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风险分析

2012-01-25 16:11吴宗学吴祖宏韦祖勤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10期
关键词:奶业奶牛饲料

吴宗学 吴祖宏 韦祖勤

(1.贵州省独山县农村工作局畜牧办,独山 558200;2.贵州省荔波县农村工作局,荔波 558400)

奶牛产业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属于农业中的“重工业”,投资大、周期长,奶牛养殖需要从优质牧草的种植、加工、青贮饲料制作、饲料贮备、奶牛饲养管理、发情配种、犊牛养育、挤奶、牛奶加工及牛奶销售等方面获得技术和资金支持。近年来,奶牛养殖行业迅猛发展,在2006年,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印度的第3大产奶国[1]。但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如消费增长缓慢、奶牛养殖成本升高。另外,乳品加工厂的恶性竞争如价格战、广告战,引起了企业净利益下降,企业又将损失转嫁给养殖者,使养殖效益下降;问题牛奶越来越多,使人们对我国乳制品安全状况信心不足。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当前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2-3]。

1 投资规模风险

目前,我国家庭牧场、奶业合作社、奶联社、千头牧场、万头牧场、奶牛养殖小区等多种养殖模式并存,而且快速发展。总体来看,现有规模在千头、万头的牧场单产较高、奶价较好,整体经济效益优于养殖小区和散养户,这是规模牧场的建设动力。但许多牧场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规模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没有真正考虑饲料生产、粪肥消纳、疾病防控等配套技术等规模养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奶牛养殖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其饲养技术含量较高,风险也较大。奶牛个体价值较高,养殖100头奶牛的前期投入成本一般要在150万元以上(场地、牛舍、挤奶器械)。饲料成本高,1头奶牛1年的饲料费用成本大约为4 000~5 000元,资本回收速度较慢[2]。所谓适度规模既不是10多年前所提倡的“养的越多越好”,也不是现在盛行的“养的越集中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奶牛场的建设应综合考虑资源、资金、技术经济合理性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在市场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市场,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建设规模和水平。

2 场区选址及规划风险

场区是否为环境严重污染区、畜禽疫病常发区、山谷洼地等洪涝威胁地段;场区土壤质量是否符合GB-15618之规定,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水、电、交通是否便利,饲养原料资源是否丰富,附近是否有大型的乳产品加工企业;周围是否有影响奶牛正常生长和饲养管理的矿场、企业、其他动物养殖场、畜产品加工厂及交通要道。只有将这些危险因素尽量避免,才能够保证奶牛养殖、生产的正常运行[4]。

随着城市发展是否会引起环境保护压力,甚至厂址搬迁的风险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效可以用来饲养奶牛的区域逐渐减少。有些饲养奶牛的地点或地区,因为周围农田的减少而无法实行畜粪还田,需要进行畜粪处理。若不进行畜粪污水处理,就要缴纳排污费,搬迁就会遭受经济损失。而进行畜粪处理就会增加生产成本。目前,在上海等大中城市,奶牛生产出现上述情况[5]。相信不久的将来,其他城市郊区奶牛场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奶牛养殖场区(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牛舍、舍内设施、水电供应设施、排污装置、挤奶设备、生产工具等)建设十分重要[6],场区建设一旦完成并投入生产,若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或生产需求,再行改建必将影响正常生产,并浪费大量资金,增加前期投入。另外,场区的环境控制、防疫措施、安全设施要参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规划原则:建筑紧凑、节约土地,布局合理、方便生产,在满足当前生产需要的同时,考虑到未来改造和扩建的需要。

3 饲养成本风险

3.1 饲料价格上涨风险

一般情况,饲料费用占到奶农销售生奶成本的65%~75%。饲料价格的上涨会立即影响到生奶成本的上升,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在一定的奶产量范围内,奶量越高,每单位奶量中饲料所占的费用越低。但我国除少数几个大中城市的郊区外,母牛的奶产量普遍不高,估计平均在3 500 kg左右。因此,每公斤生奶中饲料所占的成本相对较高。奶牛利润的减少,饲料价格上涨,而生奶收购价格仍然维持原状是最主要的原因。饲料价格上涨都会使饲料成本所占原料奶收购价格比例上升。其中,规模化牛场上升约9%;养殖小区模式上升约16%;散养户模式上升约13%。饲料成本上升后,尽管乳制品企业对原料奶收购价有所提高,但奶牛养殖者所获得的利润仍出现下降,不同养殖模式,影响程度不同下滑。其中,规模牛场下降幅度最小,奶站和散养户下降幅度最大,养殖小区下降幅度居中[3]。许多奶农甚至处于赔钱的状态,有一些奶农想贱价卖牛,或直接杀牛。

3.2 水、电和运输费用增加风险

我国是一个缺水、缺电和缺油的国家,水、电和燃料的价格随时都有可能上涨。此外,就公路运输而言,国家已经采取了严禁超载的有力措施,这对保护道路和确保运输安全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就公路运费来说,将大幅度的上涨,而且上涨幅度是成倍增长。奶农或奶牛场单就饲料运输费用的增加,就足够成为沉重的负担,并承担着运输费用增加的风险。其结果是饲料价格因运输费用的增加而上升,导致生奶生产成本的上扬。

4 疾病防控风险

奶牛疾病的防控是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一旦疾病发生,就会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繁殖性能,甚至引起奶牛死亡、淘汰。在养牛初期引进奶牛的品种、生产性能、繁殖性能以及健康状况至关重要,这将是牛场运作的基础(先天)条件。另外,对引进奶牛的检测检疫要严格把关,避免引入潜在感染的奶牛,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潜伏期的奶牛。

传染病:烈性传染病的爆发,如细菌病毒病,口蹄疫、水泡型口炎、结核、布氏杆菌病、炭疽、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性腹泻、巴氏杆菌病、弓形虫、新孢子虫等。常引起奶牛的淘汰或扑杀、乳品的废弃。导致无法正常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某些疾病一旦感染,很难肃清,长期困扰牛场,一些牛场难以继续维持生产。其中,多种传染病为人畜共患病。如,当前我国奶牛两病(即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流行情况令人担忧,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外,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奶牛疾病所造成的损失主要由奶农或养殖场承担,有关政府部门的补贴也不是百分之百[4]。另外,还有真菌、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等疾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诊断治疗,增加养殖成本。所以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工作。

常见病:在养殖过程中,乳房炎、蹄病、子宫内膜炎、繁殖障碍称为奶牛场常见的四大疾病。这些常规疾病带来的经济损伤也是巨大的,只有加强饲养管理和疾病的预防控制,才能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据统计,在美国仅奶牛乳房炎就带来每年平均每头奶牛约185美元的经济损失[5]。

5 原料乳安全性的风险

作为人们日常食品,牛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空前关注,所以原料奶的质量问题决定奶牛养殖效益的好坏。

5.1 奶牛疾病污染

主要由于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自身代谢毒性产物引起的乳汁质量问题。

5.2 兽药污染

包括兽药的不合理使用、意外污染及人为添加等。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抗生素的使用引起的药物残留问题。比如,氯霉素作为抗生素残留出现在食品中,能够引起人们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动物致诱变性试验中,长时间高剂量使用呋喃妥被证有致癌效应和诱变效应。另外,也有其他一些被认为有潜在致癌效应的物质。如,喹恶啉、卡巴多喹乙醇、抗生素添加剂均被禁止使用。

5.3 饲料污染

饲料原料已被农药、霉菌(黄曲霉菌)或其毒素、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污染,以及饲料中含有潜在危险的转基因成分等。

5.4 环境污染

有害有毒化学品的不规范使用造成,包括清洗消毒药品使用不当或残留、灭虫鼠药品使用不当或存放、分析检测药品保管存放不当等。环境遭受突发性污染,像空气、水源、牧场等的放射性和重金属污染(铅、铬等)等。

5.5 生产、贮存、运输污染

生产工具、贮存空间和运输工具清洗消毒不彻底,操作人员健康和卫生状况不合格引起的污染。

5.6 人为污染

人为掺入一些非乳中固有的化学物质可能引发的风险,如过量添加三聚氰胺而引起的“三鹿奶粉事件”等[6-8]。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发国内外对我国食品安全和监管体制的信任危机,造成整个行业的巨大经济损失,按照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很难预防,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食品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6 市场风险

在整个奶业产业链即牛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中,三者的利润比通常为1∶3.5∶5.5。广大奶农的利益最低,而且在原料奶的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最大[3]。从2003年10月开始,因粮价上涨造成饲料价格上涨,奶牛饲养成本上升,饲养效益下降。奶牛饲养周期长,抗干扰能力差,一旦受到挫折,要得以恢复需要很长的时期。据统计,欧美国家牛奶消费量平均每人每年约300 kg,而我国居民人均摄入量只有21.7 kg,相差15倍[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制品的需求量会持续增加。但是,近年来乳制品质量问题的不断出现,使人们的购买乳制品的意愿降低。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支付意愿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改善所愿意支付的资金,既反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改善的价值评价,也反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有效需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大小是决定食品安全市场能否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只有当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具有较高的支付意愿,且该支付意愿可以完全弥补生产相应的生产成本,生产者才愿意进行食品安全供给。所以整个乳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人们对乳制品食品安全的支付意愿将将决定生奶的供求关系,也将直接影响奶牛养殖者的经济效益。

7 奶牛养殖保险风险

奶牛养殖保险也属于农业保险范畴。目前,针对奶牛养殖保险的保险公司较少,只在个别地区试点推行,而且相关保险条款较少,容易引起纠纷[10]。奶牛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对养殖奶牛进行保险的意愿较小。因此奶牛养殖中的风险基本由养殖者自负。

8 其他风险

主要为原料奶的收购政策。当前,国内乳品加工企业较少,少数大型企业能够垄断并制定相应的生奶收购价格。在许多地区存在着降低或变相降低收购价的趋向。在饲养原料上涨的同时,原料奶的价格一直未有明显的升高,甚至下降。在有些地区.乳品厂或乳品集团收购生奶的价格虽然没有变动,但是增加了“按质论价”中“质”的内容,如对乳蛋白质、乳脂率的要求和含量有所提高,对细菌数和体细胞数更有进一步的要求,变相降低了原料奶的收购价格。这严重损害了奶牛养殖者的利益。据资料分析,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奶牛场,由于饲养管理水平高、饲料资源充足,牛奶质量较好,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可分别达到3.6%和3.07%。而散养户由于饲料资源匾乏、饲养管理水平低等,导致原料奶质量较差,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分别为3.28%和2.88%[3]。养殖小区的饲养管理水平及原料奶质量均处于规模化牧场及散养户之间。

另外,有重大自然灾害、人为的恶意损害、重要事件引起的急性供求关系变化或国家政策的变化等未知因素带来的风险。

综上所述,奶牛养殖中面临诸多风险,只有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才能将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奶业产业一体化就是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产业环节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经营方式,其实质是奶业产、加、销利益联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化。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推进奶业产业一体化,才能明确奶农与乳品企业间的利益关系,使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从“各为其政”转变为“统一思想”,从而保障乳制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协调发展,把奶业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11]。另外,奶业一体化对保障奶源基地的稳定,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有着积极作用。积极鼓励和扶持奶业产业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推进奶业产业一体化,是提高乳制品质量,增加奶农收入,提高奶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新阶段奶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李胜利.中国奶牛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10):45-49.

[2]王永康.对奶牛养殖中奶农所承受风险的几点思考[J].中国奶牛,2004,(6):10-12.

[3]周銮宁,杨君香,黄文明,等. 对我国规模奶牛养殖模式的思考[J].中国畜牧杂志,2010,46(12):35-41.

[4]马悦培,孟艳丽,张军民,等.加强风险管理确保牛奶质量安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2):17-19.

[5]张莉敏.浅析我国乳品企业风险及其防范策略[J].中国农垦,2010,(2):50-52.

[6]王丽芳,杨健,高民.奶牛饲养过程中环境污染和化学性投入品对原料奶安全的风险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l,32(Z1):182-183.

[7]许晓曦,遇晓洁,霍峰.原料乳生产中生物性风险来源分析与追溯[J].中国乳品工业.2008,36(8):56-60.

[8]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近期工作重点及要求[Z].卫监督发[2009]21号.

[9]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一原理、方法和应用.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10]苏学文,魏骏,何建,等.奶牛保险的经营风险[J].中国牧业通讯,2005,(18):32-33.

[11]李存杰.刘增清.奶牛风险互助是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J].经济管理,2001,(6):11-12.

猜你喜欢
奶业奶牛饲料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原来饲料还可以这样玩!许愿斌用短短1年时间,开辟了饲料创业新赛道
粤海饲料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奶牛吃草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