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生猪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综合防治

2012-01-25 18:10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4期
关键词:磺胺消化道猪群

李 冰

(江苏省灌云县畜牧兽医站,灌云 222200)

1 消化系统疾病及发病日龄

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在灌云县的多数乡镇和猪场的流行日趋严重,以传染性腹泻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消化系统疾病有的是原发性性,也有的是继发感染。同时,寄生虫和管理不当、营养缺乏等引起的普通内科病也是腹泻性疾病发生的诱发因素之一。调查显示,灌云县生猪常见消化道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寄生虫引起腹泻的发病率较少。

1.1 发病日龄及病原体

1~3日龄:多发生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

1~7日龄:多发仔猪黄痢,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

1~10日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这2种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等极为相似,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即使病愈,仔猪增重缓慢,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成为僵猪。

8~15日龄:多发生球虫病,此时的仔猪感染后出现典型的腹泻症状,有人也把它称之为“十日龄腹泻”。

10~30日龄:多发仔猪白痢,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

15~90日龄:多发类圆线虫病,尤其在15~30日龄更加严重,潮湿炎热季节发病较多。

50~90日龄:多发仔猪痢疾(猪血痢),病原为猪痢疾密螺旋体。

60~120日龄:多发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

1.2 中猪、大猪具有季节性发病特征

在深秋,冬春寒冷季节,中猪和大猪主要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疾病,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厌食、消瘦、脱水,传播速度快,但病死率较低。

2 疾病诱因

2.1 环境

规模猪场和养殖户多为保温圈结构,但是他们在建圈舍过程中,只考虑圈舍内部结构,很少考虑到外围环境。特别是散养户,无下水道和化粪池,平时粪便乱堆乱放,一到阴雨天粪便四溢,夏天更是蚊蝇满天飞。加上平时消毒工作跟不上。一但发生消化道疾病和传染病就很容易引起传播流行。

2.2 饲养管理

大多数养猪户,看似对饲养很重视,多数是买预混料自己配饲料,但们对不同种类的猪,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一点都不懂,有的自以为是,想怎么配就怎么配。有的自配料营养成份不平衡,如维生素不足,钙、磷比例失调,营养过剩等,特别容易造成仔猪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2.3 防疫

虽然生猪防疫开展了几十年,但是有的疾病还照样发生,如猪瘟等。一是有些养猪户(场),没有根据猪的生理特点和疫病发生规律,制定一个适合本地的完整的免疫程序,进行系统的免疫;二是有的养殖户不按疫苗说明要求进行科学免疫,不是剂量不足,就是剂量太过,不能有效的产生免疫应答,使免疫失败。三是有的养殖户甚至只做1~2次(预防接种),或者不做,在疫病到来之时无能为力,造成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四是不经常消毒注射器、用具和更换注射针头,也可成为疾病发生的诱因。

比如川菜中的水煮肉,其中要用四川陴县的豆瓣酱和汉原的花椒,川菜中用的盐和味精也是其特有的,这样做出来的味道就非常正宗。

3 防制措施

3.1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从分娩、保育到生长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并将保育期分为保育前期舍(3周)和保育后期舍(2周),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缩小断奶日龄差异,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能对控制本病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控制消化道病的措施之一。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和水平,尽可能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产生,最大限度地提高猪群对疫病的抵抗能力。在每批猪转出或出栏后必须对猪舍按消毒程序严格消毒。研究表明:应用全进全出饲养技术,可以切断多种疾病在猪群间的传播,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3.2 配制全价饲料,保持营养水平

提供猪群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营养需要,配制满足适合各阶段猪群营养需要的全价饲料。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同时注意饲料的保存条件,避免饲喂腐败发霉变质的饲料,霉菌毒素会造成猪的免疫功能和抗病力下降。这对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很重要。

3.3 减少各种应激

加强和改善猪群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使猪群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干燥、卫生、洁净的环境中,提高猪群对疫病的抗病力。(1)尽量减少单元间哺乳仔猪的并窝和寄养。如果需要并窝和寄养,一定要在24 h内进行,防止交叉感染。(2)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越多,消化道病的发病率越高。(3)在仔猪去势和断奶前后3 d,避免注射各种疫苗。注射疫苗时要轻抓轻放,减少一切应激因素。(4)每批仔猪转群后l星期开始使用仔猪料。做好断奶猪与育成猪的饲料过渡,以减少饲料应激,一般需要7 d时间,乳猪和仔猪料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逐步过渡,对于弱小仔猪可适当延长乳猪料的饲喂时间。

3.4 健康猪群的建立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确实需引进种猪时,应事先做好疫情调查,应确保从非疫区、健康猪场引进,防止购入病猪和隐性感染猪。种猪到场后,要隔离饲养40~60 d,并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预防性投药,并与本场几头老母猪混养进行风土驯化,让其产生适应本场微生物群的抗体,确定无疫病后,方可混群饲养。尽量减少仔猪寄养,避免不同来源的猪只混群。

3.5 猪场内采取封闭式管理

猪场禁止一切外来人员参观,减少人流、物流。饲养人员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动,减少出入场次数,禁止串舍串栋和借用生产工具。

3.6 建立科学的免疫接种制度

预防接种仍然是目前预防、治疗猪病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猪的消化道疾病当然也不例外,应根据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疫情,结合猪群母源抗体水平及抗体的消长规律和病原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本场的科学免疫程序。健全免疫接种制度,有计划地开展预防接种,提高人畜和动物群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是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消灭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主要措施。注意疫苗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方法,确保免疫剂量和有效浓度,1猪1针,安全接种。

3.7 药物防治

仔猪副伤寒的治疗原则:应用抗菌素类和磺胺药。首选氟苯尼考,新霉素、土霉素次之;也可用磺胺类药如复方磺胺甲恶唑片(CoSMZ)、磺胺嘧啶(SD)。用量首次加倍,1次/d,连用3~5 d即可;或用大蒜,用蒜泥或制成蒜酊口服也有很好的疗效。

仔猪黄白痢一般用磺胺脒、磺胺甲基嘧啶、土霉素等并配乳康生、调痢生等有一定疗效。

仔猪水肿病的治疗:应以排水为主,虽有腹泻,却不能补水,应用高渗糖(50%糖水+维生素C)40~50 ml或20%磺胺嘧啶钠15~20 ml静脉推注,3~4次/d,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对于猪传染性胃肠炎,无特效性治疗药物。主要是要加强管理,采用对症治疗,补充水份、电解质,防止机能紊乱,减少酸中毒。辅以抗菌素,如青霉素、磺胺脒等,防止并发症发生。

猪圆环病毒性肠炎的治疗:该病多为多系统复合感染综合症,病毒往往是原发性致病因素,所以一般抗菌素疗效不大,只能作为防止细菌性继发感染,控制复发,一旦停药即有可能复发。有厂家研究出一种中药制剂,P-特能有效防治该病,并能防止复发,主要是在使用前注意对继发和混合感染疾病的正确诊断。如并发感染附红细胞体或弓形体病,可配长效土霉素、磺胺六甲氧嘧啶;如消化道综合症较重,配合氟苯尼考、替米考星、阿奇霉素等疗效显著。

4 病猪治疗

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饲养,精心护理.防止病原扩散;对治疗无效或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僵猪要及时淘汰,妥善处理。

药物群控防止继发感染。可在母猪围产期饲料、仔猪料、育成猪料中定期添加敏感药物。根据病情选用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对于即将屠宰上市的猪只,应严格执行药物的休药期,以防药物在体内残留。

对于由蛔虫、结节虫、鞭虫等寄生虫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可在饲料中添加伊维菌素粉剂,连喂1星期。连续2星期饲喂.间隔7~10 d;或用丙硫苯咪唑20 mg/kg口服。

[1]宋立,宁宜宝,张秀英,等.猪源大肠杆菌血清型耐药性整合子调查[J].中国畜牧兽医,2008,44(5):14-15

[2]乐汉桥.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与兽医,2007,(12)增刊:17

[3]张培东,孙岩,任慧英,等.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J].中国兽医杂志,2008,44(4):10-12

[4]王林浩,邓红娟,张传波等.猪圆环病毒之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研究近论[J].畜禽业,2004,(8):42

[5]黄子荣.猪消化道疾病的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4):18

[6]时洪艳,邓红娟,张传波等.猪消化道传染病及其防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7,(2):22

[7]宋良敏,白子金,徐斌龙等.猪病防治新理念腹泻先护膜[J].现代畜牧兽医,2007,(4):18

[8]王明俊等.兽医生物制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磺胺消化道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饲料和食品中磺胺增效剂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HCO3—对真空紫外/紫外/氯(VUV/UV/Cl)降解水中抗生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的影响研究
HCO3—对真空紫外/紫外/氯(VUV/UV/Cl)降解水中抗生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的影响研究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
养殖环节是畜产品安全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