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外生长胃底间质瘤1例

2012-01-22 03:46阮红平郑四喜代焱新
中国乡村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胃腔伊马替尼胃底

阮红平 郑四喜 代焱新

(湖北云梦县城关镇卫生院 432500)

胃间质瘤很少见,可位于黏膜下向腔内突出,也可位于浆膜下向胃腔外突出或位于肌壁间。我们曾收治1例腔外生长胃底间质瘤患者,通过积极治疗获得较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66岁,黑便3天,于2010年10月17日入住我院内科。既往1个月前出现左上腹隐痛,进食后胀满不适,食欲缺乏。查体:心率76次/分,血压140/90mmHg,结膜未见苍白,锁骨上及左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腹平软未及肿块,无压痛,肠鸣音可。给予对症及保守治疗1周,黑便消失。期间行二次胃镜检查示:胃底巨大溃疡并出血,胃底腺瘤?胃间质瘤?两次均未取材活检;彩超检查:未发现胃底肿块。初步诊断:胃间质瘤并出血。转入外科拟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中在胃底近贲门左侧约6cm处有3.0cm×3.5cm大小的圆形实质性肿块,位于浆膜下向胃腔外生长,确定为胃间质瘤,探查未见贲门周围、食管裂孔处及大弯侧存在肿大淋巴结,遂行距肿块2cm远的楔形切除,术后恢复顺利。术后免疫组化检查:CD117(+)、DOG1(+)、SMA(-)、S-100(-)。最后诊断:胃间质瘤。术后服用伊马替尼400mg/d。近期随访无不适,复查亦未见复发。

2 讨论

胃间质瘤(GIST)是一个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肿瘤发病机制的成功例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肿瘤的研究进入了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全新时期,研究发现GIST含有活化的C-kit突变。进一步的免疫组化检测显示,GIST组织对CD117(C-kit蛋白)呈阳性反应,CD117就成了GIST的高特异性的标记物。至此,GIST的诊断才真正步入标准化的阶段。

GIST切除治疗时,术前应给予多学科评估,行全面严格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超声、内镜、超声内镜等检查。针对检查结果可评估完整切除的概率,手术完整切除是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2008年4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修订的共识意见,增加肿瘤破溃作为独立的高危因素,故GIST是不推荐术前进行活检的。本例术前未确诊间质瘤,也未行全面的影像学检查,过于草率。

GIST手术必须遵循无瘤、非扩大、完整、无破裂原则,合适病例经腹腔镜手术亦无不可。本例行楔形切除,效果良好。GIST目前没有确定的良恶性划分标准,多以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共同划分其恶性危险度。本例受条件所限未能行核分裂象检测,按2008年Joensun提出的改良NIH恶性危险分级,至少应为中危。对中高危险分级的患者而言,伊马替尼的使用能很好地改善预后。本例术后服用伊马替尼,近期随访未见复发。

猜你喜欢
胃腔伊马替尼胃底
腹腔镜辅助经胃腔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12例临床分析
气体对比剂在胃癌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肿瘤预防与治疗》文章荐读:中国胃充盈超声检查专家共识
急诊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分析
完全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应用体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
改良三明治法同步与序贯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伊马替尼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不良反应22例临床观察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