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巴尔通氏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2-01-26 12:59赵金艳李新正
中国兽医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病鹅鹅群小体

赵金艳,李新正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450011)

河南省新乡市某种鹅养殖基地2011年3月初,从宁波引进朗德鹅2 500只,4月底开始零星发病,5月14日送检,此时鹅群70日龄。

1 发病情况

该鹅群50日龄起零星出现鹅喙颜色逐渐变浅、胫蹼颜色变浅发黄现象,患鹅采食量下降,饮水增加,排黄绿色或白色稀粪,随着病程延长腿部关节无力瘫软,进而出现神经症状,个别鹅死亡时呈“角弓反张”。

50日龄至70日龄期间该病在全群呈散发趋势,每日约2~5只鹅发病。期间当地兽医曾以青霉素肌肉注射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来按一般贫血治疗也无效。至接诊时全群已经死亡70只种鹅。

2 临床症状

患鹅表现贫血,皮肤及黏膜苍白,喙、胫、蹼颜色变浅发黄、干燥无光泽,羽毛松乱,食欲减少,有明显的异食癖倾向,表现啄羽、啄粪、啄泥土。患鹅精神不振,离群呆立,闭眼似睡,强行驱赶时,行动迟缓,常蹲伏地面或倒地侧卧,病程3~7d,进而出现抽搐等神经症状,最后衰竭死亡。

3 剖检变化

剖检3只濒死病鹅,均可见血液稀薄如水,不易凝固。皮下呈胶样浸润,皮肤、肌肉表现贫血性苍白,有散在的小出血点。心脏动脉血管内血液充盈不良,肾脏苍白肿胀,胰腺出血肿胀,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横切胫骨可见骨髓颜色变淡发白。3只鹅的肝脏均肿胀出血,其中1只鹅肝脏呈“青铜肝”,肝脏表面有出血和坏死。

4 实验室检验

4.1 血液压滴法 取鹅血1滴加生理盐水2滴,混匀后加盖盖玻片,用40×1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发现多数红细胞浆内有1~10多个点状、球状、杆状的小体,这些小体呈现不同形式的运动,有的游动,有的滚动,有的小体使红细胞膜突出呈齿轮状、不规则状,有的小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一段时间后小体还能离开红细胞进入到血浆中独立活动,发生变形的红细胞凹陷处可见小体在震动。血浆中也有小体,有的单独活动,有的2个连在一起,血浆中的小体数量少于红细胞内小体数量。

4.2 染色镜检 取患鹅血液抹片,瑞氏染色后油镜下检查,约有20%~30%红细胞感染小体,感染强度少的1个,多的13个,一般为2~9个,小体被染成紫红色和蓝紫色,这些感染小体的红细胞发生了形态变化,呈齿轮状或形态不规则,红细胞凹陷处小体较多。

4.3 肝脏镜检 无菌采集3只患鹅的肝脏直接触片,革兰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其中2只未见细菌,1只见有革兰阴性短杆菌。肠粘膜触片,在40×10倍显微镜下观察未见球虫卵。

4.4 病料接种 无菌采集病料,研磨、无菌处理、接种9~10日龄鸡胚,未见鸡胚死亡,收取尿囊液不能凝集鸡的红细胞。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为鹅巴尔通氏体病。

6 防治

6.1 舍内外环境每天用过氧乙酸消毒1次,并对舍外环境进行1次彻底驱虫、驱蚊、灭鼠。

6.2 拌料给药 全群鹅饲料中添加500mg/kg体重强力霉素和50mg/kg体重氟苯尼考混合饲喂,连续饲喂7d;配合饮水给药:饮水中添加3%葡萄糖和电解多维1 000g/t,连饮7d;注射给药:对少数病鹅采用肌肉注射给药,每只病鹅注射强力霉素注射液0.5mL,每天1次,连用3次。

7 效果与分析

7.1 通过综合防控措施和药物治疗,鹅群没有继发新病例,7d后,鹅群的食欲、精神状态恢复正常。病程长且发生了器质性病变的鹅,恢复缓慢,部分患鹅不治死亡。由于巴尔通氏体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所以原来鹅场使用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7.2 病鹅感染巴尔通氏体后导致骨髓变性,造血功能丧失,凝血因子减少,所以病鹅出现贫血、皮下有胶样渗出、肌肉和内脏广泛性出血的症状。因贫血导致免疫器官萎缩、免疫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致使1只病鹅继发伤寒感染。胰腺肿胀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血与禽流感和新城疫症状相似,但经病毒分离培养鉴定无病毒生长,这些部位的出血可能与凝血因子减少有关。

7.3 鹅巴尔通氏体病继2000年常柏林[1]等报道后,近年来没有相关报道,它主要集中在犬[2]、猫[3]、猪[4]、人[5]的报道上。

7.4 该种鹅基地自引入朗德鹅后,使用的饲料主要是精料,鹅是草食性水禽,长期缺乏青绿饲料导致维生素缺乏致使鹅群抵抗力下降。并且鹅场管理不甚规范,随着天气变暖蚊虫滋生,灭鼠工作不彻底,可能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配制营养全面的饲料、对疫病采用合理的综合防控措施是种鹅养殖成败的关键。

7.5 因巴尔通氏体病导致鹅贫血,所以在临床上应注意和营养不良鉴别:从流行病学方面,营养不良等代谢性疾病因饲料品质差,导致整群鹅生长发育受阻,呈现群发;从病理剖检变化上看,营养代谢性病鹅内脏器官渐进性萎缩,骨髓颜色基本正常。实验室诊断方面,营养代谢性病鹅血涂片观察幼稚型红细胞增多,红细胞表面不形成锯齿状病变,无巴尔通氏体。而本病例整群鹅营养正常,体质正常,鹅群零星发病并且发病和死亡的鹅渐进性消瘦,骨髓颜色苍白,内脏器官不萎缩。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呈锯齿状,在胞浆内及血浆中有大量的巴尔通氏体寄生。

7.6 因巴尔通氏体病导致凝血因子数量减少,引起腺胃出血,应注意和禽流感鉴别:禽流感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且发病后整群鹅采食、精神均较差,发病急,病程短。从临床症状上看禽流感鹅脸面部呈暗红色,头颈部肿胀,胫部鳞片下出血,排黄绿色黏液性稀便,死亡前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禽流感除引起腺胃出血外,引起脂肪广泛性出血,血液凝固良好,肠黏膜广泛性脱落,骨髓暗红色。血涂片红细胞正常,无巴尔通氏体寄生。病料接种鸡胚,导致胚胎死亡,且尿囊液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巴尔通氏体病呈零星发病,整群采食、精神基本正常,发病慢,病程长,病鹅面部、喙、胫、蹼苍白。剖检脂肪无出血。血涂片可见红细胞数量减少,红细胞呈锯齿状,在胞浆内及血浆中有大量的巴尔通氏体寄生。病料接种鸡胚,胚胎不死亡,且尿囊液不能凝集鸡的红细胞。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治疗有效。

7.7 因巴尔通氏体病导致贫血,影响生长发育,在临床上应注意与鹅呼肠孤病毒病[6]进行鉴别:呼肠孤病毒病主要感染雏鹅,以运动障碍、趾关节肿胀和生长发育受阻导致矮小化为特征。病理剖检见跗关节屈伸,筋腱水肿、出血、断裂,肝脏有灰白色坏死灶,血液和血涂片正常。而巴尔通氏体病青年鹅也可以感染,无运动障碍,跗关节无肿胀。病理剖检变化:血液稀薄如水,骨髓颜色苍白,皮下有胶冻样渗出物和内脏出血。血涂片红细胞呈锯齿状,在胞浆内及血浆中有大量的巴尔通氏体寄生

7.8 因巴尔通氏体病导致贫血引起免疫机能下降,对其他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增强,导致其他细菌继发感染,本病例通过病理剖检变化1只鹅肝脏呈青铜色,肝脏表面有坏死,触片染色见革兰阴性短杆菌,初步诊断为巴尔通氏体病继发伤寒沙门菌感染。

[1]陈伯伦,陈伟斌.鹅病诊断与策略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50-352.

[2]吴婷,顾金奎.犬血巴尔通氏体病的防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5,4:66.

[3]王申峰,钱明珠.猫血巴尔通氏体病的防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7:6.

[4]易曙光.猪巴尔通氏体病的诊断[J].中国兽医杂志,1996,22(9):12-14.

[5]庄庆均,张浩吉,梁祥解,等.犬血巴尔通氏体与血巴尔通氏体病[J].中国人畜共患病学报,2008,24(9):878-891.

[6]郭冬春,张云,刘明,等.鹅呼肠孤病毒GRV1株分离鉴定及其σC基因特性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6,28(3):257-260.

猜你喜欢
病鹅鹅群小体
几种鹅寄生虫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被鹅追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异常早幼粒细胞Auer小体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病毒感染与NLRP3炎性小体
浅析雏鹅痛风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鹅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种鹅感染鹅羽虱的流行特点及治疗方法
放鹅娃
一种优化小鼠成纤维细胞中自噬小体示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