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郁理气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郁气滞证)75例

2012-01-23 19:21杨书庄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2期
关键词:解郁浅表性理气

杨书庄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伴随着食品卫生问题,饮食不规律,作息时间紊乱,工作压力增加等因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该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的同时,往往还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笔者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郁气滞证)75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经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的患者75例。男42例,女33例,年龄22~55岁,平均38.5岁,病程1~25年。

1.2 诊断 胃镜检查:胃内黏液增多,黏膜斑片状充血水肿,黏膜红白相间,甚者糜烂、局部出血等。中医诊断: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连两胁,纳呆腹胀,嗳气,呃逆,嘈杂,吞酸呕吐等,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沉弦[1]。

1.3 治疗方法 口服解郁理气汤加减。基本方药:柴胡15 g、香附 15 g、青皮 10 g、佛手 10 g、绿萼梅 10 g、木香 10 g、枳壳10 g、元胡 10 g、白芍 15 g、川芎 15 g、郁金 15 g、连翘10 g、蒲公英10 g。嗳气频繁可加旋复花、代赭石;泛酸、嘈杂、胃灼热可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左金丸等,热象甚者可加竹茹、山栀以清肝降火;口苦、便秘者可稍加大黄、枳实通腑泻浊;食欲不振、痞满可加神曲、麦芽、谷芽、山楂、鸡内金等;呕吐者可合用半夏厚朴汤,方中厚朴、紫苏理气宽中,半夏、生姜、茯苓降逆和胃止呕。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2 结果

本组病例经治疗后临床痊愈58例,占77%(临床症状消失,6个月未复发),显效17例,占23%(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饮食不节后,时有胃部不适,自服健胃药缓解),有效率100%,治疗时间6~35 d。

3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女,25岁,农民。2010年9月10日初诊。主诉:上腹胀满,隐痛2年。患者于2年前开始出现上腹胀满、隐痛、痛连两胁、呃逆、恶心等症,每因情志刺激而加重。曾在某医院先后3次行胃镜检查,均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服西药后,症状时有时无,疗效欠佳。查体:腹部微胀,上腹胃脘部压痛。听诊:肠鸣音正常。舌诊:舌质淡,边微红,苔薄白。脉诊:脉沉弦。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肝郁气滞证)。治法:解郁理气,祛瘀清热。方药:解郁理气汤加减:柴胡 15 g、郁金 15 g、白芍 15 g、川芎 15 g、香附 15 g、佛手10 g、青皮 10 g、绿萼梅 10 g、木香 10 g、枳壳 10 g、元胡 10 g、连翘10 g、蒲公英10 g,旋复花10 g、代赭石20 g。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患者服药3剂后,自述矢气增加,胀痛症状明显改善,仍感上腹胃脘不适,食欲欠佳,原方减绿萼梅、青皮、佛手,又加鸡内金10 g、神曲10 g、麦芽10 g,半夏10 g,连服10剂。胃部不适症状全部消失而停药。嘱平素用餐规律,避免辛辣等刺激饮食,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志刺激等。半年后随访,未见病证复发。

4 讨论

根据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症状,应归属中医“胃脘痛”、“心下痞”、“吞酸”、“嘈杂”、“纳呆”范畴。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肝郁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分泌多种毒素,损伤胃黏膜。(2)急性胃炎的遗患。急性胃炎没有得到规范性治疗,致使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3)口腔鼻咽存在慢性感染灶,细菌毒素吞入胃内长期刺激胃黏膜而致病。(4)精神刺激。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胃肠运动紊乱,微循环障碍,胃分泌消化功能失常,最终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而使胃黏膜损伤。(5)饮食不节。包括饮食不洁净,如饮食腐败和细菌污染的食物,都可损伤脾胃化湿生热,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久治不愈。过饥则脾胃失养,有损胃黏膜屏障,过饱则胃排空延迟,食糜长时间刺激幽门部黏膜内G细胞释放胃泌素,致使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受损。长期服用胃刺激物,如烈酒、浓茶、咖啡、水杨酸类药物,过度吸烟,食物调味品如胡椒、辣椒、芥末等,喜食过烫的食物或摄食不细嚼,粗糙食物反复刺激胃黏膜,均可使胃黏膜受损。(6)脾胃虚弱。不论原本体虚还是其他脏腑疾病,都会导致胃黏膜受损,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或胃分泌功能紊乱而发生慢性病变。(7)劳逸过度。过劳则耗伤元气,脾胃气虚运化功能降低;过度安逸,不劳不动,气血不畅,也可引起胃肠运动障碍,微循环及胃的分泌消化功能紊乱而致胃黏膜受损[2]。

中医认为,肝为刚脏,主疏泄,调畅气机而喜条达,脾胃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犯脾胃,可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病,胁乃肝之分野,而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攻撑两胁;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故出现脘胀、嗳气、呕吐、吞酸、嘈杂之症,若情志不和,则肝郁更甚,气结复加,故每因情志而加重;病在气分,而湿浊不甚,故苔薄白;病在里而属肝主痛,故见脉沉弦。“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不能自行,有赖气的推动,气机郁结可致胃黏膜血行迟缓瘀滞。朱丹溪论“气有余便是火”,脾胃气机不畅,郁而生热化火,合同血瘀,共致胃黏膜受损。因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郁气滞证)当以解郁理气,祛瘀清热为法。方中柴胡辛苦而舒肝解郁;青皮、佛手、木香、香附、枳壳、绿萼梅舒肝理气,调中和胃,协增柴胡解郁之效;川芎、郁金均为血中之气药,合同元胡,既能舒肝行气解郁,又能活血祛瘀止痛;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连翘、蒲公英共用,可清热解毒,散结去火。以上诸药合用,共奏解郁理气,祛瘀清热之功。

[1]邓铁涛,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7-128.

[2]陈廷贵,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25-426.

猜你喜欢
解郁浅表性理气
冯明教授解郁化痰法论治月经后期经验初探
观察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开郁二陈汤治疗中医妇科疾病验案举隅
解郁消痞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
健脑解郁黄花菜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智能分光电子染色内镜联合小探头超声在食管浅表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理气化痰活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