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城市文化竞争力
——以河南省为例

2012-01-28 16:36焦石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实力河南文化

焦石文

(新乡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谈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研究它的历史发展、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状况、发展现状等,也就是说,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基本载体,这个载体主要包括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传承文化的人。就河南省来说,作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先天的发展优势。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非常适宜居住和进行农业生产,这种环境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中原地区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也从不缺少文化名家。历史代表的只是过去,仔细端详河南目前的文化发展状况,情况却并不乐观。当代社会,经济力量只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方面,或者也可以称为城市的硬实力,城市竞争力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城市的软实力,其中文化是主要构成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河南经济力量的增强相对应的,其软实力并没有获得相应提升,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所下降。造成这一现状有着诸多因素,但文化传承工作做得不好也是其中之一。河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是软实力的构成基础,而高校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手段,文章从高等教育如何提升河南城市文化竞争力入手,进而探讨了加强河南软实力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文化与软实力

自20世纪中期软实力理论问世以来,众多学者从国家层面对软实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如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Soft Powe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以及王沪宁的《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等。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对软实力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软实力和硬实力对于国家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更是强调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与此相适应,近年来有学者陆续提出要加强地区或城市的软实力建设,指出提升地区或城市的软实力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与国家软实力不同,地区、城市的软实力涉及面比较窄,一般说来,主要包括政府公信力、企业影响力、城市文化力三大方面,与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大领域相适应,而这三个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先来看政府公信力。自从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以来,无论是政府自身还是普通群众,对政府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认为传统政府所担当的角色必须进行转换。就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所指出的那样:“转换政府职能已拖了太久时间,政府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政府应该是社会管理者,为公共服务。”②具体体现在三个向度上,即在执政理念上,体现为从“全能型”政府理念向“有限型”政府理念的转变;在治理模式上,体现为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权力运作方式上,要求构建公共权力运作新秩序。其次是企业影响力。企业是市场生活的主体,是一个地区经济的基础,是地区形象的基本载体,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企业在地区形象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企业影响力集中体现在企业的规模、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诚信度等方面,其中企业的诚信体现的作用在近年来变得更为明显,尤其在负面作用方面。最后是城市文化力。在软实力的概念中,文化是基础。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它们对城市的影响最终都外化为城市的文化,因此,广义的城市文化涵盖了前两个方面。但是一般所说的城市文化还包括当地的教育、文化产业、社会文明程度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积淀等。另外,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够形成软实力,只有先进的、能够对别的地区产生良好影响并引起共鸣的才成为软实力。从这一意义来说,我们常常把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当做同义语。

软实力和硬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两种形式,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硬实力是城市实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以经济、资源等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可以对其他地区产生直接影响,还可以进行量化。而软实力一般不直接表现出来,相对比较隐蔽,并且也很难量化。首先,城市软实力以硬实力为基础。通常来说,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很难对其他地区产生大的影响力,而经济发达地区则很容易引起其他地区的共鸣。比如,在广东地区经济率先发展起来之后,粤语和粤菜也相继在全国流行起来,甚至还曾经成为一种时髦。其次,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并不一定同步,这种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如一些城市靠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进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软实力反而下降。最后,软实力的提升会给城市硬实力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这一点在我国已经形成共识。高效透明的政府机构、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诚实守信的企业集团必然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形成一种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硬实力与软实力联系越来越紧密,甚至有时候很难明确区分,就如约瑟夫·奈所说:“在现实情势下,有时我们很难区分经济关系中的哪一部分由硬实力构成,哪一部分又是由软实力构成。”③

总而言之,城市实力的体现不仅是硬实力的表现,还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软实力。但是,就我国城市间目前的状态而言,以经济水平、资源储备等为代表的硬实力态势已很难短期改变,国家间如此,地区间也是这样。因此,要尽快提高城市竞争力,从提升文化软实力入手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

二、河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状况分析

河南省地处中原,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是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一方面拥有丰富的软实力资源,但同时在软实力建设上还存在诸多亟须改善和提高的领域。

1.河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优势所在

中原地区的软实力优势主要集中在文化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整体软实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和平、和谐、道德、包容和团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作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中原地区的地域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到了充分体现,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中原地区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其次是旅游产业方面。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南,有着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如众多的历史名城、几千年积淀的灿烂文化以及风景秀美的山川河流,正所谓“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近年来河南的旅游产业获得了长足进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力地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展示了良好的形象。但在文化产业获得进步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经过多年发展,河南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比如在我国公布的前后共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河南只有7家,而前两批4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及文化部与全国9所大学联合建立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河南都没能参与。④

2.河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不足之处

前面提到,城市软实力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分别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先来看政府方面,近年来与河南有关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有些甚至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坦白地说,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如“官本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以集权为特征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致使集权和家长制观念深入人心,这也就导致了中国社会不仅缺乏对权利的应有尊重和有效保障,还缺乏对权力的应有规范和有力制约,这种情况在中原地区尤为明显。另外,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国内媒体特别热衷于报道河南的负面消息,在无形中使影响进一步扩大。就目前来说,有效做法就是政府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减少越位,增补缺位,避免错位,从而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执政能力,逐步改善政府的公信力。再来看企业方面,情况也并不理想。近年来企业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这里面更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中原地区也未能幸免。作为一个人口和粮食大省,河南拥有众多的全国知名食品企业。令人惋惜的是,河南几家食品企业也相继出现了安全问题,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河南的对外形象,使河南的软实力受到削弱。还有城市文化力方面,这涉及的范围很广。中原地区人口比较密集,河南省更具代表意义。由于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河南的教育资源和发达省份相比又比较短缺,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中原地区的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同时,人口素质又会进一步影响社会文明程度,而社会文明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软实力。

3.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虽然河南省在软实力方面有着一定优势,但也不能固守文化大省的传统思维,这一方面因为文化仅是软实力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文化如果得不到进一步的发扬,尤其是传统文化如不和现代因素相结合,其作用和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小。就近些年河南的具体情况来看,在文化产业方面,由于生产观念、产业组织与文化体制、用人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缺乏一流的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而无法有效挖掘优秀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方面,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已经出现创作源动力不足的情况,自身培养的文化名家越来越少,甚至曾引以为荣的一些文化资源和品牌,竟被他人开发和利用。总体看来,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产学研的相互脱节所导致,也就是出现了高校、科研机构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脱离。

三、发挥高校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助推作用

如上所述,目前河南省各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问题在于产学研出现了脱节,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河南的文化竞争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1.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充分挖掘优秀文化资源

高校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学术机构和学术活动场所,相对于社会其他组织而言,其存在的方式就是它的学术性,而且是来自主流文化的一种长期历史积淀。河南不缺少文化资源,缺少的是持续不断的文化创新力。每一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传统的、历史的东西并不都是好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精粹,也有糟粕,如何去伪存真,发掘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文化资源是当前高校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充分发掘我们的民族精神。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我国就提出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但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流行,从人们的意识到具体的做法,尤其是在青少年中间,我们民族精神的影响力在逐渐变弱,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引进资本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文化,当然外来文化优秀的成分也有很多,但我们在吸收的同时,必须要保持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吸取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是我们各级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做到的。其次是做好民间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民间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据有关数据显示,河南先后公布的两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两百多项,其中进入国家级保护项目的就有八十余项。一直以来,相对于起步比较早的省份,河南的民间文化产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不仅各级政府要加强投入和管理,高等院校也要加大研究力度,从而促进民间文化的发展。还有,各高校在发掘和弘扬优秀文化资源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互相间的联合。近年来,各个学校相继成立了多个研究中心,致力于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工作,但很多时候,互相间的合作比较少,很多合作仅是象征性的,从而产生了比较多的重复性成果。

2.要做好文化名师名家的培养工作

高校的本职工作就是培育人,包括学生与名师。国家以及河南省2010~2020年中长期人才规划都提出了文化名师名家的培育工程,各个高校的中长期人才规划里也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名师名家工程。大家都意识到,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创新,一批功底深厚、刻苦钻研的老师都是必不可少的。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显现出了这一工程的重要性,而各个高校正是这一工程的主要承担者,要完成这项工作,显然不是一日之功,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建立培育的长效机制。从政府角度来说,各级政府要做好文化体制改革、智力支持以及经费保障工作,给人才培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就高校自身来说,要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使优秀老师能脱颖而出。其次是要创造积极的学术氛围和环境。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全国各个高校都不少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术界也变得越来越浮躁。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本身很难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这就直接导致了社会科学的被边缘化,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要振兴哲学社会科学,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因此,要使这一工程得到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关键。

3.要做好产和研的有机结合

文化要产生竞争力并进一步形成软实力,走向大众是前提,因此文化产业就变得极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一个机遇。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和根源,中原文化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这一背景下,要充分发挥高校和文化企业双方的优势,使生产和研发协调进行,培育出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

注 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33 页.

②厉以宁直言改革进程三大难题[EB/OL].人民网,2006-03-13.

③约瑟夫·奈.“软权力”再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6,(4):91.

④河南省委宣传部.科学应对危机,助推河南发展——大型调研对话活动实录[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第170 页.

猜你喜欢
实力河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实力抢镜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