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口服药物研究进展

2012-01-23 00:47秦贻强张文娟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磺脲胰岛素血糖

秦贻强 张文娟 徐 勤

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广西桂林 541001;2.桂林医学院药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糖尿病口服药物研究进展

秦贻强1张文娟2徐 勤2

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广西桂林 541001;2.桂林医学院药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系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减低所致。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其中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无效;2型糖尿病为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大多数可使用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本资料对目前治疗糖尿病各种类型的口服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做一概述。

糖尿病;口服药物;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加而呈全球上升趋势,据WHO预测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达到3亿。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由于胰岛素(insulin)分泌绝对或者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1]。目前治疗上有口服药物及供注射的胰岛素制剂,胰岛素制剂临床上主要用于口服药物不能很好控制血糖的病例或重症糖尿病患者。而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具有长效、方便、无痛苦等优点,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本资料现对近年来各类型口服糖尿病药物的机制研究与应用进展作一概述。

1 胰岛素促泌剂

1.1 磺脲类药物(sulfonylureas)[2]

磺脲类药物分为第1代和第2代药物,其中第一代药物如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等因其易产生耐受性等原因,基本上已退出市场。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第2代磺脲类药物,其代表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等,第2代药物的降血糖活性较第1代药物大数10倍至上百倍。其中格列美脲适用于单药治疗及与胰岛素联合使用的唯一磺脲类药物,有人将其列为第3代磺脲类药物,属长效制剂,每天1次即可,具有降糖作用迅速、持久、高效、安全、用量较小等优点。格列喹酮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尤其适用于2型糖尿病伴肾功能不全者。格列齐特和格列美脲能减小血小板粘附力,有利于预防或减轻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此类药物的降糖机制主要是作用于胰岛β细胞的磺脲受体,该受体能促进ATP依赖性钾通道关闭,抑制钾离子内流从而促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此类药物毒性较低,其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但发生率较低,较为安全,其他不良反应有胃肠反应、过敏性皮炎等。

1.2 氯茴苯酸类药物(megliginides)[3-5]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此类药物包括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其特点是起效快、半衰期短(仅1 h)。故此类药物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清除快,能有效的降低餐后血糖,长期应用有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主要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其作用机制是与胰岛β细胞膜外依赖ATP的钾离子通道上的36KDA蛋白特异结合,使钾通道关闭,β细胞去极化,造成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促进胰岛素分泌。此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反应,但是夜间发生较少。

1.3 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 Ⅳ,DPP-4)抑制剂[6-7]

DPP-4抑制剂的主要药物为磷酸西他列汀,它为首个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DPP-4抑制剂。能抑制体内二肽基肽酶Ⅳ的活性,保护肠促胰岛素不被降解。它不仅能促进β细胞释放胰岛素,而且能增加β细胞内胰岛素的合成,可单用或联用其他降糖药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该药没有什么严重的不良反应。

2 胰岛素增敏剂

2.1 双胍类(biguanides)[8]

此类药物主要有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两种,后者现已少用,原因是其乳酸中毒发生率较高。此类药物的降糖机制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原异生,促进周围组织分解糖,此外也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二甲双胍因较少引起乳酸酸中毒,故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其特点是对正常人不降低血糖,在治疗的过程中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体重,所以是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药,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和高胰岛素血症,单药治疗不会引起低血糖,其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有心、肾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有发生乳酸酸中毒的危险。

2.2 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ketone,TZDs)[9-11]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吡格列酮(pioglitazone)两大类。主要用于使用其他降糖药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其作用机制为:作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r)的高度选择性和强力的激动剂,PPARr受体被激活后,进一步增强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并降低它们对胰岛素的抵抗,降低肝糖原的分解,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纠正糖及脂肪代谢异常。此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有引起舒张压明显下降、体重增加、水肿,同时还有少量的肝中毒。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 inhibitors)[12]

临床上应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此类药物通过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α-葡萄糖苷酶(如麦芽糖酶、蔗糖酶、淀粉酶)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其特点是作为2型糖尿病的第一线药物,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的患者,可单用,也可与磺脲类或双胍类药物合用,还可以与胰岛素合用。常见副作用为胃肠胀气、轻度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单用本药不引起低血糖,但联用其他药物时少数仍可发生低血糖。

4 胰岛素降解抑制剂[13-15]

胰岛素降解抑制剂通过抑制胰岛素降解酶活性,或者直接抑制细胞外途径的胰岛素的降解,来达到减慢胰岛素降解的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这类药物主要是氯喹和羟基氯喹,它们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以及血浆胰岛素水平。

5 微量元素[16-21]

血糖与许多微量元素有密切的关系,如锌、钒、铬、硒等。锌元素通过组氨酸的咪哇环与胰岛素组成复合物,有类似长效胰岛素的作用,又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中的胰岛素与蛋白体键合和释放。钒离子的降糖作用依赖于内源性胰岛素的存在。铬离子可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对葡萄糖的耐受力,其机制可能是铬促进了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硫基结合形成二硫键,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提高,从而增强了胰岛素的作用。硒可以增强高血糖大鼠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清除自由基。

6 中药抗糖尿病药物[22-26]

对于糖尿病,中医药理论认为属于消渴症的范畴,治疗上以益气养阴为主,采用的是控制饮食、调节情志、适当运动、药物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一些中药活性成分和复方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呈现疗效稳定、毒性小、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受到不少医生和患者的欢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有单味中药和复方制剂。单位中药具有生津止渴,恢复患者的胰岛功能和受体的亲和力,使血糖被充分吸收利用的作用,它们有葛根、知母、白术、地黄、枸杞、地骨皮、天花粉等。中药复方制剂有糖脉康颗粒、参芪降糖颗粒、天麦消渴片、金芪降糖丸等。罗汉果皂苷提取物口服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据研究认为,罗汉果皂苷可以减弱胰岛β细胞的损伤,改善受损伤细胞的功能,具有降血脂、恢复糖尿病小鼠肝脏抗氧化的能力。黄芪具有良好的抗自由基能力,同时具有维持胰岛β细胞生理功能、抑制细胞凋亡和促增殖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认为其所含的黄芪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能显著降低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改善大鼠的葡萄糖耐量和增加其胰岛素敏感性;黄芪多糖的铬络合物对链脲佐菌素致高血糖小鼠模型的降糖作用,降糖效果较黄芪更强。

7 小结

目前,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能够根治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在治疗上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和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其治疗的目标是使血糖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代谢紊乱,防止或延缓各种并发症发生发展[27-30]。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将会发现更多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进入临床,进一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胡晋红.临床药物治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39-340.

[2] 高志玲.Ⅰ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7):61-62.

[3] 张莹芳.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现状及进展[J].海峡药学,2006,18(2):8-9.

[4] 王庆利.几类口服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9,22(4):518-520.

[5] 藤香宇.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治2型糖尿病[J].世界临床药物,2005,26(12):722.

[6] 马培奇.新型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研发进展[J].上海医药,2009,30(5):210-211.

[7] 蔡春沉.口服降糖药的研究现状[J].海南医学,2010,21(4):116.

[8] 周凌云,张毕奎,左笑丛.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二肽基肽IV抑制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0,29(6):401-404.

[9] Bailey CJ,Turner RC.M etformin[J].N Eng J Med,1996,334(9):574-579.

[10] Nissen SE,Wolski K. Effect of rosiglitazone on the risk of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J].N Eng I J Med,2007,356(24):2457–2471.

[11] Home PD,Pocock SJ,Beck-Nielsen H,et al.Rosiglitazone evaluated for cardiovascular outcomes-an interim analysis[J].N Eng J Med,2007,357(1):28-38.

[12] Lago RM,Singh PP,Nesto RW.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cardiovascular death in patients with pediabetes and type 2 diabetesgiven thiazolidinediones: a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trials[J].Lancet,2007,370(9593):1129-1136.

[13] 王吉影,史虹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比较[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2(2):32-35.

[14] LI Chenzhong,Zhang Suhua.Relationship between insulinase activity of erythrocyte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2001,16(2):138-141.

[15] 李晨钟,张素华.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的胰岛素降解酶表达[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5):302-305.

[16] 李晨钟,张素华.氯喹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及胰岛素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1):28-31.

[17] 张淑玲,沈进,张志利,等.三消片降亚急性NOD小鼠血糖作用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2):95.

[18] Rehder D,Gaetjens J,Kiss T.The antidiabetic potential of vanadium compounds[M].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2003,96(1):14.

[19] 张恩户,赵勤,刘继平,等.氧钒盐对实验性高血糖大鼠血糖的影响[J].现代中医药,2003,3:63.

[20] 张翠欣,王中孝 .降糖药的研究进展 [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5):328-330.

[21] 吴蕴棠,孙忠,车素萍.铬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骨骼肌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J].营养学报,2003,25(3):256-259.

[22] 张伟,陈婉蓉.硒对高血糖SD大鼠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1,18(1):5-7.

[23] 张俐勤,戚向阳,陈维军,等.罗汉果皂苷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2):237.

[24] 陈志红,李堂,孙秀芳.黄芪对胰岛β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3):182-184.

[25] 欧阳静萍,王念,张德玲,等.黄芪多糖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PTP1B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17(7):569-570.

[26] 邓毅,尹龙萍,赵爱华.黄芪多糖铬络合物的合成及其降血糖活性的初步研究 [J].食品科学,2007,28(6):317.

[27] 王秀君,何敏,邹辉,等.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79.

[28] 罗健华.α-硫辛酸对糖尿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06

[29] 李思瓯.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36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63.

[30] 晋亚楠,李盼盼,李学刚,等.决明子醇提物对糖尿病小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25.

R587.1

A

2095-0616(2012)11-42-03

2012-03-09)

猜你喜欢
磺脲胰岛素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BMJ:糖尿病患者换药需谨慎,从二甲双胍更换为磺脲类药物增加不良事件风险
磺脲降糖药应该怎么吃
磺脲类降糖药你用对了吗
明明白白用磺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