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信息技术指导小学生学习语文

2012-01-29 02:00王海建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20期
关键词:课件词语笔者

王海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进入了课堂,通过与课程整合,引发一场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课堂革命。信息技术集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语文课堂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举的新天地。

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写、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一般都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加上其他单调的辅助手段—一块小黑板、一幅挂图。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怎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课堂效率呢?这是笔者多年来思考的问题,多媒体的应用相对于书本来说最大的优点就是直观,在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笔者先就三点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一、理解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之一就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了解新词意思,教师不要一个词一个词地教,要教给学生方法,比如通过结合图片、联系上下文、逐字解释、解释重点字、找近义词等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越学越轻松,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第七册第七单元27课《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其中很多都是学生初次见到,需要理解并且积累。笔者把四字词语挑出来,在液晶屏幕上展示,打乱了顺序分组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些词语分类。这样既结合了课文内容,又利于学生记忆这些词语。这么多四字词语,都能够理解是有困难的,而且效果也不好。于是笔者采用了分层理解的方法。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词语有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上课前,给学生播放木雕图片,当液晶屏幕上清晰地出现精美的木雕图片时,学生被吸引了,此时让学生用书中的词语形容这些木雕,学生很确定无疑地用上了“栩栩如生”“琳琅满目”这样的词语,并且结合图片理解了词语。根据有些词语在字义合成词义方面特点明显,只要弄懂词语中某个关键字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两个词语时,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给“虚”选择正确的解释。以往,笔者只能让学生查词典,找出释义,再选择,耽误时间,还不方便回答,无法知道学生的完成情况。现在打在液晶屏幕上,大家的眼神都集中在屏幕上,方便说,方便选择,学生选择完后还能通过动画显示正确答案,甚至还能出现鼓掌声,给学生很大的鼓励。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还不够,怎么让学生牢记记住这个词语呢?笔者当即出示了一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并且趁机介绍瀑布的知识,学生都被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吸引了,深深理解了这个词语。

还比如教学《缝纫鸟》一课,学生对缝纫鸟的样子和它所编织巢穴的样子特别感兴趣,笔者从网上查到图片,做成了PPT,学生在读完文字后,一看图片,恍然大悟,跟书上写的一样。课件帮助了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他们对缝纫鸟的聪明才智也是赞叹不已。

这种教学效果是光靠教材、粉笔、黑板做不到的,及时、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学生读了文章,头脑中产生了一定的联想,或是胸中有一点疑惑时,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感悟课文描写的情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二、默读批注

语文教学还承载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默读材料,理解内容的方法。默读的过程,是把读物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读者个体内部语言的过程。只有边读边想,才能达到这一点。所以,学习默读,就是学习思考。会思考了,自然能提出疑问。学会默读,学习质疑,就是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是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到了四年级,该逐步培养他们的默读能力,而在培养默读能力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批注。可是学生一点基础都没有,对照书本,笔者只能一对一地辅导,这样工作量大,效率低,利用多媒体就方便多了。

我们学校的教学辅助资源配备是非常先进的,既可以在电脑上操作,也可以在液晶屏幕上进行操作,而且还有软件的支持。软件有很多优点,其中有一项就是打开其中的屏幕批注选项,再打开课件,就可以直接在课件上进行批注,用一根笔在液晶屏幕上画、写、标,讲到哪标到哪。避免了课件应用时的不便之处,使学生一目了然,而教师始终是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也可以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讲情况。

比如,教学第五单元18课《参观人民大会堂》时,这篇课文就被笔者定为培养学生默读批注能力的重点学材。在上课伊始,笔者问: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默读,批注。笔者则在课件里把重点语句都标出来了,学生说哪句就出示哪句。学生说到重点词时,就用屏幕书写笔在屏幕上标出重点词;学生抓住哪句话,就把那句话画下来;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笔者就提取一些重点写在边上。这样学生一目了然,知道了批注的全过程,习得了学习方法。

班里有一名学生本来很不起眼,但是在这节课表现非常突出。他抓住了文中第四自然段“不用数啦,三层一共有9 600多个座位,加上主席台上的300多个,全场能坐10 000人。”这段话用数字说明礼堂的座位多、礼堂大、很有气势,说明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他抓住了几个数字,批注也头头是道,写得这么好,怎么展示给大家呢?我们的设备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用切换,可以利用软件直接切换到展台,笔者让这名学生把书放到展台上,学生们一下子看到了他的书,边听他的汇报,边明白了怎样批注,怎样表达。接着笔者又给了学生一些时间,他们也都做出了有价值的批注。

三、体悟意境

语文课本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涉及很多方面,科学、自然、事件等,有很多内容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光靠我们教师来讲解,有时讲不明白,还耽误了很多时间,只能是事倍功半。

先进的教学装备方便快捷,使我们平时很费时间指导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关键是学生一目了然,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最短的时间内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师在课堂上轻松自如。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交互性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许多先进技术被用来加强交互性,以便克服学生在远程学习中容易产生的孤独感。例如教学《美丽的三潭印月》时,笔者就体会到了交互式多媒体的益处。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美景。“三潭印月”相传是宋朝诗人苏东坡到杭州当地方官,为多蓄水,深挖西湖,用湖里挖出的泥堆成的一条长堤和一个小岛。3个石塔造型别致,尤其是中秋节的晚上,西湖上会出现16个月亮的奇异景观。然而学生都没有去过西湖,这样美丽的景致光靠阅读是想象不到的,于是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熟读课文,知道课文每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后,适当出示资料让学生明白小岛的由来,并且给学生展示了西湖的图片,学生一目了然,看到了长堤,对于书中描写的景物有了大致的印象。对于3个石塔的精巧特点的体会,笔者是先让学生读课文,“这3个石塔造型优美别致,都是上尖下粗,中间镂刻成一个空心的球,像一只宝葫芦。”其他内容还都好理解,就是“中间镂刻成一个空心的球”究竟什么样很难想象,笔者就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细节,学生头脑中有疑问,此时出示图片,他们看得格外认真,与书中内容一一对应。而在体会西湖上16个月亮的奇异景观时,笔者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交互性,先把3个石塔的图片拖拽到操作页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画出16个月亮,学生复制一个个月亮放到相应位置,下面的学生还出谋划策,完成这个活动后,大家明白了为什么会有16个月亮。教到这里,笔者又说:想不想看看真正的三潭印月?比你们画的漂亮多了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看,这时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笔者放了一段意境优美的录像,在缓缓的乐曲声中,明月如盘,月色溶溶,波光粼粼,和天堂又有什么分别呢?学生完全陶醉了,这种效果在传统的课上是达不到的。

多媒体课件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信息技术在突出体现鲜明的形象、为学生创设认识环境方面的确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能够快捷直观地指导学生,而且是面对全体学生。但在展示重点的字、词、句时,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屏幕上,辅以适当的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强化诵读、注意积累,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课件词语笔者
容易混淆的词语
Flash课件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研究
找词语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