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筱竹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描写,能较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童话故事与动画有极为相似的本质特征,因而被广泛用作动画电影剧作题材。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故事《小王子》发行70年,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本文通过《小王子》热销现象,分析童话故事与动画电影剧作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童话故事对动画电影剧作的影响和启示。
《小王子》(Le Petit Prince)是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3年在纽约创作完成的一部童话。1943年和1946年,这本书分别在美国与法国出版。如今,《小王子》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著作,据说其读者数量仅次于《圣经》。出版近70年来,《小王子》在全世界广获好评,被评为“20世纪最佳法语图书”,并被选入许多西方国家的教科书,成为青少年的必读书籍。《小王子》创造了出版、翻译和销售的纪录,迄今全球销量已突破1.3亿册。据统计,至2006年,翻译《小王子》的语种已经达到159种。[1]在中国,《小王子》同样受到读者热捧,2011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外版图书中,畅销70年的《小王子》故事绘本中文版获得一片叫好声。“小王子”与“玫瑰”的故事穿越了战争与和平的年代、穿越儿童与成人的屏障,带给读者启迪一生的智慧与美好憧憬。
《小王子》的热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虽然关于《小王子》的创作究竟是“为了大人还是为了孩子”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是从儿童到成人,8~80岁的读者都从这部童话故事中获益匪浅。《小王子》出版后不久,出版人居尔蒂斯·希区柯克曾写信给圣·埃克苏佩里说:“孩子和成人最热情地欢迎《小王子》……我们即将突破英文本30000册、法文本7000册之大关,尽管天气炎热,销售仍以每周500至1000本的速度正常进行。”1943年4月11日,《纽约先驱论坛报》刊登了P·L·特雷沃斯的评论,他认为“为何人写书的问题”本身并不重要,无论小孩子还是大人,人人可读之,读之有益。“《小王子》以一种间接的方式使孩子们懂得一种道理……深入到他们心中最隐秘的地方,当他们可以明白的时候,它就像一束小小的光亮闪现出来……书不厚,但足以关涉到我们每一个人。”
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小王子》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并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迅速在各国传播。1954年,第一次被改编成广播剧,在法国电台录播,其后又数次被改作音乐剧和歌剧;1966年,苏联拍成了第一部《小王子》电影;1974年又被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多南搬上了银幕;1990年,法国重新制作了法语电影版。日本人在1978年率先把《小王子》改编为39集动画片,1979年美国女导演苏珊·沙波恩制作了一部剧场版动画片。迄今,《小王子》音乐剧在全球巡演多年,经久不衰,其中《我们永远有个约会》《因为这是我的玫瑰》成为了传唱一时的金曲。[2]2008年,法国公共电视三台(France 3)获得《小王子》版权,将剧本改编为动画系列片,共52集,每集约26分钟。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电视台负责人介绍:“我们认为原作的观点偏向于成人,在新的动画里,将更多地考虑儿童的想法。”制片人阿东·苏马什是原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多年的研究者,他表示:“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小王子》具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同时又充满了诗意和幻想。所以我们要在原作的基础上再次挖掘,让小王子去寻找新的星球,例如音乐星球、森林星球等。当然,我们不会违背原作者的初衷和精髓。”其后,不少国家都在制作电视动画版,而三维动画电影则由法国电影制作人阿托恩·索玛(Aton Soumach)和迪米特里·拉萨姆(Dimitri Rassam)买下版权并共同制作,制作方表示,电影版将忠于原著,2011年年初正式投入制作。[3]目前,《小王子》动画片已授权至众多国家,三维动画《小王子》已销售发行到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一部“为成年人写的童话”,无论从《小王子》的热销现象还是世界各国对其动画剧本改编的情形来看,童话故事仍被用作当前动画电影剧作的首选题材。从读者和观众对《小王子》的热烈反馈当中,可看到动画市场消费群体对童话题材的心理需求程度以及童话故事在动画剧作题材立意上的启示作用。
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就是改编自著名的《格林童话》,影片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迪士尼用《白雪公主》开启了动画电影史的新篇章,开启了好莱坞动画片取材于经典童话题材的时代。《木偶奇遇记》是迪士尼的第二部动画长片,其艺术感染力不亚于《白雪公主》。《睡美人》是法国作家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所著的童话故事,1697年出版,之后迪士尼将之改编为动画长片,于1959年公映,其故事风趣幽默,情节丰富精彩,并极具教育意义。早期迪士尼改编了大量的经典童话剧本,例如《美女与野兽》取材于法国童话、《大力士》取材于希腊神话、《小美人鱼》取材于安徒生童话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童话题材改编及故事风格、造型风格、艺术形式等对动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来,日本、欧美动画电影都相继采用童话故事改编剧本。例如,宫崎骏编导的动画影片《霍尔的移动城堡》改编自英国儿童文学作家戴安娜·韦恩·琼斯(Diana Wynne Jones)于1986年发表的作品《霍尔的移动城堡》(Howl’s Moving Castle)。原著作品1997年在日本被翻译发行。2011年,梦工厂出品的三维动画影片《穿靴子的猫》(Puss in Boots)取材于童话故事,电影上映后广受好评。上映首周末就以总票房3400万美元成为美国万圣节周末影市的票房冠军。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剧作者对新观念、新题材进行思考,并逐渐将注意力从经典童话改编转向原创动画故事。观众审美趣味的改变同时也对动画剧作水平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创造性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永远是动画剧作者所应具备的能力。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神通万里”的境界。童话诞生于文学盛行的年代,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动画艺术逐渐成为人类梦想的摇篮。动画电影剧作中的童话故事情结与动画的本质特征有着密切联系。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本真现象”哲学认为,“真”指“存在的无蔽”,“本真”即是“生存可能性的无蔽展开”,意为“在群体传播中的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下,能够保持自身的优势基因,体现个性,维护自我,拒绝异化,拒绝权威,颠覆传统,勇于承担责任,追求真理的精神”。童话故事与动画电影的本质特征同时体现了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一种纯真质朴的假想与追求。
童话故事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在创作方面,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开展离奇的情节,超越时空制约,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亦虚亦实,似幻犹真。此外,童话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以人的感情。其主旨是教人勇敢、热情、善良、乐观、慈爱,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4]在角色塑造方面,童话故事通常将善恶极端化,往往好人很善良,坏人很恶毒。一般来说,童话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的,故事中往往包含神奇的魔法、无尽的财富、凶恶的怪兽等引人入胜的元素和场面,以打动孩子的好奇心,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有童心的成年人同样能够在童话故事中找到快乐,纯净心灵。
动画电影通常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以实现商业成功为目标。可以说,多数动画电影的本质特征是幽默搞笑的。从动画发展史来看,迪士尼动画对动画电影的创作风格包括叙事和角色塑造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文化革新对大众的影响。美国是典型的后工业社会,这一社会的文化呈现后现代特点,幻像充斥着消费社会,图像文化消解了深度意义而纵容了消费欲望。动画由于为民众带来纯粹的感官快感则成为其中的典型。然而,动画的“快乐”本质是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幻想、夸张及叙事语言的幽默性永远是动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创作元素。动画所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幻空间,与童话故事的创作手法类似,它同样是一门依靠想象力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动画电影艺术规律的重要特性就是“虚幻”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这种本质特征使动画电影的创作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要灵活自由。在创作过程中,剧作者可抛开一切束缚,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任何幻想中的世界和角色。
另外,童话故事与动画电影剧本的创作始终体现了“以还原人性”为目的的设计原则——“让故事回到人性本身”的价值体现。故事反映了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一种传达价值观的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教化。人类经验中的善恶是非、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是二元的,经常从其中一面走向另一面,即表现为复杂的由善向恶、由懦弱到勇敢、由爱至恨等人类情感和行为的转化。这一转化可以从正面转化为负面,或者从负面转化为正面。罗伯特·麦基认为这种人类经验中价值取向的二元转化特征便是故事的价值体现。好的故事都具有通过制造冲突实现完成角色价值转换的功能。而观众对故事的感受力与主题中情感的“人性还原”有着直接关系。
感情是文学艺术的共同要素,艺术作品必须用形象来感动人,不是用说教来说服人,所以艺术作品必须有感染力。只要作品有感染力,那么作品里必须有充沛的感情。[5]动画电影与童话故事同样注重“以情感人”而并非“情感教化”。当前国内制作的许多动画作品往往忽视了对动画本质的表现,在故事主题的掌控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创作上的问题。“(动画电影)叙事作品中充斥着脸谱化的人物和类型化的叙事,鲜有对个体的人性关怀及健康成长的助力,鲜能为人提供探索人生奥秘的精神,鲜有丰富人类自我认识的资源积累。”[6]以上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尚没有从剧本故事创作的角度出发,通过动画最质朴简洁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去深入观众的内心世界,没有通过释放压抑的情感去满足观众对于单纯美好生活的渴求欲望。
华特·迪士尼曾说:“我不是主要为孩子们制作电影,而是为了我们所有人中的童真(不管他是6岁还是60岁)制作电影……最糟糕的不是我们没天真,而是它们被深深掩埋了。在我的工作中,我努力去实现和表现这种天真,让它显示出生活的趣味和欢乐,显示笑声的健康,显示出人性尽管有时荒谬可笑,但仍要竭力追求的境界。”[7]
《小王子》热销透析出一种童话故事与动画电影剧作的渊源关系。故事创作的方法、规律和经验可作为动画电影剧作者的借鉴,而实际上在剧本的实际创作过程中并没有什么方法是可以绝对作为指导的。任何程序化、类型化的暗示都将束缚创作者的想象力。如同日本吉卜力动画依然固守着“打破常规的创作方法”,并不断尝试在探寻动画的新形式、新思想的语境下,不断创造新的故事和角色。这一点也是“保证影片商业成功”的基本前提。然而,故事不是对生活片段的呆板刻画,炫目的技术永不能解决艺术的深层问题,只有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动画的本质反映出人性本真的纯美,才能创作出让观众真正获得审美体验的优秀作品。
注释:
[1]张中江.《小王子》七十年:创出版、翻译和销售纪录[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2-29/3708866.shdml,2012-2-29
[2]董铭.法国电视三台筹拍52集动画版《小王子》 [EB/OL].http://ent.sina.com.cn/v/u/2008-10-06/11472193505.shtml,2008-10-06
[3]张晓晔.著名童话《小王子》3D动画化 2011年投入制作[EB/OL].http://comic.ce.cn/news/dmzx/201002/24/t20100224_21005923.shtml,2010-2-24
[4]童话故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8322.htm
[5]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82
[6]周涛.中国动画的原创困境及其成因[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3)
[7]经典的动画理念:迪士尼名句摘选[EB/OL].http://www.disney.com.cn
[1][法]圣·埃克苏佩里,让·皮埃尔·雷诺,雷罗姆·帕纳德,《小王子》手稿画传版[M].汪梅子,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2]黄俊.成人的童话 生命的寓言——简评法国童话《小王子》[J].语文学刊,2002,(3)
[3]蔡可.童话书流行的背后[J].语文建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