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形成与发展

2012-01-29 04:15王敏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创作音乐

王敏

(枣庄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一、艺术歌曲的起源及特征

法国游吟诗人11世纪的崛起,抒情歌曲和叙事歌曲的发展可以说应该是艺术歌曲的起源。

历史发展到14世纪和15世纪的德国,产生了恋诗歌手和名歌手的歌曲。当历史的车轮旋转到16世纪、17世纪时,则又出现经文歌。经文歌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对艺术歌曲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意义。后来到浪漫主义时期由舒伯特、舒曼等人的发展,使艺术歌曲在19世纪达到了鼎盛时期。艺术歌曲风格迥异,取材大都是优秀诗歌加上精致的音乐旋律和精巧的音乐伴奏以及完美的结构。

(一)艺术歌曲的特征,大致有如下几点:1)艺术歌曲的伴奏在艺术歌曲的地位中是极其重要的,且绝大部分是采用钢琴伴奏。用来勾勒意境,烘托情调气氛,使文与词之间构成互补关系;2)艺术歌曲词曲结合完美,旋律柔美、节奏大多自由舒畅、曲式和声丰富变换;3)艺术歌曲的歌词一般是采用近现代著名诗人的优美诗歌作为歌曲的歌词,具有很强抒情性和文学性。

(二)艺术歌曲本质与艺术本质特征也必不可分。首先,艺术歌曲具有形象性。其形象性的表现在歌词内容表达与形式外表的统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统一、以及艺术形象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其次,艺术歌曲表现的主要特征:创作主体性,作品具有主体性,艺术欣赏主体性。

二、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酝酿、形成与发展

184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音乐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酝酿同时也是始于此时。

当时的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内外困顿交加,清政府中有着远见的官员意识到学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是有效摆脱困境的方法。因此一场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历史潮流的的洋务运动就这样展开了。大批中国青年留学于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其中许多有知识文化志士通过对外国音乐学习和欣赏,逐步认识到音乐对一个社会发展之重要,纷纷要求学习欧美日等国家,创办新式学校,设置音乐课程,以及对中国传统音乐加以改良。早在1898年,康有为就曾经上书光绪帝以《请开学校折》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建立小学、开设乐歌课的奏折。在后来,清政府在1907年又提出《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规定,把音乐规定为必修科目。到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界时,很多留学国外的学生回国报效祖国,如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等。他们的创作大都是采用欧美日曲子,自己作词创作乐曲,例如,沈心工的《体操—兵操》、《竹马》,李叔同的《春游》、《忆儿时》,曾志忞的《游春》、《扬子江》等。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非常重要的十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青主在1920年留学德国时创作的《大江东去》这首艺术歌曲,也是中国近现代的第一首艺术歌曲,这部作品同时成为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其运用的创作手法钢琴伴奏与歌词结合的十分完美。萧友梅在留德期间以《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乐器考》)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现在学术界一般以《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为其代表作。在那个时期对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非常重要贡献的是1918年在哈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毕业的赵元任。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现实社会性,有许多作品至今传唱不衰。例如《听雨》、《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等。他的歌词绝大多数采用白话诗人胡适、刘半农、徐志摩、刘大白等人的作品,与萧先生相比,他在运用欧洲创作技法的同时,强调旋律与歌词的结合在曲调、创作与和声写作。他的作品有力地体现了中国特色,出色地表达了歌词的情趣和意境。此外,在这之后还有大量的作曲家在这一领域不断开拓,音乐的时代主旋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这个时期主要创作的歌曲是救亡抗战歌曲。如聂耳的许多作品可以作为代表,他的歌曲多数以社会底层的生活为题材,感情质朴,旋律优美。还有任光的《渔光曲》,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和应尚能的《吊吴淞》等等。另一方面“学院派”(学院派一词其本意概念,应之以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为核心的音乐流派),其特征为:

一是理论作曲或音乐的表演等等各个方面都是经过系统的、严格的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训练;二是名教授云集;三是有益成果叠出;四是具有相似的教学理念;五是领导音乐时代潮流并产生广泛影响。这些作曲家积极投入到专业的艺术创作中,如赵元任的《叫我如何不想她》、《也是微云》、《海韵》,青主《我住长江头》,刘雪庵《飘零的落花》、《长城谣》以及江定仙的《为了祖国的缘故》,这些作品的旋律富有美感,歌词凝练如诗,钢琴伴奏贴切流畅,感情表达真挚,结构凝练。因此,30年代抗日救亡派音乐与学院派音乐将艺术歌曲发展至成熟应该可以在此确认。

三、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特征

1.形象性与主题性

首先艺术歌曲的表达具有形象性,任何艺术歌曲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赵元任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具体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词作者刘半农通过对客观自然界四季景色的描绘,在主观上反映了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情,通过对客观的四季景物描绘,让人在主观上感受到春的飘逸、夏的凉爽、秋的忧伤以及冬的凋残,完成了客观与主观完美结合,形成了浑圆优美的意境。第二,音乐艺术形象性与共性的统一,这部分作品是刘半农旅居英国伦敦时所做,表达了自己思念祖国念旧的情结,同时他的形象也代表了数以万计的背井离乡的中国人,以及他们对家乡、亲人、恋人的怀想和思念。

其次是艺术歌曲创作主题性的特点。艺术歌曲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题,乃至欣赏主题的思想感情,体现了鲜明的创作性和创新性。

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其主题性也不尽相同。

第一,学堂乐歌时期,当时艺术歌曲的创作主体是一些曾经留过学、学习过欧美作曲技法的一些社会群体,欣赏群体大都是进步人士。第二,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艺术歌曲的创作主体由原来的留日欧美人员变化为“学院派”的创作。他们写作的歌曲具有下面几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一是具有明确的创作理念;二是有着先进的思想指导;三是他们深入在抗日文化斗争的最前线;四是他们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五是创作者虽然是多数是半专业甚至是业余的歌曲作者,但他们对音乐有着执着的爱好与追求。欣赏主体也由留日进步分子到普通劳动大众。因此,在抗日救亡时期的大部分音乐作品,是那个时间段典型的艺术歌曲形式。

2.现实性题材

在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初期的形成阶段,中国的社会正处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时期,抗日救国救家的旋律成为音乐家们创造艺术歌曲的动力源泉。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中,以接近中国现实社会和人民生活的为题材类型的艺术歌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它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社会各个角落给予真实的写照。

中国早期的现实性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萧友梅的《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在《问》中,他发出了“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的凄凉埋怨,写出了作者苦闷,唤起了广大民众抗日救亡的真实心声。他还用《南飞之雁语》中的歌词唱出了“请想想:南北分歧冷暖殊”的忧国忧民之悲愤之声。黄自的合唱艺术歌曲《旗正飘飘》创作于一二八事变之后,这首作品以扣人心弦的力量和慷慨激昂的气势,体现了当时的中国人真真实实的爱国热心。歌曲合理的结构布局,为合唱效果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30年代早期,国内政治局势动荡日益加剧,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人民社会生活贫困日益加剧。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旺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四万万同胞心里特别需要能够给民众带来团结、积极向上、共同抗击敌人精神的新时期艺术歌曲。因此,许多现实性题材的作品,如革命根据地的《三大纪律,八大注意》《共产儿童团》《八月桂花遍地开》和学院派陈田赫创作的《秋天的梦》《枫桥夜泊》《巷战歌》以及左翼认识的创作的艺术歌曲相继产生了,还有聂耳的《饥寒交迫之歌》和《打长江》,张曙的《日落西山》等。30年代中后期,中国艺术歌曲仍然以体现社会现实为题材,如马可的《老百姓战歌》,联康的《没有祖国的孩子》,贺绿汀的《保家乡》,冼星海的《到敌人后方去》,舒模的《军民合作》等,这些作品自觉不自觉地从社会的不同角度书写保卫祖国的感人故事。

结语

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这段时间里,中国艺术歌曲历经了萌芽、形成和成熟发展几个阶段,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中的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创作经历了借鉴-融会贯通-实践创新的过程,走过了由启蒙到形成再到逐步成熟和完善的发展过程;经过清末民初、20年代、30年代这几个重要时间段;历经了早期留学人士创作、左翼人士创作、学院派创作、救亡派等各个派别的融会贯通。作曲家们积极借鉴国外优秀音乐文化,继承国内精华音乐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创作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优秀艺术歌曲。这些作品不仅为当时社会发展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深刻的基础。这些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的部分,在音乐宝库中应该数得上是文化的珍品。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下称《简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3]汪毓和.关于艺术歌曲之我见[J].人民音乐,1999,(9).

[4]萧友梅.介绍赵元任先生的《新诗歌集》[A].萧友梅全集[C].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创作音乐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一墙之隔》创作谈
艺术歌曲流行唱法对艺术歌曲发展的影响
音乐
创作随笔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创作心得
音乐
秋夜的音乐