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2012-01-25 18:10戴发福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4期
关键词:死胎公猪传染性

戴发福

(福建省长泰县畜牧兽医局,长泰 363900)

母猪繁殖障碍是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母猪的主要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孕、流产、胚胎早期死亡、死产、木乃伊、畸型、弱仔和少仔等。母猪繁殖障碍可由传染性因素(感染病原体)和非传染性因素引起。传染性因素中包括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目前主要由病毒引起。非传染性因素既有母猪遗传性疾病或母猪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等先天原因,也有后天疾病或营养失调、管理不善等。该病已成为大中型猪场最重要的疾病之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因

1.1 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

1.1.1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新生仔猪感染后表现神经症状;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产死胎;种公猪导致不育。

1.1.2 猪细小病毒感染 猪细小病毒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猪只感染后均无明显症。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的流产、死产、木乃伊胎,弱仔及不孕等。个别母猪有体温升高,关节肿大及后躯运动不灵。

1.1.3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 又称“蓝耳病”,母猪表现消瘦、厌食、体温稍有升高,双耳、腹部、乳房发蓝,流产、早产、产出死胎及弱仔。开始发病时以弱仔多为特征,时间长了即出现木乃伊及死胎多的现象。母猪产后无奶,仔猪死亡率最高时可达100%。少数猪表现耳尖、鼻尖和四肢末端、尾尖、乳头部、会阴部呈兰紫色,此种现象呈一过性。

1.1.4 流行性乙型脑炎 俗称“乙脑”,是由蚊虫叮咬传播,有明显的季节性(7~10月)初产母猪多发,除怀孕母猪流产和产死胎外,公猪睾丸肿大。死亡的胎儿大小形态各异,个别的也有正常的活仔混合存在。最大特点是死亡胎儿脑组织液化,脑腔有积水,俗称“空脑”。

1.1.5 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是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几年来发现在母猪妊娠中、后期,应用4~6头份猪瘟弱毒疫苗免疫时,会导致妊娠母猪体温升高;部分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而且产出仔猪在肾、膀、淋巴结、喉头有出血点。据报道已发现有猪场的母猪繁殖障碍与猪瘟弱毒疫苗注射有关,因此,应引起重视。

1.2 非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

1.2.1 遗传 常见的是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全,输卵管阻塞或形成盲端,缺乏子宫角、实体子宫、子宫颈闭锁以及阴瓣发育过度等。

1.2.2 营养 高能量日粮使母猪过肥,特别是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沉积脂肪,卵泡细胞变性,致肥胖性不育。如果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过于不足,可致母猪瘦弱,初情期延迟,不发情,卵泡停止发育或形成卵泡囊肿。

1.2.3 环境 应激性繁殖障碍热应激可引起母猪发情不规律,影响公猪精液品质,受精率降低,胚胎死亡,流产或产仔数减少。猪舍空气污浊,含有较多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1.2.4 母猪自身原因 性腺机能减退或衰退,组织萎缩硬化以及卵巢囊肿,母猪子宫内膜炎等。

2 防制措施

非传染性的因素应该切实排除,加强母猪和种公猪饲养管理。根据不同时期调配饲料营养,做好环境卫生工作,杜绝传染源污染猪场的环境,以及落实猪场卫生防疫措施。

2.1 传染性母猪繁殖障碍

2.1.1 隔离和消毒 猪场须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彻底隔离,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饲养员不得相互串舍,各栋猪舍的工具不得串舍使用。在猪场正门与生产区大门的出入口均要设立消毒设备。

2.1.2 加强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制度;加强预防性卫生措施,改善猪场环境,彻底消毒,限制人、猪的流动。加强环境卫生的清理,保持猪舍的通风和清洁。设立防蚊网,尽量减少蚊蝇的滋生,定期进行消毒。严格检疫,隔离观察,杜绝引进病猪和带毒猪;定期检测,及时淘汰带毒母猪。

2.1.3 防疫制度 免疫程序要合理。根据疫病发生情况及本地实际,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并定期做抗体监测,及时补针。对后备母猪免疫细小病毒,在计划配种前30 d注射细小病毒灭活苗,半个月后再加强免疫一次。免疫猪乙脑时,可选用猪乙型脑炎油乳剂灭活疫苗,于配种前或每年蚊子出现前1个月接种,青年公、母猪注射2次,每次间隔15 d,母猪及成年公猪注射1次/年。对猪伪狂犬病的免疫,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经产母猪在产前25~30 d注射基因缺失苗,育肥猪或断奶猪也应在2~4月龄时用活苗或灭活苗免疫。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定期注射疫苗,后备母猪于配种前2~3周肌肉注射疫苗2 ml/头;3~4周仔猪肌肉注射1 ml/头。后备母猪在配种前注射猪瘟弱毒6头份疫苗;经产母猪在产后20 d左右注射猪瘟弱毒疫苗8~10头份或者大北农的脾淋苗2头份。

2.1.4 药物防治 由于本类疫病目前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故疫苗免疫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那些尚未感染的猪群应紧急免疫相关疫苗,在治疗期间,要多给患病机体创造一些有利康复的环境条件,同时做好消毒工作,阻断疾病的传播,并定期地驱虫。

2.2 非传染性母猪繁殖障碍

2.2.1 淘汰患遗传疾病的种猪 猪场患有遗传疾病的种猪,应该淘汰。近亲繁殖后代生活力减弱,产生畸形、死胎,大多母猪也呈隐性遗传,故在选配时,应控制近交系数。

2.2.2 适当增加母猪营养 增强母猪体质,妊娠母猪可采用适度营养,必要时采取限制饲养,而哺乳母猪尽量提高饲料的能量。如果日粮能量水平低,就会影响仔猪初生重和断乳后延迟发情。

2.2.3 改善内外环境条件 夏季需要勤添饮水,加强通风,冲洗猪栏,促进猪体散热,避免舍内温度过大;在低温情况下,防止冷应激。

3 小结

3.1 科学饲养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关键,不仅能提高猪的生产力,而且有利于防止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3.2 切实做好疫苗接种

一定要按合理的、规范化的免疫程序,使用质量过关的疫苗,把接种做扎实。而且要注意细节及操作规程。对于后备母猪一定要在配种前按规定接种疫苗。

3.3 早期确诊是关键

在疫病多发而复杂的情况下,正确诊断是预防和控制繁殖障碍病的关键。当前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和发病特点是多因素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普遍存在,很难找到单一病原,因此,应通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综合分析,做出初步诊断,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最后确诊。对于没有治疗价值的病残猪,应及时淘汰。

3.4 引种严格检疫

要从知名度高的种猪场引种,避免引进带毒阳性种猪。引进种猪后,应严格隔离饲养和检疫,45 d后可与本场猪混养。

3.5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和兽医卫生

定期消毒、定期驱虫、灭鼠、防雀、灭蚊蝇、不养犬猫,对于流产的胎儿和胎衣要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再进行1次彻底消毒。

猜你喜欢
死胎公猪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PIC-408系列采用育种技术控制公猪异味
中国减少死胎速度仅次于荷兰
诚信危机具有传染性
死胎的国际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