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29例

2012-01-23 13:26焦贵银司海瑛仲伟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7期
关键词:侧脑室小脑引流术

焦贵银 司海瑛 仲伟贤

小脑出血起病过程突然,症状恶化快,高血压病为最常见原因。我院自2005年4月至2012年4月应用微创引流技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29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4.3岁,从发病至手术时长为40 min~6.5 h,平均1.45 h。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GCS评分>12分6例,9~12分17例,6~8分2例,<6分4例。全组患者血压均高于正常,最高达240/135 mm Hg。2例术中呼吸暂停,曾经发生呕吐者26例。全组患者入院后行微创引流手术治疗。

1.3 影像学检查 全组患者均经急诊CT检查明确诊断。小脑蚓部血肿者3例,小脑半球血肿者26例。全组病例中,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者5例,伴有急性脑室扩张者3例。出血量>10 ml或血肿直径>3 cm者16例。出血量虽<10 ml,但破入第四脑室、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脑干体征明显者5例。

1.4 治疗方法 手术适应征:出血量>10 ml或血肿直径>3 cm,病情逐渐加重者;或出血量虽<10 ml,但破入第四脑室,形成铸型,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脑干体征明显者。根据小脑出血的特征及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一是血肿微创引流结合侧脑室穿刺引流,二是单纯采用侧脑室穿刺引流术。侧脑室引流术主要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防止脑疝。小脑血肿微创引流术时,要避开静脉窦,一般穿刺点选择在正中矢状线旁开2.5 cm与横窦线下1.5 cm的交点。标出正中矢状线、横窦线、基线,小脑半球出血者,穿刺方向平行于基线和矢状面。蚓部出血者,穿刺方向除平行于基线外,还需与正中矢状线形成一个65°夹角。术后根据复查CT的情况适时拔除引流。给予抗感染、止血、脱水治疗,控制血压,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2 结果

根据随访患者状况,按照GOS预后评分评定。本组患者中,死亡7例,其中5例死于脑疝,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放弃治疗,其余22例患者存活。存活22例患者中13例恢复良好,中残5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

3 讨论

小脑出血在欧美地区1810例脑出血中占3%;台湾地区292例脑出血中占5.1%;日本5255例脑出血中占8%[1]。高血压病为最常见原因,其他如血液病或出凝血障碍、肿瘤、血管畸形亦可引起小脑出血。起病突然,症状恶化过程大多持续数小时,约有1/5病情呈迅速进行性加重,并可在48 h内陷入昏迷而死亡。发病时,头痛、呕吐较、眩晕、共济失调较为突出。出血量增大时,可出现脑桥受压体征,同侧或双侧病理反射、轻度偏瘫。直径3cm以下的小血肿通常不须手术处理且预后良好[2],3.5 cm以下的血肿约1/3伴脑积水,CT显示四叠体池消失为出现脑积水的强烈指征[3]。快速解决颅内压增高是重点,术中及术后的血压控制也是治疗的关键[4]。微创引流术能及时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中的精确定位、合理的穿刺技术,能够及时处理上述问题。本组29例患者采取微创引流技术,手术过程短,总体死亡率24%,诊疗过程符合国家脑卒中治疗规范的要求。

[1]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98-803.

[2]Krylov VV,Dash’ian VG,Murashko AA,et al.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ellar hematomas.Zh Nevrol Psikhiatr Im S S Korsakova,2009,109(4):24-29.

[3]王任直.施米德克神经外科手术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25-937.

[4]邹明,程焱,周广喜.积极降压在老年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12):1262-1264.

猜你喜欢
侧脑室小脑引流术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孤立性侧脑室不对称妊娠结局
胎儿不同程度侧脑室增宽的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
动动小手和小脑
147例侧脑室增宽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创伤性皮肤缺损的效果评价
大骨瓣开颅联合小脑幕切迹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