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的中长期路径的实证检验

2012-01-28 16:36朱红恒河南财经学院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收入水平纯收入农村居民

朱红恒(河南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一、引 言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虽然近两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以前相比有所提高,但许多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仅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时段:一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1983年的1.82∶1上升到1994年的2.86∶1;二是从1997年的2.47∶1上升到2009年的3.33∶1。2010年和2011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011年仍高达3.13∶1。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对城镇居民采用的是较“窄”的收入口径统计方法,而对农村居民采用的是较“宽”的收入口径统计方法,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所计算的城乡收入比率低估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Khan,et al,1992;Bramall,2001)。因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包括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性补贴、公费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养老金保障、教育补贴等,而这些直到现在对农村居民来说很多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会达到5∶1,甚至6∶1(朱红恒,2010)。陈锡文(2004)指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就其内涵来说,都是可以直接用于生活消费,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要为下一生产周期垫付生产费用,用于生活消费的部分一般不会超过60%,若根据可比的收入口径,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至少是5.5∶1。综上所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远远大于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的3.3倍,实际差距应该是5倍~6倍。从世界范围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世界平均水平为1.5∶1,超过3∶1的国家极少,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过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李实,2003),它不仅损害了社会发展的公平原则、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违背,而且也使经济发展的效率目标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切实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朱红恒,2010)。本文以我国过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背景,首先分析目前存在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认识误区,然后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确定农村居民收入与农业生产、非农就业、人力资本状况的长、短期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中长期途径及政策建议。

二、农民增收的认识误区

从众多研究文献来看,目前对如何提高我国农民收入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国内有许多学者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认为通过增加农业产出可以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如林毅夫(1994),陈吉元、韩俊(1995),高志敏等(2004), 李国祥(2005),王凤山等(2005),朱湖根等(2007)主张依靠结构调整、产业化、技术进步,通过农业产出的增加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从农产品结构调整方面看,在微观层面上,部分农民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依靠价格优势使自己的收入水平提高。但从宏观层面上看,这部分农民的生产调整可能会导致其他农民产品的滞销,因而使收入水平下降。另外,当价格压力迫使所有农民都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时,优质农产品将逐步普及,其价格水平将逐步下降,从而导致通过结构调整所增加的收入逐渐消失。因此,结构调整从本质上讲是微观层面个体间的竞争问题,它不可能从整体上解决农村居民收入过低的现实。

从农业产业化方面看,理论上农业产业化可以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及配套服务使农产品价值增值,从而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总价值,再通过农工商、产供销的结合,使农民不仅可以从生产环节,还可以从加工和流通环节增加收入。但在“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下,农民从各个环节所能获得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议价能力的对比。在实际中,农民在产业化过程中仍然是分散的个体,公司处于强势地位,农民处于弱势地位,由于谈判地位的不对称,农民根本不能通过农业产业化而实现收入水平的提高(张晓山,2006)。

从技术进步方面看,当前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属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农业生产过程更多的是增加资本投入而减少劳动投入。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在我国农业领域大部分劳动投入不计入生产成本的情况下,资本投入的增加会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从而抵消农业增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业产出提高之所以不能有效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关键原因在于:一是由于我国近年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力度加大,城市的扩张、公路铁路的修建以及沙漠化、盐碱化等问题导致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二是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单产水平已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小麦、稻谷、玉米等主要农产品的单产甚至高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我国今后提高农业单产的潜力十分有限,而依靠资本投入的技术进步又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三是结构调整与产业化虽然可以在微观上提高部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不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四是即使通过努力能够使农业产出增加,但由于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以及“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农业产出的增加会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下降,从而导致“谷贱伤农”现象的出现,农业增产而农民未必增收。

正是因为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很难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所以,许多学者从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本角度寻找有效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途径。侯仁勇(2006),徐平华(2006),张贵先等(2006),李美洲等(2007),朱红恒(2008),张占贞(2010)等,主张通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但是,通过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非农就业水平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问题在于,非农就业只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而不能提高其相对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可能会扩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群(2005),辛岭等(2007),靳卫东(2007),简伟秀等(2010)从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的角度,通过实证检验认为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就必须提升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如前文所述,不同学者分别从农业产出、非农就业、人力资本角度强调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路径,但很少有学者将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分析各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本文选取四个变量,以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以农业实际产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数、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状况为解释变量,从实证角度测算各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当时农村的制度创新激发了农村居民长期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使积累多年的农业生产力在短期内突然释放,从而导致我国农业产出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爆发式增长。另外,由于当时劳动力的流动存在严格的限制,农村非农产业的规模与水平极低,农村居民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农业生产,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极低。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产出的爆发式增长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改革重心移向城镇,农村的制度创新基本结束。因此,为了剔除制度变迁的影响,本文选择1985~2010年为样本区间,分析此区间内农业生产、非农就业、人力资本状况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数据是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历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年=100)对历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平减而得。

农业实际产出是通过《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历年农业GDP指数(1978年=100)和1978年的农业名义GDP计算而得。

由于从我国正式公布的现有统计数据中无法得到连续的农村居民非农就业人数,所以本文选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就业人数作为农村居民非农就业人数的替代变量。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力度的加强虽然使我国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但总人口数仍在逐年增加。从1985年到1995年农村人口一直在缓慢上升,但在1995年以后农村人口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城镇人口迅速上升,城乡人口比重迅速变化。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城镇的执行力度远大于农村,因此,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结果。另外,从各产业就业状况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从1985年的62.4%迅速下降到2010年的36.7%。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从1985年的37.6%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63.3%。从上述城乡人口比重及各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来看,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主要是农村居民非农就业的结果。因此,可以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反映农村居民非农就业的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农村居民非农就业的增加。本文通过《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相加得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

通过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公布的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再根据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按16年、高中文化程度12年、初中文化程度9年、小学文化程度6年、文盲为0年计算得到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它代表我国农村各年的人力资本状况。

2.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按照通行做法,构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的线性回归模型,并对各变量取对数削弱异方差的影响。线性回归模型为:

InYt=β0+βIlnAGDPt+β2InNAEt+β3InRHCt+μt

(1)

其中,Y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AGDP为农业实际GDP,反映农业产出状况;NAE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反映我国农村居民非农就业状况;RHC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状况。

由于标准的Johansen协整检验要求时间序列数据为一阶单整过程,即I(1)过程。所以本文首先采用扩充迪基-富勒(即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lnY的ADF检验统计值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其一阶差分的检验统计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故lnY在5%显著性水平上为I(1)过程。lnAGDP、lnNAE和lnRHC的ADF检验统计值大于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其一阶差分的检验统计值小于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故lnAGDP、lnNAE和lnRHC在1%显著性水平上为I(1)过程。

由于lnY和lnAGDP、lnNAE和lnRHC都是I(1)过程,所以可以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进一步确定它们之间的符号关系。根据无约束VAR模型的估计结果,滞后2阶时AIC值最小,所以选择滞后阶数为2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1985~2010年,lnY和lnAGDP、lnNAE和lnRHC之间在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其估计结果为(括号内为t检验统计值):

1nYt=-23.15-2.521nAGDPt+4.371nNAEt+3.871nRHCt

(2)

(-1.62) (2.94)

(2.76)

误差纠正机制为:

Δ1nYt=-0.28εt-1+0.27-0.48Δ1nYt-1+0.84Δ1nYt-2-1.21Δ1nAGDPt-1-6.57Δ1nADPt-2+0.87Δ1nNAEt-1+1.22Δ1nNAEt-2+0.82Δ1nRHCt-1+1.08Δ1nRHCt-2

(3)

(-2.66) (2.12) (-0.81)

(1.12) (-0.56)

(-1.98) (0.71)

(1.78) (0.61)

(1.63)

(2)式的协整关系估计结果显示,农业实际GDP对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有反方向影响,影响系数(弹性值)为-2.52。但从t统计量来看,农业实际GDP对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没有显著性影响,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和人力资本状况对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有显著性影响,且影响系数(弹性值)很大,分别为4.37和3.87,即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或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引起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分别增长4.37和3.87个百分点。

(3)式的误差纠正机制显示,上一期对均衡关系的偏离可以在下一期得到约28%的修正。

上述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1985~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与农业实际产出、非农就业和人力资本状况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根据VAR模型的回归结果,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设定滞后阶数为2,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lnAGDP、lnNAE、lnRHC不是 lnY的Granger原因”。

综合上述,从实证检验的结果可知,农业产出虽然是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的Granger原因,但它对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没有显著性影响。这进一步验证了前文从农业生产角度很难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理论分析。而非农就业和人力资本水平不仅是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的Granger原因,而且两者对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具有显著性影响,且影响系数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非农就业所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在近年增长最为迅速,2010年工资性收入已占人均纯收入的41%。而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而且还有助于农村居民的非农就业,从而提高其工资性收入。2010年经营性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占88.9%。

四、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中长期路径

从短期来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来实现。但从我国实际来看,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将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政府通常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所以要有效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从中长期入手,寻找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中长期路径。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农民收入提高的方式不同:在工业化之前,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来实现;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是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数量,进而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来实现;在工业化之后,主要是通过政府对农民和农业的补贴来实现(朱红恒,2010)。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陈佳贵等,2006)。就我国目前具体情况而言,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已表明我国通过提高农业产出水平无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另外,虽然我国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在迅速下降,但目前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近50%,所以通过政府对如此多的农村人口进行补贴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阶段还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中长期路径应主要依靠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提高我国有效需求水平,通过需求拉动尤其是内需拉动刺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增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增长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或转移成为可能;第二,在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通过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彻底消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或转移在工资、劳保、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使进城就业的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待遇;第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使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一样能够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提高其对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第四,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第五,努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优质人力资源流向农村。

[1]Bramall C.The Quality of China’s Household Income Surveys[J].China Quarterly,2001,167,689-705.

[2]Khan, Azizur, Griffin, Keith, Riskin, Carl and Zhao, Renwei[J].Household Incom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hina.China Quarterly,1992,132, 1029-1061.

[3]陈吉元,韩 俊.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经济结构变动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1995,(1):3-16.

[4]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4-15.

[5]高志敏,许 倩.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J].农村经济,2004,(3):47-49.

[6]侯仁勇.中部崛起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统计与决策,2005,(12):45-46.

[7]简伟秀,文 卫.农村人力资本提升与农民收入增长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3):95-96.

[8]靳卫东.农民的收入差距与人力资本投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7,(1):81-92.

[9]李国祥.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效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5):12-20.

[10]李美洲,韩兆洲.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J].财贸研究,2007,(2):25-31.

[11]李 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季刊,2003,2(2):379-404.

[12]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苏 群.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外出打工收入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2005,(7):115-118.

[14]王凤山,杨炳旭.抓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J].中国农村经济,2005,(1):66-70.

[15]辛 岭,王艳华.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S1):93-100.

[16]徐平华.西部农村反贫困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当代经济研究,2006,(6):59-61.

[17]张贵先,胡宝娣.城乡差距、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80-85.

[18]张晓山.小农户与大政府、大市场的博弈[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5):19-22.

[19]张占贞.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2):56-61.

[20]朱红恒.经济放缓背景下农民增收的宏观困境[J].宏观经济研究,2010,(4):38-42,58.

[21]朱红恒.农业生产、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5):18-22.

[22]朱湖根,万伦来,金 炎.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28-34.

猜你喜欢
收入水平纯收入农村居民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收入水平、学历层次对餐饮方式的影响
法学院哪家最强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
决定医生收入水平首先是市场因素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