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诊断病理学的分子病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12-01-28 11:02王善伟张润岐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分子

王善伟 张润岐

分子病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疾病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相互渗透形成的一个分支学科, 分子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分子病理学(moleeularpathology)或分子遗传病理学(moleeulargenetiepathology)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和RNA分析)从分子或基因水平上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分子病理诊断就是根据特征性的分子基因变异进一步证实或直接做出病理诊断,同时还提供疾病发生的基因路径、发病机制、发病易感性和治疗与预后评估等多种分子学信息。

1 国内外分子病理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美国,由全美分子病理协会(AMP)负责制定病理住院医师的分子病理学培训计划。申请分子病理学工作许可证者首先要获得美国病理医师执照,然后必须通过美国病理学委员会(ABP)专门设立的分子遗传病理学的考试科目,才能获得有效期为10年的执业许可证。为此,美国医学生医学教育资格委员会(ACGME)还专门制订了详细的分子遗传病理学(MGP)培训计划。

目前我国临床病理诊断也以相关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PCR、FISH、IHC进行辅助诊断,而在病理学教育方面,教学大纲中有关分子病理学内容的设置较为薄弱,从内容上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各自分离,即使加入少部分分子生物学内容的介绍,也仅限于理论教学的机制探讨,作为一般了解内容,与实际病理学诊断相脱节。

目前国内以重庆医科大学为先导尝试开设了分子病理学课程,该课程重点向研究生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疾病过程中的分子事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医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单纯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的介绍,已不能满足培养研究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的需要,同样,对于本科生的培养也势在必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分子病理学课程引入常规病理教学并进行推广。

2 引入分子病理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分子病理学的基础是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中最具活力的带头学科之一。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新技术、新平台的出现与应用与分子生物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相辅相成。

为了使病理医师对分子病理学理论的掌握程度能适应21世纪分子病理诊断学快速发展的需要,从现在起就应大力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基础理论及实验教学,对临床病理医师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形成学科特色,这也是做出正确的分子病理诊断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基于诊断病理学教学,将分子病理学引入教学中,符合现今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医学人才的目标需要[2]。

3 分子病理学课程引入模式初探

3.1 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全方位引入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往往觉得与自己即将开始的科研工作脱节;如果对实验技术进行比较详尽的介绍,学生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作支撑,也无法将实验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这样的现状决定了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分子病理学课程,必须将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当中穿插实验内容,才能让同学对比较抽象的理论深入理解,并能够加以运用到病理诊断及科研设计中。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坚持做到与分子病理学发展结合起来,紧跟世界研究的一流成果,尽量使教材的编写与学科的发展之间的时间差更小,目的是避免是与学科发展脱节,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知识还没有应用于实践已经落后了。 因此授课教师会对相关分子病理学课程内容的新进展进行查阅,更新相关内容。另外,分子病理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及形态学实验中心、学院科学研究中心等经常进行学科间交流,使授课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得到提高,课程水平得到保证。

另外病原微生物、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及形态学实验研究中心、学院医学科研中心等多个课程相关的部门进行横向联合,共同商讨,挑选出若干与分子病理学课程关系较为密切的实验技术及相关理论部分,在实验室组织教学,让同学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完成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争取每项实验都能由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来完成实验操作,这样学生也能够对实验中一些简单的基础操作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3.2 跨学科式联合教学

本课程教学打破了教研室和学科界限,实现了跨学科教师的联合教学。本课程从不同教研室挑选有专长的(即在授课内容方面有一定科研经验)、长期活跃在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教授担任教学(他们分别来自病理教研室、免疫学教研室和病理生理教研室),还有附属医院的病理诊断医师打造一支分子病理学教学团队,成为拥有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先进,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学团队。2011 年,我校病理学课程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我们将继续努力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摸索新的教学方法,真正为我国不断发展的医疗事业培养精品人才。

3.3 基于 PBL教学模式的临床病理讨论会(Clinic-pathoIogical conference,CPC)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learning,PBL)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以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为载体而构建的一种开放性、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由于疾病是由一系列疾病病理过程所组成,因此, 课程设置为围绕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阐述其中的分子事件及其相互间关系和研究进展,如细胞凋亡、增殖及其调节的分子机制与疾病、炎症介质作用及分子调节机制、分子肿瘤概论、器官纤维化及其逆转的分子病理过程、血管发生相关分子及其调节机制、新概念疫苗与核酸疫苗和基因与抗体治疗等,而不是介绍某一个疾病的分子机制,同时,介绍如何对这些基本病理过程分子事件研究中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选择的原则,使学生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后,能进行发散思维,将学到的有关知识与自己将要从事的具体研究结合起来,寻求自己的研究切入点,从而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我们设置临床病理讨论会(cpc)环节采取PBL教学模式[3]。教师事先准备好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回去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准备发言提纲,经过病例讨论,教师给予正确全面的分析讲解。在各类临床病理讨论会上均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做为疑难病例最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我们将分子病理学内容渗入传统的课堂讲授内容中去,并在实验课中增加临床病理讨论会这一环节。每次临床病理讨论会分别给出l~2个病例,并用分子病理的辅助诊断手段加以应用后进行讨论,将传统的单一形态学的诊断转化为多层次多角度的诊断过程,使学生意识到疾病的复杂性、准确诊断的必要性、了解个体化治疗的科学依据。同时,我们也不定期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文献综述讲座对理论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对一些已经有较明确的研究方向的学生,选择让他们就其研究方向,结合教材进行文献综述。在此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他们往往可以对理论知识及相关实验技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3.3 以科研促教学

初步探索动物模型、细胞培养后实验室将其制作成石蜡切片,观察显微镜下的改变。我校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于2010年筹建,2011年开始投入试运行,是集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室。学院成立科研中心,技术平台支持各种分子病理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各级研究项目中,科研促进教师整体认识水平的提高,并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目前比较基因组杂交(CGH)、高通量DNA测序以及各种生物芯片,以及细胞培养、基因转染,RNA干扰,这些都为开发组织标本中丰富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条件,使病理学研究的内容极大丰富起来,也为病理学科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4 结语

21世纪病理诊断“金标准”的传统概念将会更新,病理诊断将充分体现形态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整体诊断水平,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都将得到极大地提高。分子病理诊断的临床应用将会进一步扩展经典病理学诊断的内涵,为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变的性质、生物学特性、对治疗方式的敏感性以及临床预后等提供多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展望未来,分子病理学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三者互为补充,将传统的形态诊断外延到肿瘤发生易感性、基因与染色体变化、基因路径与基因治疗、生物学行为评估、对药物治疗反应的评价、临床分子医学的时代已经来临,医学知识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不断进行调整,开拓医学教育的新思路,使教育与被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不断前进的社会中具备更大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1] 李玉林.分子病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9.

[2] 王娅兰.研究生分子病理学课程教改探析[M].医学教育探索,2010,9:(1)68-69.

[3] 杨红军,李学农,申洪等.运用PBL进行临床病理讨论教学的实践研究[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 11( 5):23.

猜你喜欢
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分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22年活动计划表
湖南师范大学植物发育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分子的扩散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研究
78例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
臭氧分子如是说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