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行思维模式探讨中医五行学说实质

2012-01-25 08:53武嫣斐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6期
关键词:归类学说中医学

王 忠 武嫣斐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 030001)

从五行思维模式探讨中医五行学说实质

王 忠 武嫣斐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 030001)

五行学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生的自然哲学思想,在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许多医家认为其已经成为制约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重要原因,“废医存药”观点等也均源于此。因此要想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只有认清中医基础理论的内核,真正把握五行学说的实质,对其做出正确的、科学的评价并加以重新正确定位,才能真正加快并最终完成“现代中医学”的构建。

五行简单抽象的“取象比类”归类

中医五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具有抽象性、符号性的思维模式特点,其实质是运用归纳法对事物进行的分类研究,但是由于其评定标准的抽象性结果给人以不系统条理的主观臆断[1]之感。

1.中医五行归类模式。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最基础的首先就是要对自然界的物质进行五行归类,归类后的结果是一方面五行中每一行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可以代表不同事物,如木在医学代表肝脏,在方位中取东方等等;另一方面是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归属于五行中,如东方、肝脏均可以用木表示。因此五行成为一种特殊的、抽象的、表义的逻辑符号代表,五行模式具有简单性、抽象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五行在中医学中主要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归类来分析人体脏腑器官的五行属性,并将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依据五行分成了五脏、五官、五体、五液等等。

2.中医五行归类思维实质。在中医学中现在公认的最常用到的思维模式是“取象比类”,“象”也是中医最常用的名词,比如“藏象”等等。对“象”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现象、表象之意,在中医学中“象”也主要是指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和功能,并非指事物的具体物质本身。“取象比类”就是依据事物的现象和功能的相似对事物进行归类和归纳,这在研究方法学上属于归纳法,是从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方法。即中医五行运用了一种抽象性的归类标准对事物进行的归纳研究。

归纳法是现代自然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通常都是在通过类比、归纳等探测性方法进行探测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其中所谓的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比如结构类比就是某些待解决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类比物,但可通过观察,凭借结构上的相似性等寻找类比问题,然后可通过适当的代换,将原问题转化为类比问题来解决。再比如简化类比,就是将原命题类比到比原命题简单的类比命题,通过类比命题解决思路和方法的启发,寻求原命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比如将多元问题类比为少元问题,普遍问题类比为特殊问题等。类比归纳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也是多用于抽象事物的一种推理方法,当然要确认其正确性还须经过下一步的严格逻辑论证。

3.中医五行归类思维对现代的反思。中医五行在实践中使用了类比、归纳等探测性方法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了探测性的归类,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在归类过程中,五行学说归类的依据和参考标准不明确,也不统一,其中五行对自然界实物的功能属性等虚性归类标准内涵不清晰,而且分类也过于简单、粗糙,使“取象比类”归类事物的结果让人们产生了存在严重的主观臆断之感;另一方面古人为追求形式的完美对五行归类模式盲目的滥用也导致了一些十分荒诞的结果。所以中医学要做的就是要对中医五行归类标准进行明确划分确定,改变古人遗留下来的盲目归类滥用模式,对已有的归类要辨明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动态关系

中医五行学说利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动态促进抑制关系对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进行了探讨,实质上是对脏腑组织器官与自身外界其他组织器官关系的研究,由于中医术语的模糊性和表达的不分层次性,结果促使人们形成了关于中医是“伪科学”的思想。

1.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促进抑制的动态关系模式。五行学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类分属于五行。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五行之间保持相生相克的发生与发展有序状态。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主要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种情况。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主要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种情况。相生相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没有“克”事物就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在病理情况下,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乘包括两种情况:第一是一行力量过强,导致被克方受到克伐;第二是被克一行本身力量虚弱,不能忍受克方的克伐。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侮也包括两种情况:第一是被克方太盛,对克己一方进行反克;第二是克己一方虚弱,被克方进行反克。在复杂情况过程中,常常也有乘侮同时并见。此外,还有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的情况,母病及子表现为先有母脏证候,后见子脏证候。多由母脏虚损,失于滋养,虚邪因而传及子脏,通常又称为“母虚累子”,一般认为病情较轻。子病犯母表现为先有子脏证候,后见母脏证候,多由子脏受邪传及母脏,又称“子实犯母”,病情较母病及子的情况为重。一般都认为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2.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促进抑制的动态关系思维实质。五行的主要意义是以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清楚发生关系的双方;其次,要清楚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性质,也就是关系的定性;最后,就是关系发生的程度,也就是对关系的定量。从中医五行关系模式可以看出,首先每一行和其他四行的关系是“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说明机体脏腑组织器官和自身外界的所有其他脏腑器官发生关系有四方面的情况,即每一脏腑器官只与自身以外的“生我”、“我生”、“克我”、“我克”脏腑器官四种情况发生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是有利于我的、我有利于的、不利于我的、我不利于的四方面情况;其次,中医五行认为“生克乘侮”是自然界事物发生关系的方式,给“生克乘侮”以定性分类就可以发现,“生”属于资生、助长、兴奋一类,“克”、“乘”、“侮”都属于克制、约束、抑制一类,说明和该脏腑组织器官发生关系的性质有两种,即是该脏腑组织器官和自身外界其他脏腑组织器官是资生、助长关系还是克制、约束关系;再次,中医五行认为,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生、克,乘、侮关系对疾病的轻重有不同的影响,可以分为不同的影响层次,这是说明该脏腑和自身以外其他脏腑的关系量的程度,当然以属于克制、约束、抑制性质的“克”、“乘”、“侮”的粗略的不同层次的量来说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相互影响的不同程度,也说明了中医五行注重运用约束抑制的方法维持脏腑组织器官正常协调关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3.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促进抑制的动态关系思维的现代反思。中医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只是粗略地提供了研究机体脏腑器官关系的思路,这在归纳法上属于猜想结论阶段,中医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精华“藏象学”理论,但是在此过程中,历代的一些医家为了保持“藏象”理论的完美,又人为主观加入了相当部分内容,再加之大量依据五行并不标准统一的“取象比类”事物归类,进而又对不同归类标准的事物之间关系再使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进行机械的推理处理,更给人以只有定性而无定量的感觉,在归纳法最后一步的设法证明或否定猜想的“实验”和临床实践阶段,中医学做的也并不充分,而且缺乏系统性,给人以中医只有“个案”的感觉,以致进而提出了中医五行是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基础理论瓶颈思路。中医学必须依据科学归纳法的思路探索性提出科学统一标准归类,并在统一标准条件下对五行之间的定性、定量的关系以及五行不同标准之间的定性、定量的关系做出研究,才能实现中医的现代化。由我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1988年正式提出的“五脏相关理论”[2]就渊源于五行学说,“五脏相关理论”是对五脏一对一关系进行的探讨研究,实质上这也可以认为是对中医五行理论大模块进行的专题分类分割细化的部分研究。

五行次第依次相生、相克的整体平衡、循环发展思维模式

五行次第依次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最终的结果是形成“环”状,实质上是对人体脏腑组织器官整体平衡稳定重要性的强调,进而发挥升华推理出跨越时空延续发展思维的新思想。由于中医五行的自身学术特点和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结果促使人们形成了关于中医“不科学”的思想。

1.五行相生相克的整体平衡、循环发展模式。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之间次第依次相生相克,最终的结果是在五行整体之间连接构成了立体的“环”状,并且进一步发展发挥认为五行连成的“环”可以首尾相连,以致绵延不绝。最典型的代表比如古代阴阳五行家邹衍关于社会发展的“五德始终”说。中医学中也包含这样的观点,比如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之间依次相互相生相克,并且首尾相连成为“环”状。

2.五行相生相克的整体平衡、循环发展实质。中医学认为,五行整体之间是相互协调平衡的,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现代科学也认识到,在事物之间的关系上,真正最稳定的平衡是在彼此之间相互抑制和促进关系的基础上连接成为“环”状,比如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圈等,也只有“环”才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五行学说中表现出的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循环,是包含时间因素的发展变化和周期演化,从整体看是螺旋式的发展,循环发展方式在立体的整体中就是波浪式、钟摆式的发展,就像沿着一个竖立着的弹簧的运动,从正上方看运动轨迹是“环”形在重复循环运动,而从正侧面看就成为向上移动的摆钟轨迹。在现代科学生态系统研究中也发现,生态循环中的物质循环是“环”状,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线”形的。

3.五行相生相克的整体平衡、循环发展对现代反思。五行依次相生相克最终形成“环”状,这是中医学认识论的优势所在,但是辩证地看“环”状最稳定所表现出的弊端就是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使许多新事物和新理论无法进入中医五行研究领域。还有五行学说中表现出的包含时间因素的发展变化和周期演化,从整体看的螺旋式发展,对存在许多未知数的现代科学也是一种研究的挑战,这些都促使人们形成了认为中医五行带有严重的机械循环论[1]思想特点以致不可理解。中医学现代发展必须综合已知的所有科学研究方法手段,突破自身学术极限,才可以获得质的飞跃发展。

小结

五行学说在秦汉时期发展到高峰期引入中医学。五行生克理论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有机的思维模式,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对古代中医以及其他行业也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和整理经验材料、构造理论体系的工具。中医五行学说的科学思想价值不在于对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具体属性描述,而在于其所揭示的机体脏腑组织器官复杂关系模式所具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当然这也是持中医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瓶颈和“废医存药”观点者所未曾认识到的,而这些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也正是对现阶段只是静止地观察和研究人体的现代医学不常用或暂时还无法运用的,比如循环发展的科学观点在现代医学领域仍旧是空白。人体是复杂的巨系统,对中医五行研究来说,学习现代医学实事求是的未知存疑态度是必要的。

[1]田代华.五行学说是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关键因素.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6.

[2]邓铁涛.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2:45.

2012-02-06)

·自拟经验方·

猜你喜欢
归类学说中医学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数列易错点归类剖析
电表“对”与“错”归类巧掌握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旷云学说普通话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