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语言学的“X族”词语模语义建构分析

2012-01-22 03:00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打工族新词词语

刘 甜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21)

“打工族”、“上班族”等词语在十几年前曾十分时髦新颖,但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新事物新现象的不断涌现,从曾经的新词语沉淀到了目前汉语里固定的表达法,频繁地见诸于报纸、电视、网络和平常百姓的口中。不过“打工族”、“上班族”等这些“X族”成员的数量却有增无减,几乎每年都有一批“X族”的新词语呈现在我们面前,“族”变成了一个非常能产的类词缀。[1]无论“X”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短语,一旦附加在“族”前,一律变成名词,指称某一类具有某些相同的区别性特点的人群。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族”作为名词后缀的标志性特征正在形成,只要社会上出现什么特别的现象或特殊的人群,“X族”就会马上应运而生。可以说,“X族”是和社会发展变化最为密切的词语之一。

一、“X族”的构成和搭配

新词语和社会发展中新现象新事物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全球化”进程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结果。“X族”词中不仅有大量的由本土词汇为基础构成的新词,也有部分和外语组合成的或直接从外语中吸收的新词。因此,本文先从形式入手,将“X族”词分为自源词和外源词两大类。

(一)自源词

自源词是指新词语的构成成分是现代汉语里已有的词,新的只是搭配组合而已。X绝大部分是双音节的,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X族”词语模[2]。

1.简单加合类

在这类中,“X族”中“X”的意义比较简单清晰。“X”可以指爱好或喜欢的对象,如电脑族、游戏族、漫游族、英语族、篮球族、小说族、冬泳族、龟族、爬爬族(爬虫类)、内衣族、晚睡族、美腿族、丝袜族、图图族、博族(博客)。

“X”也可以指方式、地点或某种职业特征、行为特征,如汽车族、地铁族、公交族、拼车族、搭车族、卡族、拇指族、地摊族、租屋族、上班族、打工族、办公族、出差族、背包族。

有的“X”本身就是一类特定人群,如“妈妈族、美女族、玉米族、宝宝族、银发族、薄皮族(爱脸红一族)”。这些新词中,“妈妈”、“美女”、“宝宝”本身就可以指一类人,具有分类的功能。“玉米”指超女李宇春的粉丝,“银发”指老年人,“薄皮”指脸皮薄害羞的人,本身也指称一类人。

2.意义融合类

此类是多种意义的融合凝结,并不直截了当,故很多新词很难望文生义。

此类的“X”常常是一个短语。“X”有表示动宾关系的,如啃老族、爱乐族、爱表族、哈韩族;①有表示状中关系的,如月光族、北漂族、快闪族;有表示联合关系的,如哈宝族(哈飞路宝)。这一类词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的相加,而是采用了修辞手法而使这一形式具有了形象的意义。比如“啃老族”,指一些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想找工作,在经济上依靠父母而生活。“月光族”指每月都花光工资的一群人。又如“快闪族”(Flash mob),是指一群互不相识的人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聚集,在同一时间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然后迅速分开。

还有的“X”虽然是简单的拟音,但也要经过推理才能得知其意。比如“哇喔族”的“哇喔”,就是指因惊喜、快乐而发出的声音,而“哇喔族”就是提倡生活应该充满快乐,应该常常欢笑的一群人。

此外,还存在用谐音的手法表达复杂意义的方式。比如“负翁族”一词,在中国大中城市,靠向银行借贷提前过上有房有车的“幸福”生活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上把这些人戏称为“负翁”,是建立在“富翁”的谐音基础上的。再如“驴族”,指户外运动爱好者,取“旅游”的“旅”的谐音,但这些人又不同于以度假休闲为目的的旅游者,他们的目的是采风,一般徒步旅行且旅途较为艰苦,所以也取了“驴”的联想义。

(二)外源词

在互联网的强势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外的词语和用法不可避免地进入到汉语的词汇中来。在“X族”新词家族中,可以看到很多的中外文夹杂词。比如:“e拍族、时尚 Q 族(“Q”指“QQ”)、嗨の族”等。这些中外文夹杂词中主要以英语词汇和日语词汇为主。

“X”也有纯外文的,比如:SOHO族[是small office,home office首字母缩写,意即“在家办公一族”]、NONO族、BOBO族。有些“X”是音译过来的,如“博客族、派族、比特族”。②还有取英语前一个字母,又通过汉语音译而成,如“赛族”,是科学一族的意思,“赛”是取英语“science”的首字母音译而成,这也并不是新方式,早在20世纪初就有“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说法。还有一种虽是汉字的字形,但并不是这些字形所代表的汉语的意思,比如“御宅族”是个日语词汇“おたく”,汉字写作“御宅”,是指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沉迷于动漫画、游戏等一些人的概括。

二、“族”义的隐含和激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族”的确是个非常能产的后缀,其家族非常庞大,那么“X族”的用法究竟是如何兴起,又为何这么流行?我们得先关注“X族”的变化发展过程。关于“X族”的来源,说法不一。钱乃荣指出,“族”源于日本,指有共同特点的一类人。[2]李宇明也谈及了这类现象,但是他不确定这类现象是在港台产生的,还是港台借自日语的。[3]曹大为指出,“族”的这一用法是源于日语,后经港台辗转进入普通话。[4]

我们搜索了日语关于“X族”的对应表达,日语中的确有表示一类人的“X族”的说法。这一表达的兴起与日本社会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自1979年的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一直萎靡不振,结果那些在经济高度增长期大幅增加的中高年龄层的中层管理人员,纷纷从一线退下来,他们天天坐在窗边守着办公桌,所以被称为“窓际族”(まどぎわぞく)。这个“窓际族”应该是日语里“X族”的缘起。汉语里尚没有完全对应的翻译,大致可以理解为“靠窗族”、“没有实权、边缘化的人”。我们也查阅了相关词典,日语里“族”除了有汉语的基本含义之外,还有其他含义,指“伙伴、一伙、朋友、家伙(们)等”,多用于贬义,比如:“親指族、暴走族、ほたる族、窓際族等。”③

相比较而言,汉语里“X族”并不只限于贬义。关于“X族”用法的起源,本文认同曹大为先生的观点。“X族”起先在日本兴起,然后经由港台进入内地。但是“X族”从最初的新用法发展到今天高度能产性的词语模,是激活了汉语词汇中“族”基本语义特点的结果。我们也查询了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1991年以前的语料都是只体现了“族”的基本义,没有“X”族的新用法。《现代汉语词典》中“族”词条的解释如下:1.家族,宗族。2.种族,民族。3.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水族/语族/芳香族;打工族/上班族。不管是“家族”、“宗族”还是“种族”,都是一类人的总称,共同的姓氏、相同的血液或是一样的皮肤,相同的文化,将这些人贴上了一定的标签,就像一个个不同的大家庭一样,每个大家庭都有一个标志自己特点的名字。这种“X族”的“族”实词意味非常明显,还不带有词缀的特点。只是它的位置常常置于末尾,所以这种形式上的特征为“族”在“X族”结构中演变为类词缀提供了历史的土壤。

从“家族、宗族、种族”发展到“打工族、上班族”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贵族”语用范围的扩大,就是过渡阶段的产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贵族”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现代君主国家里统治阶级的上层,享有特权。这是在封建社会里“贵族”所负载的意义。当代汉语所使用的“贵族”的所指已经有了变化,那么相比“家族、宗族、种族”而言,“贵族”则是非离散性的,它的族内成员没有清晰的界限,就像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确定中产阶级一样。而且在港台还常听到“精神贵族”的说法。但不管怎么变化,“家族”、“宗族”、“种族”、“贵族”都是分类的标签,是根据不同特点区分出的一类人的总括。因此,日语的“X族”经由港台进入内地之前,汉语词汇里已经具备了吸收融合这一新用法的基本土壤,日语“X族”新词新用是建立在“族”“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一类人”的基本语义特点之上的。只不过是日语的“X族”的新词新用进来之后,激活了“族”隐含的语义语用特征,大大拓宽了“族”的使用范围,使“X族”可以指称任意具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一群人。

三、“X族”在同类构式中的胜出

近十多年来,“X族”词语模的生命力越来越强。曹大为就《人民日报》1995至2005近11年的“族”类词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个整体调查,1995年出现的数量是19个,到2005年是44个,呈递增的方式逐年上涨。[4]国家教育部发布的《2007汉语新词语选目》中,171个新词里就有15个“X族”词,比例高达 8.8%。

不管是“打工族”、“上班族”还是“啃老族”、“月光族”,都是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人的集合。但是表达这样一个集合的概念并不只限于“X族”,像“x坛”就可以指从事文艺或体育工作的人的集合,如文坛、诗坛、影坛、体坛。“x客”也可以指常常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如博客。“x奴”也可以指一类人,如房奴、车奴、卡奴。还有“x虫”,比如糊涂虫、瞌睡虫、网虫等。这些词都不如“X族”能产。相比较而言,“x虫”和“x奴”还可以引发贬义的联想,特别是“x奴”中的“奴”的基本含义还很明显,“房奴、车奴、卡奴”都是金钱或银行的奴隶,所指对象有限。“x坛”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词,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比较常用,不能产生像“X族”那样出奇出新的特点,自然也不如“X族”那么活跃。“X族”能在这一类表达中脱颖而出,与它新颖简洁的表达特点是分不开的,是语言求新机制的结果。

“X族”的高度能产性就在于它的高度包容性,只要有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一类人的存在,“X族”就可以用来表示。而且“X族”是中性的,没有褒贬之分,相对而言也具有更大的包容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反映在语言运用上则要求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容。比如“拇指族”指酷爱发短信的一类人,“北漂族”指在北京为了理想和梦想而打拼的外地人,“月光族”指把每月工资都花光的一类人。这些“X族”无一不体现了社会发展中的新现象新特点。“X族”词群里的这些新词,表意具体生动,风趣别致,给词汇带来了活跃的因素和丰富的色彩,特别符合人们求新求简、追求个性化的语用心理。

此外,“X族”的能产与流行文化的影响也密不可分,包括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受到电影小说漫画等流行因素的影响,这些词语便铺天盖地而来,马上充斥于网络和报纸。比如“跪族(来自冯小刚的喜剧电影)、醋溜族(来自朱德庸的漫画改编的电视剧)”。又比如“哈韩族”、“快闪族”(2003年最先在纽约出现,后来扩展至欧洲、亚洲等)、“NONO族”(来自意大利)、“BOBO 族”(来自美国)等,这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现在的“全球一体化”也密不可分。

在“X族”词中,多数词用于年轻的一代,多数新词也是由年轻人创造出并流行开来,这是现代社会比以前更倾向于凸显个性、展示自我、避免趋同的结果。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最重要的是这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所受的社会道德观念的束缚相比从前自由了很多。现在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五花八门,“X族”新词很好地体现了他们对生活消费方式的概括,比如月光族、啃老族。这个“族”再也不是聚居而有血统关系人群的统称,更不是在历史上有共同的经济生活、语言文化、心理素质的人群构成的稳定的共同体,而是某些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人。

四、“X族”词群的社会语言学意义分析

上文虽然列举了一些“X族”,并试图对之做出解释,但是很多“X族”并不是一言两语可以概括的。比如“快闪”本是国外年轻人流行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外来文化传播到了中国,“快闪族”也就应运而生。那么在国内,参照“闪族”,又造了一个新词“跑族”④,指不负责任掉头就跑的一类人。这之中的每一类,都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复杂性让你很难给出一个解释和定义。

在这众多的“X族”中,其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水平之下的,是社会用某一评判标准对某一类人的总括。这一大类又有两小类,一类是像“啃老族、上班族、月光族”等词,这类“X族”的人群并非有意识地将自己贴上某族的标签,而是他们无意识地呈现出了某种行为特点,而被人归为一类。这类可以有一定的流动性,具有类间的可转换性。还有一小类是“妈妈族”、“银发族”、“宝宝族”等,这些人群都是被动归入“X族”的,自己无能力更改自己属于某族的现实,是社会上根据一定的生理现象将之进行了归类。

第二大类是意识水平之上的,它是一种看不见的社会网络,体现了一种心理认同。比如“赛族”、“不婚族”(指提倡不要婚姻形式的一类人)、“BOBO族”、“NONO族”、“FREE族”等。“赛族”是科学一族的意思,这些人以网站的形式形成特定社区,网站不对外开放,只面向符合要求的人。“BOBO族”(布波族)是代表财富的布尔乔亚(Bourgeois)和代表自由浪漫的波希米亚(Bohemia)的缩写组合词,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甚至相互冲突的社会阶层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BOBO族”。大陆上的“BOBO族”完全是个先被虚构、后被制造而出的“种族”,它是西方生活方式在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简单投影。“NONO族”⑤是经过英文里的否定词“NO”的双重否定而得来的。NONO族拒绝名牌,决不盲从,他们以“潮流规则解密者和颠覆者”身份出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注重个人感受,拒绝被潮流程式化而淹没自己的个性。在NONO族中,建立一个同族人的关系网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他们都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联络,他们爱逛的商店没有朋友的推荐外人怎么也发现不了。这类“X族”已经不仅仅是对一类具有相同爱好或相同特点的一类人的概括,而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标志,他们有一系列的行为处事特点和交际规则,而使异于他们的人群难以融入。

“族”类词从最初开始表示一类人的用法到现在的滥觞,除了所指对象范围的扩大之外,更体现了一种“精神社区”,我们姑且用这个概念。比如以前的“上班族、打工族”,是在社会上出现了这么一种社会群体之后,人们将这群有某一共同特点的人群用“X族”来概括。当“X族”成员发展到后起的“赛族”、“NONO族”等时,则是由某个或某些个发起人先定义了这群人的特点,如果谁符合这些特点,在得到核心人物或大家的认可之后才能融入其中,这类“X族”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域或血缘限制,更体现出一种精神上的社会网络圈。

五、“X族”词群的规范和发展

“X族”词群日趋庞大,发展迅猛,网上常有调查,问被试者属于现在流行的某族里的哪一族,如果被试者认为他哪一族都不属于,他马上就会创造一个新的“X族”词。这是分类在人类意识中占主导核心作用力的体现,让人感觉“X族”的产生是非常随意的,缺少规约性和确定性的限制。

虽然“X族”词成员日益增长,但并不意味着它们都能存活。很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次性出现后便消失了,带有较强的时效性或使用者的随意性。有些在一定时间特别流行,但后来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还有一部分词语由于使用范围的扩大、使用群体的增多和使用频率的增高而逐渐稳定下来,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常用词语,比如“打工族、上班族”已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还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则是介于前二者之间,它们目前拥有一定的使用人群和使用频率,处于不完全稳定状态,前景如何,还要接受时间的检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用于网络命名和个人出于追求新颖刺激随意生造出来的“X族”词的存活性很低。中英文夹杂的字母词虽然和社会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否具有生命力也值得怀疑,比如“SOHO族”,经过近十多年的沉淀,基本得到认可,在受过中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和中年人群中不存在理解的障碍。但是像“NONO族、BOBO族”大部分人还不懂,有的可能听说过,但具体所指还要上网搜索才能明白。有些哪怕全是中文,也不一定能明白其义,比如“玉米族”,这个词现在代表两个族群,一个是指超级女声李宇春的粉丝,一个是网络“域名”的谐音。如果你不知道超女,不知道李宇春,不知道“粉丝”,你就没法知道“玉米族”是什么意思,只有那些关注社会娱乐新闻的人们才会明白。如果你不关注注册域名这一事件,你也无法知晓它是“域名”的谐音。更明显的如“赛族”,不和此族同类的很难融入进去,进入手续也比较麻烦。这些社会群体都呈半封闭性。

就像人的血型一样,社会必须要有标签,区分种类,才便于叙述、观察。但标签肯定不是单一的,一个人身上可能会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族群生活方式。但对于这些“X族”新词我们还是要持慎重的态度,只有少数词语会成为一种固定现象长期存在,更多的不规范的随意所造之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被抛出历史舞台。

注释:

①“哈”源于台湾青少年文化的流行用语,指“非常想要得到,已经近乎疯狂程度”,哈韩是指狂热追求韩国音乐、电视、时装等流行娱乐文化,在穿着打扮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效仿。

②“博客族”的“博客”是英文“blog”的音译,“派族”是一种游戏,是“pai-zone”的音译,“比特族”的“比特”是英文“pet”(宠物)的音译。

③“親指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熟练地高频率地使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等的年轻人。“暴走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制造很大的噪音,肆意地粗野地在街上、公路上跑S路线,闯红灯的“共同危险型”的一伙人;另一类是无视交通规则而比驾驶技术和速度的一伙人。“ほたる族”是指被家里的人赶到阳台上吸烟的男性,因为他们吸烟时的红色烟火看起来像萤火虫一样,由此而得此名。

④“跑族”指:老板拖欠员工工资跑了;员工窃取了公司的商业机密跑了;男女网友一夜情后,男方或女方骗财骗色后,突然就跑了;夫妻双方无法抚养亲生骨肉将孩子抛弃路边后突然就跑了;贪官污吏东窗事发突然就乘飞机跑了,等等。

⑤NONO一词来自于加拿大记者娜奥米·克莱恩(Naomi Klein)于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拒绝名牌(No Logo)》,书中揭示了当今世界疯狂的消费状况,以及人类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品牌及其广告的骚扰和欺诈,它为身处高消费社会的西方人敲响了警钟。通过对名牌崇拜的批判,对奢华铺张的讽剌,在都市里倡导一种理性消费、简约生活的新节俭主义之风。NONO族便是这种都市新节俭主义的推崇者。他们崇尚简单就是美,无论是吃穿住行都追求内在的充实和不动声色的优越感,而不是靠奢靡华丽的外表来标榜自己。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钱乃荣.酷语 2000[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34.

[3]李宇明.词语模[C]//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146-157.

[4]曹大为.“族”的类词缀化使用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打工族新词词语
“打工人”实录
容易混淆的词语
声音·数字·新词 等
找词语
瑞士跨国打工族人数破新高
农村“打工族”留守子女的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学诗偶感
一枚词语一门静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