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不能拿来当噱头

2012-01-19 10:31
环球时报 2012-01-19
关键词:骆家辉噱头个案

赵姗楚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人权的重视都是前所未有的,涉及人权问题的报道常常占据媒体的头条。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任何涉华消息都能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如果把“人权”和“中国”这两大名词绑在一起,所赚取的眼球无疑是十分可观的。因而,炒作中国人权问题逐渐成为某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吸引眼球和成名的捷径。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这方面近来似乎就赚了些眼球。他在来华前即声称将把中国人权问题提至“最高层”讨论,到北京后多次放话,近日更是将中国人权状况打上“恶化”的标签。

也许骆家辉是例行公事。但他对中国的了解本应比其他西方人更多,也更客观。他应该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这几十年的生活质量到底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享受的权利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他应该了解中国“人权入宪”及将人权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事实。近年来,中国在完善人权保护法律体系、民主法治建设、保护少数民族权益、加强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只要出以公心,对此都会予以肯定。看不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却已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客观事实,一味执着于他心中的那点事、那几个人,在涉华人权问题上发出如此不恰当的言论,令人愕然。

一些西方人士对中国人权状况“深表关切”的理由是,几个所谓“人权卫士”被处理。事实上,他们所关注的少数几个人都属违法乱纪的刑事司法个案。维护社会稳定是一切负责任政府的不可推卸义务。少数人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危害国家安全,中国司法机关理应依法处理,这是中国司法主权范围内的事,其他国家也会这么做。如果非要把这上升到人权问题,那么如何解释《美国法典》在这方面的相关规定?如何解释美国上世纪审理的多起在服役、美国出兵等问题上煽动与美国政府对抗的案件?“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做法未免霸道,也终究行不通。只关注少数个案,而否定13亿人民取得的成就,既不公正,也不合逻辑。

近来,美国国内也发生了不少事。一向标榜新闻与言论自由的西方政要和媒体却“选择性失声”,极力低调淡化。如何确保社会秩序和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如何在民主自由问题上避免采取双重标准,值得各国深思。

不拿人权问题作噱头、客观看待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将有助于骆家辉更好地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互信。

▲(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

国际论坛版文章除社评外,均不代表本报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

电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猜你喜欢
骆家辉噱头个案
骆家辉
“噱头新闻标题”中的零度与偏离
驻华大使骆家辉:我的妻子是高级军师
Monnalisa
本报更正
并非“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