回抽,无回血、轻推封管液有阻力时拔出静脉留置针,视为堵管或折管;皮肤发白,水肿,皮肤降温,伴或不伴有疼痛时拔出留置针,视为渗漏或脱管;穿刺部位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局部出现条索状红线时拔出留置针,视为静脉炎[3]。自静脉留置针穿刺日至拔出日计为留置时间,留置时间7 d以内为相对安全时间[4],对于未出现以上并发症者则于第7天输液完拔出留置针,次日更换血管及部位重新穿刺置管。

1.2.4 统计学方法 均数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留置时间 观察组269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7 d,平均(5.048±0.130)d;对照组258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2~5 d,平均(2.837±0.132)d。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Z=-16.658,P<0.01)。

2.2 两组堵管、渗漏、静脉炎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堵管73例(27.1%),渗漏92例(34.2%),静脉炎1例(0.4%);对照组发生堵管75例(29.1%),渗漏159(61.6%),静脉炎4(1.6%)。两组比较堵管、静脉炎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在防止发生渗漏滑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留置针堵管、渗漏、静脉炎发生情况(表1)。

表1 两组堵管、渗漏、静脉炎情况比较

3 讨论

传统的留置针采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由于无菌透明敷贴遇汗失去黏性,其胶面直接接触患者皮肤,使置管部位皮肤容易出现红、肿、疼、痒及其他过敏症状;同时,由于无菌透明敷贴透气性差,透过贴膜通常可见置管部位有水珠,该处皮肤呈发白、潮湿状态[5]。另外朱祥芩[6]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按常规应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患儿静脉留置针针体滑出的发生率更高,占37%。所以采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法在此不作比较。

普通布胶取材方便,价格便宜,透气性好。采用两个交叉固定不仅能妥善固定导管体外部分,而且没有包住导管体内部分,能很好地观察血管及皮肤,透视性好。

根据力学中的合力原理,以布胶和针头的交点为作用点,交叉法各个布胶都提供了一个分力,这几个分力的合力能较好的压住针头,交叉法的几个分力的合力更大;而环形缠绕法只有两个分力,且两个分力方向相反合力更小。另外根据压强与面积的关系,两种方法的布胶对针头的压强不同;在外力几乎一样的情况下,交叉法中布胶跟针头接触的面积要小于环形缠绕法,P=F/S,因而交叉法对针头的压强要大于环形缠绕法;采用连续两个交叉法固定Y型针座及穿刺点处,不仅能很好地固定留置针,而且可使各个拉力不被分解,合力更大,固定更牢固。结果显示观察组固定小儿静脉留置针更加牢固稳定,滑针脱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交叉法固定小儿四肢静脉留置针优于普通环绕法,固定牢固,不适反应少,留置时间明显延长,患儿及家属乐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本操作存在不足之处为采用1条3M输液贴对穿刺部位保持无菌范围不够,虽然实验中发生静脉炎的比例少,但仍需要改进。如在穿刺点上覆盖无菌纱布等方法,有待进一步实验探讨。

[1]刘全茂.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中的问题[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4(4):25-26.

[2]谢艳,冼日风,薛焕芬.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3):105-107.

[3]陈维英.护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4.

[4]吕微,宋葵.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09,25(10):61-63.

[5]江美兰,罗志方,涂英,等.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固定贴的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2):2089.

[6]朱祥芩.弹力网状绷带固定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12):68.

猜你喜欢
分力静脉炎无菌
Immuno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option for advanced disease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扇形折叠法”治疗巾在“三巾”无菌盘中的改良应用
新型一次性无菌治疗巾的设计及应用
当两分力的方向不变时,是否分力越大,合力也越大?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PICC导管所致静脉炎的早期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化疗相关性皮肤损害及静脉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