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快速康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2-01-22 17:48陈志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外科麻醉康复

陈志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 510130)

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最早由丹麦腹部外科医生Henrik Kehlet于2001年提出,其概念主要的理念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加速患者术后的康复。经过10多年的实践证明,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与方法对于开展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手术是“扶正祛邪、治病救人”的重要手段,无论中医西医,要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理念,都不能排除手术治疗。在新的历史时期,手术目的已经远非仅仅为了去除病变和修复组织,更重要的是使患病的人得到整体康复。因此,很有必要对围手术期快速康复进行深入探讨。

1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主要内容

快速康复外科其主要内容指在围手术期优选各种有效的方法,包括麻醉方式选择、止痛方案、营养支持、供氧、液体控制、减少鼻胃管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微创手术和积极的术后康复措施,以减少手术创伤带来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和重要器官的功能紊乱,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达到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满意的目的。因此,“快速康复”是整体生物医学的最佳实践模式,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及“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围手术期研究的根本目标。其中围手术期处理与研究涵盖了各学科的密切协调与合作,如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及社会支持系统等;也涵盖了各阶段的评估管理,包括术前准备、术中管理、术后处理,包括麻醉、护理,包括心、肝、肺、肾等各个重要脏器功能的评估与治疗保护,包括营养状态、心理状态、发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处理、术后并发症(伤口与肺部感染、伤口裂开、尿潴留与尿路感染等)的预防与处理,包括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等各种功能的恢复等方面,包括术后进食、活动与锻炼、伤口与导管的管理等各个环节。

1.1 快速康复外科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1.1.1 手术前准备 (1)健康宣教 手术前,病人通常会对手术及其结果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是否成功,疼痛能否忍受,是否会有并发症、后遗症,担心疾病预后,导致了患者产生严重的紧张、恐惧,约有80.7%手术患者产生焦虑,68%手术患者产生抑郁,使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从而增加手术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增加手术过程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利于术后康复。所以进行正确全面的术前宣教非常重要。有研究发现,通过充分的术前教育可以减少患者的恐惧及紧张感,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快速康复外科要求护理人员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较详细的宣教,让患者熟悉病区环境,了解手术方式,知道手术前后如何进行准备及配合,在术后如何配合早期下床活动,如何进行早期喝水及进食,也让患者知道术后大概的出院时间等,通常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治疗的患者出院时间都比传统方法大为提前。

(2)术前肠道准备 传统围术期护理中术前12 h 禁食、禁饮是常规护理之一。但有学者研究发现术前过早禁食、禁饮有可能导致术后胰岛素抵抗,加重应激。快速康复理念认为, 术前进水或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缩短禁饮时间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适, 减少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胃肠道手术,2009年Cochrane系统性回顾4777例发现术前肠道准备组与无准备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之比为4.2 VS 3.4 ,术后感染率之比为9.6 VS 8.3 ,术前进行肠道准备与不进行肠道准备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张琼等腹股沟疝修补术前未进行肠道准备,术前6 h禁食、3 h禁饮,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并未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3)术前禁食 欧美国家普遍认为,病人术前6 h禁食,2 h禁水有利于减少手术前患者的饥饿、烦躁、紧张等不良反应。该观点越来越受到麻醉科医生等的认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99年重新修订了术前禁食指南,要求缩短禁食、禁饮时间,特别是缩短限制透明液体的摄入时间,避免低血糖、脱水等,让患者在舒适而又不增加误吸的环境下接受手术。指南规定,任何年龄患者术前2 h 可以进不含酒精、含少许糖的透明液体,如清水、茶、咖啡、果汁等。另有研究表明,术前2 h 禁饮与传统禁食相比,无不良反应,相反,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低。

(4)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 目前普遍认为,术前行代谢准备可以减少术后胰岛素抵抗,缓解分解代谢。通常在术前10 h口服12.5%的碳水化合物饮品800 mL,术前2 h 为400 mL。黄祝娟等进行妇科手术术前方法是6 h禁食、4 h 禁饮、2 h 静脉输注10%葡萄200 mL,不行常规灌肠清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没有增加,反而低于对照组。

(5)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腹部外科择期手术,在没有感染症状时,术前半小时给予头孢二代抗生素加甲硝唑1次;若手术时间超过4 h,则再给予1次抗生素治疗。术前无需常规给予麻醉用药。

1.1.2 手术中处理 (1)优化麻醉方法 减轻患者术中应激反应,使之尽可能接近于生理状态下完成手术是麻醉的原则和最终目的。FTS 要求的麻醉不仅仅只是加速患者在手术期间,还包括优化术前用药、提供最好的术中条件、加快麻醉后恢复、避免术后的副反应及早期并发症、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充分止痛消除不适、加速术后功能重建等。因而麻醉师在FTS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证实在下腹部手术时,硬膜外麻醉的病死率比全身麻醉下降30%。如要进行全身麻醉,则尽量选用起效快、半衰期短的麻醉药如七氟醚和瑞芬太尼等,可以使病人手术结束后很快清醒,在手术当天就可以进行康复活动。Koea等人的研究显示,单剂量鞘内注射加入加巴喷丁的吗啡麻醉方式是安全有效的,病人术前生理紊乱减少且术后住院天数减少。

(2)手术技术 快速康复外科中减少手术创伤是减少应激的重要环节,包括切口选择、手术操作轻柔、细致,可减轻应激程度,尽量美容缝合。腹腔镜等微创技术及其新方法和新设备促进了快速康复外科的发展,并且两者结合有一定的优势。无论是腔镜还是开腹手术, 都应追求最少的手术操作干扰、最小的手术切口、最佳的内环境稳定、最轻的炎症反应和最快的术后恢复过程及最低的心理创伤等微创效果。目前快速康复外科已在消化道、妇科手术等领域广泛应用,效果较好,明显地加快了病人的康复,缩短了手术后住院天数。结合微创的快速康复外科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也是新的挑战。

(3)引流管、减压管的放置 传统外科手术中术后要放置引流管引流残液,防止感染和术后并发症。胃肠道手术中快速康复外科认为不必常规使用留置引流管,董春梅的研究结果便表明,放置减压管管与不放置减压管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由于插减压管导致的恶心呕吐、咽喉疼痛现象要高于实验组。陈纯英等将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子宫切除术,发现不常规放置引流管的实验组比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要低,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所以不适当的放置引流管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而且增加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因此引流管的放置应慎重考虑,尤其是预防性引流。

(4)术中保温 研究发现,术中低温可以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导致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还可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药物代谢延长、苏醒时间延长、麻醉苏醒期寒颤、肌体氧耗量增加。另外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有抑制作用,使体温下降。因此,术中对患者保温,对人体正常代谢、生理机能、内环境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快速康复外科强调患者的保温问题,重视吸人气体、静脉输液、腹腔冲洗液及手术室的保温等处理,针对高龄、危重患者使用保温毯等措施。

(5)术中、术后液体管理 术中补液目的是保证适宜的心脏博出量,术后补液是为了促进胃肠道蠕动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但术中和术后补液是难以分开的,故在临床实际操作中麻醉师与外科医师各自制定输液方案,这就加强了麻醉师与外科医师的合作。术中主张控制补液,不过多的补充含钠液体,有利于缩短术后肠麻痹的时间;麻醉后应先使用缩血管药物行升压处理,而非进行大量的补液处理。术后,在限制液体的基础上,严密监测血容量和尿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制定补液计划。

1.1.3 手术后措施 (1)术后镇痛 快速康复外科的目的在于降低应激反应,止痛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方法极大地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显著减少了术后恶心、呕吐及肠胀气的发生。术后通过硬膜外导管持续给予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等麻醉药物不仅利于术后止痛,且可促进术后麻醉的早期恢复。

(2)术后早期活动与早期进食 快速康复外科主张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不仅有利于肺的呼吸运动,加速康复,还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李英等报道,在食管癌术后4 h,若生命体征平稳,应协助患者床上坐起1~2 次,给予叩背、协助排痰,并按摩或活动四肢。术后第l d 增加床上活动量,机械排痰2~3次,拔除胸管后下床活动1~2 次,第2 d 开始逐渐增加下床活动次数。传统的术后进食标准是胃肠道功能恢复、有肛门排气,许多学者认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但不会产生腹胀、呕吐等不适,而且可以促进肠蠕动,维护肠黏膜功能。董春梅在患者胃肠术后麻醉清醒后4 h 即给予少量多次饮水,术后12~24 h开始进食流质,与对照组相比发现,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显著延长,认为早期进食是安全可靠的。这也与学者Msttei P 等的观点一致,即在胃肠功能恢复之前,患者可以耐受经口进食。

(3)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 快速康复外科认为,无须常规留置导尿管,可根据手术类型、时间等综合考虑。若需留置,一般在术后48 h考虑拔管。短时间的留置导尿管不会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可减少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

1.1.4 快速康复外科的营养支持 目前国外的FTS方案中少有提及营养支持的问题,而营养支持是FTS实现病人术后快速康复的基本保证。若术前存在严重营养不良,不通过10~14 d 的PN 或EN 支持,其营养状态和器官功能障碍没有得到纠正,即进入FTS治疗路径中将是危险和不妥的。目前FTS主要在择期、无严重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病人中实施,但随着FTS方案的不断完善,其适应症必将能逐步扩大。

2 快速康复外科的最新进展

随着FST在众多术科领域的开展,在妇科、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小儿外科、心胸外科等领域均获得了一定的循证依据和经验。报道如下。

2.1 心胸外科手术 电视胸腔镜手术已成为胸部微创的代表性手术,被认为是自体外循环问世来胸外科领域的又一次技术革命(肺部病变、胸膜病变、纵膈心包食管病变)。将电视胸腔镜技术用于快速康复外科中,结果显示胸腔镜较好的满足了快速康复外科这一崭新理念,在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出血两、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相比传统方法有较大进步和改善。

快速康复外科在心脏手术后,对其临床恢复及经济进行评估,FST 能减少患者术后在ICU 的停留时间,且插管时间减少,围手术期的费用干预组少于对照组。快速康复心脏外科(FTCS)是在快速康复外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科康复理念,虽然FTCS的理念在国外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是在国内,只在少数几个单位开始实施,主要跟心脏外科手术具有高风险性,快速康复的安全性还没有得到国内大多数心脏外科专家的广泛认同,术前教育、术后康复系统不完善等有关。因此FTCS 的核心要素主要有麻醉技术的娴熟、早期拔管、复温和保持术后正常体温、术后镇痛等。

将FTS 应用在肺癌切除手术中,患者术后转移的发生率仅为10.53%相对传统治疗方案的33.33%,同时术后并发症减少,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总费用。

胡学宁等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用于多发性肋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采用静吸全身麻醉,根据患者情况行肺修补术、小切口内固定(胸膜外法),内固定材料为可吸收肋骨钉,并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术前健康宣教。该研究证实了采用FTS围手术期处理的骨折患者术后胸壁疼痛、输液、住院时间明显减少,早期活动耐量延长,胸壁疼痛程度减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方法。

2.2 腹部外科手术 FTS在结直肠的手术治疗方面已较为成熟,包括术前缩短禁食时间、不留置胃鼻减压管及腹腔引流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早期下床活动、有效地术后镇痛等,与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相比,快速康复外科措施可明显加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住院时间、费用及并发症。

FTS 在胰腺切除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措施:使用硬膜外麻醉、横切口、腹腔引流管留置,围手术期单一抗生素,早期活动、进食等对有利于术后康复。

2.3 泌尿外科手术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对患者行FTS管理,术后住院期间肠道并发症减少,肠蠕动明显早推进;第一次排便、住院时间缩短,疼痛感知能力降低且生活满意度增加。

2.4 妇科手术 自2001年首次将FTS 模式应用到妇科手术取得成功后,其逐渐得到欧美等国医师的认可,进而将其推广应用至其他妇科手术中,如子宫切除术、子宫脱垂行阴式手术、卵巢的恶性肿瘤手术、剖宫产术等。但FTS 在妇科的研究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涉及子宫、卵巢等的部分手术,在输卵管、阴道等方面的手术涉及不多。目前妇科领域所应用的FTS 方案主要涉及FTS 中的麻醉方式优化、术后尽早恢复肠内营养、鼓励尽早下床活动促进术后恢复等方面。结合微创的FTS是否为妇科围手术期的最佳治疗策略需要更多的随机、重复研究来验证。Cascales 等人将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用于晚期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运用温热化疗中,结果实验组腹膜癌发生指数较低,并指出在快速康复理论下对晚期卵巢癌术后病人使用温热化疗是可行的,但需要更多前瞻性及随机研究来证实。Antipin等对剖宫产术的产妇行快速康复外科理论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显示FTS在剖宫产术中是有效的、安全的。它能够改善围手术期病人的情况,促进产妇术后恢复情况并改善与婴儿的接触,同时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2.5 神经外科手术 结合神经外科微创手术的FTS切除垂体瘤,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的做法是:术前仅用开塞露40 mL 纳肛,术后48 h 持续使用一次性静脉止痛泵,100 mL 生理盐水中加入舒芬200 mg,欧贝8 mg。麻醉清醒后即每30~45 min给予3~5 mL温开水湿润口腔,术后6~8 h 闻及肠鸣音即按流质-半流质-普通饮食的顺序进食,采取半坐卧位并协助四肢活动及膀胱功能训练,24 h 后拔除留置导尿管。研究结果是通过运用FTS 理念是安全可行的,使垂体瘤患者术后在未增加并发症的基础上康复时间缩短。

2.6 小儿外科手术 近年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日趋完善,在小儿外科中的应用也有尝试。FTS理念在小儿外科的应用与成人外科基本一致,又有其特点,快通道麻醉是其中一个特点。Kurihara 等报到小儿右心旁路手术中应用快通道麻醉,结果显示快通道麻醉有助于心功能的保持,术后早期拔管的耐受性增加,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另外微创手术、术前健康宣教、麻醉前2~3 h 饮含糖液体、若需要置管应在麻醉下进行、不常规行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术中保温(手术室温度﹥29.5℃,手术台气垫加热保暖37~41℃、术中尽量减少肢体暴露、输液采用加热装置、温热的生理盐水冲洗创口等)、术后早期活动及进食、术后有效镇痛等特点。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小儿外科疾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但尚需开展更多循证医学研究。

2.7 高龄人群外科手术 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论对80岁以上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其可行性及效果做初步临床研究。FTS组的围手术期措施如下:术前的健康教育、术前禁食6 h,禁饮2 h、不常规留置胃管或麻醉后留置,苏醒后拔除、麻醉后留置导尿管,苏醒后拔除、不行肠道准备、术前使用1次抗生素,术后使用1~2 d、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术中输液量控制在30~40 mL/kg,术后2000 mL/d左右、引流管术后12~24 h拔除、术后硬膜外镇痛、口服非甾体类止痛剂、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术后6 h饮少量水,24~36 h过渡到半流质等。研究结果表明将FTS 理念应用于80 岁以上的胆囊结石患者的微创治疗中,可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及围手术期所致的应激,能促进超高龄患者早期康复。

2.8 急诊手术、严重创伤、感染等危重疾病 江志伟等提出,在择期手术病人的基础获得经验,将快速康复外科应用到急诊病人以及创伤、严重感染等危重病人中,可以不断扩大和完善快速康复外科的适用范围,也是对不同患者需求的满足。

3 快速康复外科在中西医结合中的进展

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以快速康复外科为中心,展开了较多临床随机研究及临床观察,在合理的使用中医治疗方法、促进术后快速恢复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丰富了FTS的内涵。

3.1 中医药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作用研究腹部手术后病人常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肠麻痹等,中医学认为多由腹部手术后,或因肠道、腹部病变,或是全身疾患、瘫痪等的影响,使肠体麻痹、气机阻滞不通所致。以腹胀如鼓、腹痛、呕吐、便秘、无肠鸣音、矢气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术后快速恢复胃肠功能,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发生率。中医药的针对性治疗主要包括内服和外治两方面。内服有承气汤类、四磨汤类等,外治则以芒硝、大黄等制成脐贴,或电针足三里、上巨虚等,或者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等方法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冯吉等采用术前中药灌肠、针刺足三里、术后口服促肠蠕动中药、腹部外敷促肠蠕动中药贴、耳穴按摩等中医药联合的方法对结直肠癌术后病人进行快速康复治疗,结果FTS组病人术后排气、排便、恢复进食、早期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好于对照组。王慧敏等提出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针刺,如针刺治疗腹部手术后肠麻痹,足三里贴膏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动力,推拿按摩改善术后胃肠功能紊乱,针灸脾经、胃经、大肠之募穴,可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脾胃功能,提高营养吸收;针灸为非消化道途径治疗且副作用少,能有效防治术后恶心呕吐,还能减轻术后疼痛及机体应激反应。林鸿国等通过回顾性总结近年来在围手术期采用针灸及中药灌肠、外敷的病例914例,发现中医药外治在腹部手术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方便有效。也有学者提出,温针灸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作用相比常温针灸更重要。

笔者通过中医理论分析、前期证候聚类研究以及临床研究,提出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主要病机应以虚证为主、或为虚实夹杂;而热结腑实只见于个别里热实证的术后病人或者急腹症患者。因此,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辨证论治策略应以扶正补虚或者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而大承气汤等通里攻下方药尽管具有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但其主要适用于以热结腑实为主症的急腹症或个别里热实证的术后病人,而并不适用于择期手术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的绝大多数患者。

3.2 中医药在肝胆外科的应用 沙盈盈等在老年胆道手术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中加入中药治疗方案,具体做法如下:大承气汤中芒硝、大黄并用,且加枳实、厚朴,泻下与行气并重,具有行气通下,攻积导滞,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理气去瘀之功效。作者指出中药结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尝试。

3.3 中医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 目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患者围手术期的一些治疗规范较为统一,向松涛等在围手术期予以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对泌尿系疾病疗效确切的电针双足三星、艾灸关元、气海及中药等中医综合治疗手段,建立TURP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规范,显著缩短了术后尿液转清时间,缩短尿初、尿末疼痛持续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减低术后尿频、尿急等排尿症状、急迫性尿失禁、不稳定膀胱的发生率,从而加快术后早期排尿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疗效,改善短期内患者生活质量。

3.4 中医与营养支持 中医学认为,手术克伐正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精髓在于“通”和“健”。胃得和降,脾运得健,才能生化气血,敷布营养全身。本着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运用中医中药改善脾胃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可以为手术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有研究显示,应用中医药调节全身功能,可防治术后感染,促进创口愈合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中医学“脾胃后天之本”、“有胃则生”等脾胃学说与目前国际公认的术后“只要肠道功能许可,首选肠内营养”的观点高度一致。中医时辰治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上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节律的周期性,并指导临床治疗、预防和养生。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不是研究时间本身,而是探索人体活动节奏随时间周期性系列节律的变化。有学者就根据中医时辰学的理论,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进行中医分型后按时辰辨证配膳,结果发现按时辰辨证配膳方法可以明确改善腹部手术患者营养学和肠功能指标。

4 展望

(1)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快速康复。尽管FTS 仍未普遍开展和推广,很多外科医师对FTS 的概念还不甚了解和接受,真正开展研究和应用的仅有少数大型医院,开展FTS 仍然任重道远。但是,大量临床实践证明,FTS能显著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和医学发展的方向。因此,坚持把“快速康复”作为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核心理念必定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

(2)微创手术是21世纪现代医学的重要进展之一。目前很多手术都可以通过腔镜等微创手术完成,其中包括腹腔镜外科、内镜外科、导管介入外科、物理外科(冷冻、激光、射频、微波、高能聚焦超声)等,通过微创技术,可使机体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最短的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最轻的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以及最小的瘢痕愈合。已有证据表明FTS 和腔镜微创手术联合可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减轻手术创伤以促进术后康复。因此,大力推进微创手术的理念和手术方法,不断改善和革新手术技术和手术设备,必将对围手术期快速康复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根本。开展围手术期快速康复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引进快速康复外科的先进理念和成熟方法,包括术前宣教、术前准备、术中麻醉,改良的外科技术以及术后止痛,以尽量减少围术期的各种应激反应因素。只有先进的手术理念,正确的手术决策,扎实的中西医学基本功,具有整体辨证的思维方法,找出切合临床实际的病证结合新方法,才能达到快速康复目的。因此,把“快速康复”作为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根本目标,必将有力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促进学术水平的大幅提高。

(4)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将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平台。由于原有快速康复外科的核心环节是减少病人的创伤与应激损害,包括推动微创手术和各种围手术期处理措施以促进快速康复,但主要仍然以被动应对为主,缺乏主动干预的理念和积极措施。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对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以中医脾主运化理论所主导的“主动营养”理论与实践、中医外治法对促进运动功能快速康复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一旦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中西医结合办法,将微创技术与FTS 以及中医药三者有机结合,不但将会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真正实现快速康复,而且将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平台,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跻身于世界医学水平的前列。

猜你喜欢
外科麻醉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