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禽病流行特点及对策

2012-01-25 16:11刘增利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10期
关键词:禽舍免疫抑制病原体

刘增利

(江苏省泗洪县孙园畜牧兽医站,泗洪 223900)

近年来,泗洪县养禽业迅猛发展。农村由散养发展到规模饲养,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禽病成了棘手的问题。为了减少损失、降低成本,保障规模养殖业的顺利发展,现将当前禽疾病发生流行的主要特点及原因浅析如下:

1 流行特点

1.1 新病层出不穷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近10年来新出现了13种禽传染病。由于饲养模式、环境条件不良和管理技术落后,也增加了许多新病,如啄癖、应激综合征、鸡的腹水病和呼吸道综合征等。

1.2 多种病原混合感染

当前的许多禽病是由多种致病因子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们导致的复合性疾病危害极为严重且难以控制,其中病原体感染的有多种细菌相加,或多种病毒相加,或多种细菌和多种病毒相加,往往是几种不同病原体,有的为原发,有的继发或并发,而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更使病情加重,给诊断带来很大难度。如新城疫与禽流感,新城疫与其他病毒及细菌混合感染等。

1.3 呼吸道综合征的问题日益突出

许多集约化养禽场,尤其在秋、冬两季,鸡群发生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传染病。禽的呼吸系统疾病有24种之多,这些呼吸系统疾病在养禽业中普遍存在,危害十分严重。

1.4 影响繁殖的综合征普遍存在

产蛋禽类的繁殖障碍以产蛋下降,产蛋期推迟,高峰产蛋期短或无,产薄壳蛋、畸形蛋等为主要表现,可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引起禽产蛋下降综合征的主要疾病有低致病力禽流感、非典型性新城疫、减蛋综合征(EDS-76)、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

1.5 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

由于免疫抑制病病原感染后,除了对本身的直接危害之外,还影响某些病的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下降或无免疫应答,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常见免疫抑制病主要是传染性法氏囊炎、鸡传染性贫血、马立克氏病、白血病、禽网状内皮增生病及禽呼肠孤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病的危害对畜禽健康的威胁日益增加。

1.6 非典型性疾病增多

一方面,由于疫病在流行过程中,病原的毒力常发生变异,有些病原毒力出现减弱,加上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导致某些疫病在流行、症状和病理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发生非典型感染和发病,使某些原有的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如目前发生的非典型新城疫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另一方面,有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仍常出现免疫失败。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都有存在超强毒株的报道。

1.7 某些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

一是随着规模化养殖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越加严重,细菌性疫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鸡的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支原体病、小鸭传染性浆膜炎、鸡球虫病和鸡住白细胞虫病等。其中不少病的病原广泛存在于养殖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这些环境性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殖场的常在菌和常发病。二是某些损害免疫系统的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等未能有效控制,使免疫功能及抵抗力下降,也很容易引起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三是是盲目大量滥用抗菌药物,使养殖场一些常见的细菌产生强的耐药性,一旦发病后,诸多药物都难以奏效。一些条件性传染病已变为非条件性传染病,这种情况,近年来日趋普遍,危害日趋严重。如大肠杆菌病,病原是大肠埃希氏菌,长期以来,此菌一直被看作是寄居肠道内的正常菌,至多是一种条件性致菌。因此,科学的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和合理用药对有效控制细菌性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2 病因分析

2.1 病毒性病原体不断增多和变异

由于出现了新的病原体或者某些病原体发生变异,如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鸭病毒性肝炎等出现了不少变异毒株。这样,原来有效的疫苗,现在变得无效或效果不佳。

2.2 细菌性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这与不少养殖户滥用抗菌药物关系极大。另外,有的饲料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饲料添加剂,也加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再有长期使用抗菌素,会使禽的免疫力大为削弱,并且使动物体内成为一个有高浓度药物成分的环境,病原体在那里生存,因受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繁衍成新的病原体,造成疫病防治困难。

2.3 综合性防疫意识淡薄

一是有的养殖户存在侥幸心理。养殖时间短,没有赶上得病,就认为不用防疫、消毒照样可以;二是不少养殖户有一种片面思想,认为只要进行预防接种,就万事大吉,对其防疫措施很不注意,特别是对于禽场、禽舍等消毒工作更不重视。其实日常消毒工作,非常重要。经过饲养多年的殖场,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是非常普遍的,有的甚至很严重。加上饲养管理条件差,环境恶劣,时刻有发生疫情的危险。

3 防治对策

3.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养殖户往往对消毒防疫工作认识不到位,在养殖过程中治重于防。殊不知,把疫病消灭在禽场之外,使其不感染禽群,才是控制疫病的上策;如能坚持防疫注射,增强动物抗病力和消灭禽场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使禽不得病,这是控制禽病的中策;而疫病一旦发生,再去治疗,则是控制疫病之下策。

3.2 重视消毒和净化环境

消毒是控制疫病的重要措施,严格彻底的消毒甚至比打预防针更重要。养殖户应树立严格的消毒观念,养殖场大门口、禽舍门口应设消毒池,进出的人员,要更衣、换鞋消毒。带禽消毒,能收到良好的消毒效果,既能直接杀死禽舍环境的病原微生物,又能杀灭禽体表、呼吸道浅表滞留的病原体。不要在禽舍内或其附近剖检病死禽,病死禽及剖检后的尸体要深埋或烧毁,进行无害化处理,剖检场地及剖检人员的手、脚要消毒。

禽舍通风设施差,造成禽长期处在环境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极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因此,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禽舍良好的通风,至关重要。

[1]纪新花. 当前禽病发生的特点与防控对策[J]. 养禽与禽病防治,2010,(9):5.

[2]李增光. 当前禽病发生的形势和特点及主要禽病的防治[J]. 北方牧业,2007,(8):30.

猜你喜欢
禽舍免疫抑制病原体
捉鸡记
厚壳贻贝低分子质量肽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脾脏、胸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PID 的禽舍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金线莲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分泌NO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家禽养殖业:机器人来了
丹参总酚酸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现象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