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不一定都是好的

2012-01-16 07:13王青青
关键词:塑令塑料袋塑料

王青青

众所周知,塑料是一种很轻的物质,用很低的温度加热就能使它变软,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形状的东西。它质量轻、不怕摔、经济耐用。在被发明之初,塑料曾被喻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当时的人们为之欣喜若狂。然而,塑料发明还不到100年,人们的欣喜若狂就变成了苦不堪言:塑料难以降解,即使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腐烂;塑料污染土壤,进而污染植物和动物,给环境带来后患。为此,塑料又荣登人类“最糟糕发明”之首。

从最伟大的发明变成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还是塑料,只不过是人们对于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么,什么样的发明才真正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怎样在科技发明之初就能够避免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弘扬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对于摆脱中国一直以来在全球经济中的“世界工厂”角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体系中最主要的一环,就是科技创新。虽然急迫跃升为科技强国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如何避免由科技创新衍生出新的环境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一股全民创新的风潮正席卷而来。上到政府,下到个人,都简单地认为只要是新的,就是好的。但塑料的例子告诉我们,事实并不如此。國家相关部门不能仅仅只是鼓励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用严谨的态度去审批这些“新玩意”,它们是否真的只有百利而无一害?否则,等到问题真的出现了,我们又要付出数倍于初的代价去善后。而且,善后的结果还不一定能善好。

那么,如何避免由科技创新衍生出新的环境问题?

首先,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应当加强环境知识学习。环境知识与所有学科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在科技创新之初,就全面考虑到这项成果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就等于从源头上控制住了创新产品所衍生出来的环境问题。电的发现比汽车发明还要早了上百年。如果当时汽车的发明者具备相当的环境意识,清楚知道汽车尾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他可能转而研发电动汽车。也不会时至今日,各国还在为新能源电动车全面推广费心费力了。

其次,从政府层面来讲,应该严格把控专利审批环节。除了评价专利的社会贡献度外,还需要考核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这类似于现在项目上马时的环评,有必要在专利审核时也引入环评机制,以免除创新成果的后顾之忧。假如当年在塑料袋发明之初,有识之士就高瞻远瞩地看到了其对环境的毁灭性危害,我们现在也就不必左一个限塑令、右一个限塑令地做事后诸葛亮了。

环境知识的普及和环境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循序渐进的积累。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环境教育体系。这种体系不能仅流于形式,而是真正开展全方位的环境教育,结合环境实践,从小培养国民环境素质。当环境意识深深根植于心,进而形成一种国民本能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教育相较于其他门类的教育,都是更具回报性的,它的投入产出比甚至是不可估量的。人的一切行为若都能以生态环境为第一出发点,类似塑料袋风波,应该难以再出现了。

猜你喜欢
塑令塑料袋塑料
别让新版“限塑令”沦为“口号令”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欧几里得和塑料袋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
“限”塑令
塑料也高级
有些塑料袋不能装食品
塑料的自白书
塑料
对塑料袋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