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雏鹅成活率

2012-01-25 16:11陆小军颜年英马桂华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10期
关键词:鹅舍雏鹅兽医站

陆小军 夏 剑 颜年英 马桂华

(1.江苏省姜堰市华港镇畜牧兽医站,姜堰 225516;2.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苏陈畜牧兽医站,泰州 225300;3.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畜牧兽医站,姜堰 225508)

雏鹅的培育效果对育成鹅的生长发育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许多养鹅者由于缺乏科学知识,饲养管理不善,消毒防疫不当,造成雏鹅的死亡率增加,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简要介绍提高雏鹅成活率的措施。

1 适宜温度

刚出壳的小雏鹅,体温调节机能还不健全,保温御寒能力较差,对环境温度变化十分敏感。因此,育雏的温度管理特别重要。温度过低,雏鹅怕冷,不愿采食,拥挤成堆,挤压致死;温度过高,雏鹅饮欲增强,体质软弱,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和虚脱。实践证明:刚出壳后第1周龄的雏鹅,育雏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以后每周下降2℃~3℃,降到与室温相等,即可不再供温。在育雏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温度,做到看鹅施温,若温度适宜,雏鹅羽毛整洁光滑、活泼好动、分布均匀、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粪便正常。睡眠的时候,平卧、安静。否则,若出现其他怪状,即温度不适宜,需要调节。

2 消毒与防疫

雏鹅进入育雏舍之前,应首先对鹅舍进行彻底的消毒,特别是曾经发生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鹅舍更应仔细消毒,料槽,饮水器和育雏所有用具都应先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晒干备用。

雏鹅本身的免疫机能不健全,对各种疾病的防御能力很差,易生病死亡。生产中为预防雏鹅生病,1日龄时注射小鹅瘟疫苗。同时,预防鹅的白痢、肠炎等病,饲料中时常添加土霉素等药物。各种菜叶和饲草要用清水洗净,防止病从口入。经常每100 kg日粮中加杆菌清、杆肠康等中草药,混匀饲喂,既防病又促长。平时还要注意定期消毒鹅舍周围环境、鹅舍、鹅体表面,确保雏鹅健康成长。

3 饲养管理

雏鹅运到育雏舍后,按雏鹅强弱分群,弱雏放到室温较高的地方,约l h后供水,初期喂温糖水或浓度低的高锰酸钾水,后改为常水自由饮用。雏鹅有生长发育快、胃肠容积小,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差的特点,应饲喂雏鹅易消化的全价料。在整个育雏过程中,供水、供料同样重要,若饮水不足或受限会直接影响鹅的采食量、抗病力和生长发育。

4 环境建设

良好的鹅舍内外环境,可以切断疾病的感染渠道和传播途径,鹅舍应建在相对安静的地方,与外界应有隔离区,门口应有消毒池,杜绝外来人员随意出入。鹅舍内部,由于雏鹅生长发育快、产生污物多,育雏温度高,易发酵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氨气及多余的水蒸汽和CO2等。应及时处理粪尿等污物,加强通风换气,保证新鲜空气的供给。通风时要防止外面的冷空气进入鹅舍过快,更不能直接吹到雏鹅身上。鹅舍内的湿度要适宜,一般10日龄前掌握在60%~65%之间,10龄后保持在55%~65%之间,光照要充足、合理、以利于雏鹅的健康成长。

5 饲养密度

育雏过程中要求有适宜的密度。密度过大,采食不均,可引起个体发育不整齐,易感染疾病;密度过小,虽然能提高成活率,但不易保温,也不经济,适宜的密度范围:平养1~2周,20~30只/m2;3~4周,10~15只/m2。

猜你喜欢
鹅舍雏鹅兽医站
生猪防疫检疫与兽医站的监督管理策略
浅谈乡镇畜牧兽医站如何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
乡镇兽医站防疫检疫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鹅发酵床养殖模式
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雏鹅痛风“三步五防”更有效
引狼入室
养鹅如何防暑降温
浅谈雏鹅养殖关键技术措施
氯化钙溶液喷淋对鹅舍湿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