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治疗痰证的临床应用及其体会

2012-01-24 11:36秦宏秋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7期
关键词:原方竹茹二陈汤

秦宏秋

(吉林省大安市临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 大安 131300)

温胆汤首见于孙思邈之《千金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用于“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后来用于失眠、呕吐、眩晕、心悸、癫痫等证的治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因“痰”所致之病症,按现代医学诊断位某病或该病发展中一个阶段,或根据中医学望闻问切辨证分析为痰证者,应用温胆汤加减辨证疗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将运用温胆汤治疗痰症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以使患者及早康复。

1 组成与方义

1.1 方剂组成

温胆汤由陈皮、云苓、半夏、竹茹、枳实、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舌红苔黄腻等。有人认为本方是从二陈汤加竹茹、枳实、生姜、大枣组成,其实本方是先出自唐《千金方》二陈汤,后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因此,从二陈汤的化裁之说,似属欠妥。但为方便记忆,亦可作此理解。

1.2 方义

中医脏腑学认为,胆附于肝,为清净之府,喜宁溢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当病后或久病后郁蓄痰饮时,如未能尽消,胸膈余热未清,使胸胁气机失和,故此出现虚烦、惊悸等病症。方中,陈皮利气祛痰;半夏辛温,归脾胃经,以燥湿化痰为主,用于咳嗽气逆,痰涎壅盛的湿痰和寒痰;云苓健脾渗湿,使湿去而痰消;甘草以补土和中,清肺止咳,调和诸药,以上四味即二陈汤,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配合竹茹则能清热化痰,枳实化痰除痞,助半夏消痰。综观全方,其中虽无治胆之药,但有化痰理气、调达气机、清胆和胃之功。气机调和则祛除胆之痰热,邪去则正安。

历代医家对本方“温”字之含义的理解不尽相同,如“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积实、竹茹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之寒也,其以温胆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见汪昂《医方集解》)“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见陈修园《时方歌括》)以上阐明“温”字之含义,温胆汤并非胆寒而设。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温胆汤具有消炎、祛痰、止呕、镇咳等功效。半夏含挥发油、植物甾醇、生物碱等,对呕吐和咳嗽中枢有抑制作用,故能镇咳镇吐镇静祛痰。竹茹对有较强烈的抗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作用,故能起消炎功效;陈皮含橙皮甙、挥发油、维生素B等,对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故能起化痰之力,且有抑制葡萄球菌作用;甘草含有甜素、甘草酸等,能刺激气管黏膜,促进气管分泌物增加,有祛痰、解毒、镇咳、解痉、消炎作用。可见,本方痰证治疗是有科学根据的,可以推广。

2 临床应用及加减法

2.1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温胆汤适用现代医学诊断的多种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美尼尔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胃肠道疾患等,凡上述病中任何阶段而出现的恶心、呕吐、惊悸、失眠、痰多、胸闷,头晕、目眩、癫狂、苔腻、脉滑数等症均可选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

2.2 温胆汤随证加减法

临床应用温胆汤时,一定注意病证结合,因人因时,根据出现的病症灵活掌握,随证加减:恶心、呕吐者,原方中去甘草加佩兰、砂仁;腹胀者,加木香、青皮、大腹皮、苏梗;梅核气者,柴胡、苏梗;口腻者,加佩兰、藿香;痰热盛者,加胆南星、天竺黄、黄芩;失眠者,加炒枣仁、夜交藤、五味子;惊悸者,加柏子仁、珍珠母、磁石;胸闷抑郁者,加郁金、薄荷、瓜蒌、菖蒲;心烦者,加桅子、川连;躁狂及各种幻觉者,加龙牡、浮小麦、磁石、五味子;头晕、目眩,加天麻、丹参、白蒺藜、菊花、葛根;便秘,加大黄,全瓜蒌;耳鸣、加杞果、磁石、潼沙菀;头痛,加ā本、蔓荆子、菊花、白芷。

3 典型案例

3.1 胃脘痛(慢性胃炎)

江某,女,41岁,胃脘部疼痛、纳呆、腹胀、肠鸣、嗳气,伴失眠、头晕、乏力、心慌2年余。曾多处医院检查,诊为慢性胃炎,服多种西药,疗效欠佳,故求治于中医治疗。查苔薄白腻、脉象细滑,辨证为痰湿交阻、脾胃不和型。以化痰利湿、健脾和胃为治则,方用温胆汤加味治之:半夏l0g,云苓15g,陈皮15g,枳壳10g,竹茹l0g,炒三仙各20g,炒白术12g,甘松9g,木香6g,生姜3片,大枣3枚。上方服6剂后,诸证好转,唯仍腹胀,原方加川朴6g,又进9剂,诸证基本消失,夜寐不安。按脾以升为补,胃宜降为和,胃不和则卧不安,此病根源为痰湿内阻,胃失和降,本症以温胆为主,俾使痰湿得化,胃气冲和,则诸恙悉平。

3.2 狂躁(精神分裂症)

张某,女,37岁,头痛、头晕,失眠,狂躁不安,常有幻视、幻听之感,多疑善惊,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反复发作己半年之久,曾住院治疗2个月,自动跑回家,一直未再入院。在家仍长期服用羟哌氯丙嗪、地西泮等药物,症状无明显好转,而来就诊。查苔白腻,脉象滑,辨证为痰湿内阻、蒙蔽清窍型。以清化痰湿,佐以安神开窍为治则,方以温胆汤加味治之:姜半夏l0g,云苓10g,陈皮15g,枳实9g,竹菇10g,炒枣仁30g,菖蒲15g,磁石30g,远志10g,甘草6g。服上方5剂后头痛、头晕变轻,其余无改变。上方去菖蒲加夜交藤15g,又进5剂后,诸证明显好转,后继原方前后共服30剂而告痊愈。

3.3 神经性呕吐

孙某,男,43岁,患者经常恶心、呕吐已达3年之久,曾先后在多家医院作多种检查,均末查出器质病变,最后诊为神经性呕吐,屡服中西药物均疗效欠佳,近半年来病情加重,每日恶心呕吐发作之时不能进食,食则呕吐,伴有头晕、周身疲乏无力、胃脘部胀痛,治疗无效故来就诊。查苔白腻、脉象弦滑,辨证为痰湿中阻、胃失和降型。以化痰和胃,理气降逆为治则,方以温胆汤加味治之:姜半夏12g,云苓20g,陈皮15g,枳实10g,竹茹9g,生姜3片,大枣4枚,佩兰l0g,生麦芽129g。上方服3剂后,恶心呕吐减轻,原方又服5剂,呕吐、恶心基本消失,唯头晕、乏力、腹胀、嗳气,再以原方加大腹皮l0g,葛根9g,又进6剂,恶心呕吐全止,余症亦基本消失,后改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次9g,日2次,调理1周后即诸证消失而告痊愈。

3.4 晕厥(癔病)

赵某,女,42岁,2年来一直有头晕、心悸之证,经常突发晕倒,人事不清,西医诊断为癔病。遵医嘱长期服用中西药,疗效不佳,已有3个多月。近半月来,上述症状经常发作,病情加剧,出现神志欠清、闭目呻吟、口吐白沫、四肢抽动等表现。家属告知医生,患者自诉头痛、头晕、气短、胸闷、胆怯、心悸、失眠、腰酸腿软、不能久坐,大便干燥、小便浑浊。查舌质红苔白腻根部微黄,脉象生弦滑,四诊合参辨证分析为癔病。辨证为痰热内阻,郁久化热,热盛生气,风痰交阻,扰乱神明,以清热化痰、镇惊息风为治则,方以温胆汤加味治之:半夏10g,云苓15g,陈皮9g,枳实9g,竹茹9g,甘草6g,生龙牡30g,勾藤15g,僵蚕10g。服上方6剂后,自觉诸证减轻,精神亦爽,唯夜间仍入寐较难。上方去钩藤、僵蚕,加远志、五味子各10g,共服20剂,上述诸证消失,一般情况恢复如常而愈。

4 体 会

通过对温胆汤的临床辨证运用,体会到:①温胆汤有清降积热,化痰宁神之功用,对痰浊所致的呕吐、心烦、惊悸、失眠、胸闷、头晕、癫狂及各种幻觉等病证通过辨证分析属于“痰证”的,皆可选用此方随证加 减,灵活运用。因为本方作用主要在于化痰,方中以二陈汤治一切痰湿,竹茹清热和胃,枳实行气降浊,药味虽然之得当,配伍得宜,收效而显著。②应用温胆汤的主证是苔腻、呕吐、胸脘痞闷、惊悸、失眠及备种幻觉或躁狂等神经症状者。③本方药性平和,可通治虚、实、寒、热、表、里等证。临床应用时,必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加减化裁,一般疗效较佳,无其他流弊。因此,温胆汤值得推广用于治疗痰证。

猜你喜欢
原方竹茹二陈汤
竹茹的临床应用及用量探究
经典名方橘皮竹茹汤历史文献考证与分析*
应用中药“二陈汤”合“止嗽散”加麻黄、杏仁、黄芪、党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One Case of Professor ZHAO Jun's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s Height After Menstrual Onsets
浅论二陈汤的衍变
香菊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其与原方成分的一致性研究Δ
总裁出场自带水军
复聪汤缓解耳聋耳鸣
银翘散“因地制宜”名家临证举隅
男科病妙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