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豚鼠细菌性肺炎的防控措施

2012-01-25 16:11李常国王雪松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10期
关键词:豚鼠细菌性检疫

李常国 王雪松

(辽宁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沈阳 110023)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研究条件之一,而且居于首位。而实验豚鼠在某些药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耳科学研究、营养缺乏症研究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些研究领域唯一的动物模型。我国实验动物学起步比较晚,水平还较低,在维生素C缺乏、通风及温度控制不良等不利因素存在的前提下,可促使实验豚鼠细菌性肺炎的发生,而且感染后一般出现致死性的流行。而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对实验豚鼠细菌性肺炎一般不主张治疗,因为药物治疗可改变动物体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对动物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另外,药物不能根除动物群中所感染的病原菌而使治愈动物成为新的传染源,所以一旦群体感染,要淘汰整群。由此可见,防控实验豚鼠致病菌的感染是保证动物质量的最有效手段。

1 病因

1.1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简陋

由于监管和国情的限制,实验豚鼠的环境设施比较陈旧,笼器具比较原始,饲养密度过大,缺乏良好的通风换气设备、温湿度控制设备等,直接导致实验动物的环境设施条件达不到相应要求。

1.2 实验动物级别低下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实验豚鼠有很大一部分是普通级动物,在国家标准中,对直接导致实验豚鼠肺炎的支气管鲍特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球菌等不作相应的检测要求,为实验豚鼠细菌性肺炎的隐性感染埋下隐患。

1.3 营养不良

由于实验豚鼠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对其缺乏十分敏感,出现一系列坏血病症状。豚鼠体质下降也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洗涤、消毒不到位

实验豚鼠笼、器具、食物、垫料未进行严格消毒;实验豚鼠设施门禁制度不严;或没有洗涤消毒设施,或洗涤消毒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均是本病的直接诱因。

1.5 应激反应

实验豚鼠在运输、更换饲料、实验、生存条件骤变等应急条件下出现应激反应,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2 症状及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鼻腔分泌物,颈部淋巴结肿大,胸膜炎,腹膜炎(肺炎球菌感染);消瘦、喘息、鼻腔粘稠脓性分泌物(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呼吸急促困难,食欲不振,鼻和眼都有分泌物,鼻炎,支气管肺炎。

3 流行病学

豚鼠细菌性肺炎在管理不好的群体中十分常见,具有传染性、季节性和感染后的免疫性等一般传染病的特征,可表现出散发、爆发、大流行等形式。

4 防控措施

4.1 常规防控措施

4.1.1 设施外环境控制 充分考虑外环境的微生物污染源,尽量选择无传染源,远离畜牧场、食品或生物制品厂等易造成微生物污染,避开人群繁杂的城市以及污水流域的场所兴建实验动物环境设施。

4.1.2 设施内环境控制 根据不同级别要求,合理布局,精心设计、认真选材,严格施工,建设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充分发挥开放、屏障和隔离系统的功能,严格控制微生物经各种途径污染设施内环境。

4.1.3 严格执行实验豚鼠的订购、验收、检疫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无论生产单位还是使用单位均需具备实验动物生产或/和实验许可证。各使用单位应制定严格的实验动物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要自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资质的单位订购实验豚鼠,实验豚鼠到位后对实验动物的外观、生产单位的资质等内容进行严格的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实验豚鼠不允许进入检疫观察室,实验动物检疫人员按照本单位制定的实验动物检疫程序对实验豚鼠的外形、被毛、天然孔、排泄物及行为等指标按检疫期进行检疫,有实验豚鼠细菌性肺炎可疑症状的豚鼠,应将整群豚鼠立即隔离,并对可疑豚鼠进行剖检、镜检,一旦确诊,立即将整群豚鼠安乐死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实验动物设施进行彻底消毒后才能重新引进新的动物。

4.1.4 建立、健全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加强卫生消毒管理 对实验豚鼠的环境设施、笼具设备、用具、饲料、饮水、垫料及其他辅料等应建立严格的清洗、消毒制度,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可采用高压蒸汽、高温煮沸、干烤、火焰、X射线、紫外线、过滤等物理消毒法,以及化学药剂浸泡、擦拭、喷洒、熏蒸等化学消毒法,预防和消除微生物的污染。

4.1.5 防止交叉感染 各类实验动物应分室饲养管理,实验动物室内严禁饲养与实验无关的动物,由于致病菌的环境抵抗力较强,可在异种动物间互相传染,传播性强,实验豚鼠和兔对此类致病菌尤为敏感,严禁将豚鼠与兔混养或同间饲养是预防本病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4.1.6 加强营养 实验豚鼠饲料中一定要注意维生素C的补给,以防止体质下降而导致本病的发生。维生素C的投喂可采用内含充足的维生素C的颗粒料,将维生素C溶在饮水中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3种方法。从实践来看,投喂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是最可行的、长期有效的方法。

4.1.7 加强饲养管理 实验豚鼠设施应安装空调和排风设施,控制实验室温度最好在18℃~22℃,如果温度过低,易使动物患细菌性肺炎。豚鼠胆小怕惊,应保持环境安静。豚鼠活动性强,所以要适当减少豚鼠的饲养密度,适当增加实验室的换气次数。豚鼠对变质饲料特别敏感,霉变或含杀虫剂的饲料,可引起豚鼠中毒,甚或死亡。以上这些应激条件都可成为豚鼠细菌性肺炎的直接诱因,在实验豚鼠的饲养管理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

4.1.8 制度化管理 饲养人员和技术人员应按照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等认真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并做好各项记录。

4.2 疫情扑灭措施

4.2.1 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上报,并通知近邻单位做好预防工作。

4.2.2 迅速隔离整群动物,污染的环境和器具应紧急消毒,立即停止动物实验,淘汰试验中的动物。

4.2.3 病死和淘汰动物消毒后冷冻处理,交给具有资质的环保部门采取焚烧等合理措施处理。

4.2.4 疫情处理情况和结果应上报主管部门和防疫部门。

5 小结

在严格控制实验动物细菌性肺炎致病菌的同时,应时刻不忘保护人类环境和保护人类安全。一旦疫情发生,在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就地扑灭、防止扩散的同时,应减少人员接触,检疫人员出入设施应严格消毒,对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实验材料、尸体等,均应严格消毒后进行无害化处理,按国家生物安全标准排放,防止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豚鼠细菌性检疫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检验检疫学刊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肺豚鼠耳炎诺卡菌病1例
做瑜伽的小豚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