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区发生的3种甜菜害虫的特征特性与防治

2012-01-23 00:40吴则东
中国糖料 2012年2期
关键词:感器甜菜成虫

韩 英,吴则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农作物研究院,哈尔滨150080)

甜菜茎象甲和叶螨是我国西北区常年发生的害虫,在东北地区未曾有这二种甜菜害虫发生为害。据调查,2008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局部区域有叶螨发生;2011年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局部地块有甜菜茎象甲发生为害。双斑萤叶甲在黑龙江省主要为害玉米、大豆,2011年双斑萤叶甲在黑龙江省甜菜产区普遍发生,为害期较长。因此,对甜菜茎象甲、叶螨和双斑萤叶甲这3种害虫应引起注意,防止这3种害虫在东北甜菜产区扩大蔓延。为了有效控制这三种害虫,现将其特征特性、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等作以介绍。

1 甜菜茎象甲

1.1 分布与危害

黄色茎象甲Lixus sp.与斑翅茎象甲Baris scolopacea Germ,属鞘翅目象鼻虫科。在全疆发生,北疆地区比较普遍。早期主要为害甜菜种株、菠菜种株、菠菜及藜科茎和叶柄,后转移到原料甜菜上危害叶柄,甜菜受伤轻者伤口很快愈合,形成黑色伤疤,受伤重者,植株内部营养汁液大量从伤口溢出,致使叶片萎缩。

1.2 形态特征

(1)黄色茎象甲:成虫体长8.5~12mm,体狭长。喙筒状,细而长,复眼上下均有白色鳞毛。前胸背板及鞘翅黑色,其边缘为灰白色,正面观虫体四周有一白色边缘,侧面观虫体上部约2/5为黑色,下部约为灰白色。

(2)斑翅茎象甲:成虫体长2.5~3.8mm,体壁黑色。鞘翅由黄色和白色鳞片镶嵌成斑翅。喙极度弯曲,与前额相连处有一深的横沟。鞘翅不长,不覆盖腹部末端。

1.3 生活史及习性

在新疆成虫以土塘15~30cm土层越冬,4月中下旬开始出土。早期出现的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产卵,直到8月中旬,田间经常可以发现卵粒。前期产卵,在甜菜叶丛的外部;以后随着外部叶片的衰老,产卵部位转移至叶丛的内部,产卵前期成虫在寄主茎秆和叶柄上咬一个洞,然后产一粒卵在其中,产后在外部予以封闭,不久形成一黑色小瘤。卵粒散生,有时3~4粒排成一行。

6月上旬可见初期孵化的幼虫。幼虫在叶柄后茎内上下蛀食,有时一叶柄内有幼虫4~5头,同时排除黑色虫粪,在柄外即见内部发黑。不久叶柄开裂,终至叶片枯萎。种株主茎被蛀食后易于折断,致使种子不成熟,所以幼虫危害胜于成虫。成虫受惊动,有落地假死的习性。

1.4 防治方法

(1)清除田间藜科杂草;幼虫危害初期,可适当灌水,在植株水分充足的情况下,能抑制幼虫在植株内的生长发育。(2)田间喷药:用48%毒死蜱乳油6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48%毒死蜱乳油500倍液+5%锐劲特(氟虫腈)悬浮剂10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乳油800倍液均匀喷雾;可用5%锐劲特(氟虫晴)悬浮剂0.3%拌种。

2 甜菜叶螨

2.1 分布与危害

叶螨属蛛形纲、螨目、叶螨科。在新疆危害甜菜的叶螨种类较多,有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y Val、土耳其斯坦叶螨 Tetranychus turkestanni Ugarov et Nikolski、二斑叶螨 Ttranychus urticae Koch、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la。新疆石河子地区以朱砂叶螨为主。叶螨主要危害叶片,受害后的叶片失绿,向背面卷曲,受害严重叶片干枯死亡,影响植株的正常发育。在石河子地区,于7月中旬开始危害,8月下旬危害达到盛期。一般大田为点片发生。

2.2 形态特征(朱砂叶螨)

雌螨:体长483μm,喙长70μm,体宽322μm,体椭圆形,锈红色或深红色,须肢端感器长约2倍于宽;背感器梭形,与端感器近于等长。口针鞘前端圆顿,中央无凹陷,气门沟末端呈典型的U型弯曲,后半体背表皮纹梭形。肤纹突呈三角形至半圆形,被毛正常。各足爪间突裂开为3对针状毛,足Ⅰ跗节和胫节的毛数经常有变异,一般足Ⅰ跗节双毛近几基侧有4根触毛和1根感毛;胫节一般具有9根感毛。足Ⅱ跗节双毛近基侧具3根触毛和1根感毛,另一触毛在双毛近旁;胫节有7根触毛,足Ⅲ跗节有9根触毛和2根感毛,胫节有6根触毛。足Ⅳ跗节有10根触毛和1根感毛。胫节有7根触毛。

雄螨:体长359μm(含喙),宽195μm。须肢端感器长约3倍于宽,背感器稍短于端感器。足Ⅰ跗节爪间突呈一对粗爪状,其背面具粗壮的背距,足Ⅰ跗节双毛近基侧有4根触毛和3根感毛,胫节有9根触毛和4根感毛。足Ⅱ跗节双毛近基侧有3根触毛和1根感毛,另一根触毛在双毛近旁,胫节有7根触毛。足Ⅲ、Ⅳ跗节和胫节的毛同雌螨。

2.3 生活史及习性

朱砂叶螨1年发生10代左右,多以雌成虫潜伏在大田的枯枝落叶、土缝、土块下,渠边杂草根际处群集越冬。翌年春,当气温大于7℃时,越冬螨开始出蛰,在萌发杂草(蒲公英、苦卖菜、苍耳、灰藜、旋花等)上产卵、繁殖。该螨可以交配繁殖后代,也可进行孤雌繁殖。雌虫产卵于叶背主脉两侧或丝网下,一生可产卵113~206粒,卵期为7~10d(早春)或2~3d(夏天)。当温、湿度适宜时7~13d可以完成一代。成虫除爬行外,亦可吐丝坠地后四处扩散蔓延。前期干旱小雨气候,利于提前发生,7—8月份气温达25~27℃时,相对湿度达到40%~50%时可大量繁殖,危害猖獗,往往蔓延成灾。

2.4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彻底清除田间及地头渠边的杂草;作物收获后,清除残枝落叶;秋季深翻地、冬灌破坏越冬场所;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田间湿度能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加强虫情调查,将虫害及时控制在点片阶段。

(2)药剂防治:可选用 20%螨克(双甲脒)乳油1500~2000倍液、5%尼索朗(噻螨酮)乳油1500~2000倍液、20%哒螨灵(哒螨酮)乳油1500倍液。

3 双斑萤叶甲

3.1 分布与危害

英文名 Double-spotted leaf beetle,异名:双圈萤叶甲、双斑长跗萤叶甲。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属于鞘翅目,叶甲科。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为害玉米、高粱、甘蔗、豆类、十字花科蔬菜、马铃薯叶片,以及苍耳、红廖、苜蓿、薄荷、灰菜、小蓟、马齿苋、苋菜、马唐和狗尾草等。

为害症状:成虫取食叶肉,残留下网状叶脉或将叶片食成孔洞。

发生规律:在辽宁、河北、山西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成虫羽化后先在田间杂草或豆类作物上取食叶片。经过半个月左右转向大田的玉米、高粱等作物食叶肉,残留下网状叶脉或将叶片食成孔洞。7—8月份当玉米抽出雌穗时,为该虫为害盛期,取食玉米花丝。9月份该成虫又转向十字花科蔬菜上为害。该虫以荒草地为滋生场所,在干旱年份发生较重。

3.2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3.6~4.8mm,宽2~2.5mm,长卵形,棕黄色。头和前胸背板色较深,有时橙红色,上唇、触角第3至末节、足胫节、跗节均为黑褐色。中、后胸腹板黑色。触角11节,约为体长的2/3。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拱起,刻点细密。小盾片倒三角形,黑色。鞘翅刻点细弱,每个鞘翅基半部有一个近圆形的淡色斑,周围黑色,后缘黑色部分向后突成角状,淡色斑的后外侧无黑色部分。腹端外露,雄虫末节腹板后缘分为3叶,雌虫完整。

(2)卵椭圆形,约0.6mm×0.4mm,初产时棕黄色,表面有近正六角形网纹。

(3)幼虫体长约6mm,白色,少数黄色,表面具排列规则的毛瘤和刚毛。头、前胸盾板和臀板骨化色深,胸足3对,腹部各节有较深的横褶。幼虫老熟化蛹前,体粗而稍弯曲。

(4)蛹纺锤形,白色,长2.8~3.5mm,体表有刚毛,触角向外侧伸出,绕前、中足与翅芽之间隙,向腹面弯转。腹部末端具向外弯曲的臀棘1对,前、中足外露,后足大部分被后翅所盖。

3.3 生活习性

(1)成虫飞翔力弱,一般1次飞行2~5m,趋光性弱。在强阳光下,多隐于叶背,钻入花丝、谷穗或高粱穗中。当气温低于8℃或阴雨、大风的天气,成虫则隐于植株根部,土缝或枝叶下。成虫有群聚性趋嫩为害性,常集中于1株植株上自上而下取食。成虫交配前期约20d,卵产在大田及附近田埂、沟旁草丛的表土下,有时产在玉米花丝和苞叶等处。卵散产或几粒黏成一块。卵耐干旱,在干燥条件下,卵壳表面虽干瘪,但一经吸湿后,仍可恢复原形,条件适宜时即可发育至孵化。

(2)幼虫每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共3龄,幼虫期约30d,全期在土下3mm处生活,以杂草根为食。喜食禾本科植物。幼虫老熟后即在土下做土室化蛹,蛹期7~10d。

3.4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铲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中间寄主,秋季深翻灭卵可减轻受害。

(2)药剂防治:成虫发生严重的可喷施2%巴丹粉或2%杀螟松粉剂,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洒。

[1]马俊义,等.新疆农业实用科普技术手册之七——新疆甜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Z].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009.

[2]吕国忠,等.大豆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感器甜菜成虫
微红梢斑螟(鳞翅目:螟蛾科)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辣椒甜菜,各有所爱
当食物成为艺术创作的燃料
储存条件对花绒寄甲成虫寿命及产卵量的影响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甜菜咋喂猪
苹褐带卷蛾成虫触角和喙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2种尺蛾成虫口器感器超微结构的观察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浦东新区梨树上四种刺吸式口器害虫成虫发生规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